陝西西安:十里“蛤蟆灘”又現秦嶺邊

圖集

新華社西安11月2日電 題:陝西西安:十里“蛤蟆灘” 又現秦嶺邊

新華社記者劉彤、都紅剛

等了三十多年,地處秦嶺北麓、滈河之畔的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王曲街道皇甫村再次迎來了水稻收割。讓已近六旬的村民羅祖社沒有想到的是,當年人民作家柳青筆下的那個“初夏蛙鳴、深秋金黃”,種滿了“桂花球米”的十里“蛤蟆灘”,能從他的回憶變成眼前的實景。

因為直抵秦嶺,地勢南高北低,流水順山而下,皇甫村的水稻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盛唐。顆粒如玉、透亮如珠、香味撲鼻、出飯如雪的大米飯,曾是羅祖社兒時最深刻的記憶。

“沒想到,隨著河水水位下降,徑流量減少,長安稻田面積越來越小,三十多年裡,這‘桂花球米’只能在秦嶺山下個別地方見到了。”“苦等”多年,“兒時的味道”依然是羅祖社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

隨著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力度的加大,集中土地、複種水稻,重現十里“蛤蟆灘”稻穀飄香的美景,成了全體皇甫村村民的共同期盼。

經過充分論證和科學規劃,大家說幹就幹。今年上半年,皇甫村及附近的200多畝土地進行了統一流轉。隨著平整速度的加快和一口深達100多米水井的開挖,複種水稻在皇甫村由願景變成了實情。伴隨著插秧、緩苗及一系列生長過程,等待了三十多年的羅祖社,終於可以再次品嚐到“桂花球米”的味道了。

記者在田邊漫步,稻田裡魚肥鵝鳴、稻穗隨風搖曳的田園美景呈現在面前。羅祖社說:“保護好來之不易的綠水青山,是我們這輩人的責任。按照推廣有機、無公害水稻要求,我們在稻田裡飼養了魚、蟹、鱉、小龍蝦、鵝,這些都是水稻的綠色肥源;同時,隨著直播、旱育等種植技術的推廣,機械化插秧也大大提高了耕作效率。”

王曲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樊號民說,皇甫村是作家柳青創作小說《創業史》的地方,小說主人公梁生寶帶領群眾艱苦創業的精神曾感動了幾代人。“依靠水稻複種取得的成功,皇甫村鄉村振興有了實實在在的抓手。今年,100多名依靠水稻及相關產業的當地群眾,平均年收入超過了3萬元;全村1580多戶村民也得益於生態改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我們將繼續發掘皇甫村的文化內涵,加快生態環境恢復治理,開啟新時代小康路上的‘創業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