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眼睛近視是許多人的煩惱之一,由於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電子產品,過度用眼很容易導致視力下降,當高度近視的人沒戴眼鏡走在路上時,很容易遇到打招呼的"陌生人",基本是20米外"六親不認",50米外"雌雄不辨"。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小編不禁在想,現代人近視了可以去醫院或眼鏡店配一副合適的眼鏡

那在古代,人們如果近視了該怎麼辦?


眼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268年,當時的科學家羅吉爾·培根最早記錄了透鏡,不過當時透鏡的作用是用於光學目的

而最早出現眼鏡的畫像,是由14世紀意大利畫家托馬索所繪製,畫中可以看到一位老者在用透鏡閱讀書籍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直到1784年,美國發明家傑明·富蘭克林由於自己有近視眼和遠視眼


他用兩副鏡片合成製成雙重焦點鏡片,發明了遠近視眼鏡。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PS:百元美鈔上的頭像就是富蘭克林


或許許多人認為眼鏡是在清朝時期從西方傳入中國的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其實早在明朝中期,中國就出現了眼鏡的痕跡(明朝1368年—1644年)

據歷史記載,明代文學家田藝蘅在90歲高齡還在寫小楷,要知道40歲以後會開始出現老花眼,之後會隨著歲數增長越來越明顯,更別說上了90歲高齡的田藝蘅


田藝蘅曾在《留青日札》描述:"提學副使潮陽林公有二物,如大錢形,質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雲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


以上描述都足以證明明朝時期已經出現眼鏡,也證明了田藝蘅使用了老花眼鏡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PS:原圖沒有眼鏡

不過當時製作眼鏡的材料是由昂貴且稀少的水晶材質製成,屬於奢侈品,所以這時候的普通老百姓還是消費不起的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直到明朝末期,眼鏡的身份才發生轉變

當時的蘇州有一位工藝優良的眼鏡技師孫雲球,他發現大家使用單片鏡用起來很不方便

而且不同年齡層的近視度數都不一樣,所以他首創了隨目對鏡的驗光方法,並考慮了老花眼、近視眼、遠視眼的痛點,利用凹凸鏡原理研製出不同光度的鏡片。


令人惋惜的是,孫雲球在33歲時因病逝世

他在生前寫了眼鏡製作與科學研究的著作《鏡史》

裡面描述了數十種光度鏡片的科學研究與製作方法

並讓作坊根據他的製造技術,系統化製作出眼鏡,並開始推廣和製作

這才讓原本定位昂貴高端的眼鏡,成為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品"。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到了清朝時期,眼鏡的製造工藝已經非常成熟了


當時的雍正可以說是眼鏡的“推廣代言人”

由於雍正40多歲才登基皇位,每天都需要批閱大臣的奏摺

得到深夜才能休息,而視力正在逐漸下降

歷史記載雍正是個喜歡接受新鮮事物的人

例如這是雍正授權畫家為他畫的英倫風畫像,可以看得出雍正內心對事物的嘗試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所以雍正也嘗試這個可以改變老花眼的小物品

之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圖片來源:故宮淘寶


雍正吩咐其他人為他製作了老花眼鏡,而且是35副眼鏡

雍正還會按時辰來搭配不同眼鏡,可以說是十足的眼鏡控

並命人將這些眼鏡放置到他經常出入的地方,讓他經過圓明園等地方的時候,可以隨取隨用,讓工作放鬆兩不誤

眼鏡的發展與起源,古代人也有戴眼鏡,雍正皇帝有35副眼鏡

雍正除了自己戴眼鏡外,他也推薦其他人使用眼鏡,古代的潑灰處是專門處理故宮建築原料的崗位,他們處理的原料由石灰等原料組成,長時間接觸對眼睛容易有傷害

雍正在發現這個問題後,跟負責人說,讓造辦處造多幾副眼鏡出來,分發給潑灰處使用。

雖然野史中的雍正冷酷刻薄,但真實的雍正勤政愛民,他在位13年實行了許多對老百姓有用的制度,並整治貪官汙吏。


如今的眼鏡製作工藝更加精美精良,驗光更加精準,但我們日常生活還是得注意保護眼鏡健康,防止近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