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文章:Lean老師原創

昨天是“國際不打小孩日”,看到這個節日名稱我想到的卻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這些傳統教育理念。隨著我們教育的發展,特別是幼兒教育的發展,面對孩子,面對他調皮搗蛋的行為,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打孩子呢?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去外地打工,把我交給祖母照顧,我親愛的祖母把我帶大,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從小到大隻打過我兩次。那兩次我都非常調皮,犯了嚴重的錯誤,她實在是很生氣,才打了我,希望我引以為戒,但是她很後悔,因為心疼我。愛之深,責之切。我的祖父一直堅信黃金棍下出秀才。所以,每當我和堂哥犯了錯誤,他都想用棍子教訓我們,還好有祖母的保護和勸說,我的祖母沒有上過學,也不知道什麼育兒理念,她總是以身作則,用她的行為教導我們。讓我想到了雅思貝爾的一句話:

教育的本質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經常被家庭暴力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1.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WHO做了相關研究,長期遭受虐待。或者被打的孩子容易導致精神緊張,甚至在長大以後,更加容易得抑鬱症、吸菸、酗酒、肥胖、高危性行為。如果孩子長期處於受虐,目睹家庭暴力,他們更容易產生自卑、抑鬱、懦弱的情緒。如果長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青少年很容易有自虐行為或自殺傾向

2.學習暴力行為,用暴力解決問題。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當孩子被父母打後,孩子會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可以接受的。“打罵”也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方式。你的這種行為在告訴孩子,“打”是比用語言溝通更加有效的手段,那麼在以後他可能會有暴力傾向,情緒不好時摔東西、打玩具。有心理研究表明長期施暴者也曾是受害者,這是一種暴力的循環。所以我們要學會控制情緒,像蒙特梭利奶奶所說:"當我非常生氣的時候,我會走出教室調整情緒,儘量不給孩子帶來負面情緒,然後心平氣和的走進教室。

3.破壞親子關係。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打罵孩子很容易導致孩子憎恨父母。使親子之間的感情疏遠。當孩子遇到事情,他可能先想到的不是給父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找什麼、找什麼藉口,避免受到父母的責罵,所以都不敢給父母講實話。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雖然打孩子並不人道,但也是本著善良的意圖,希望孩子及時改正。“打”可以克服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當說教已經不能讓孩子明事理時,可以適當的進行體罰。古話說得好,“慣子如殺子”體罰孩子後要讓孩子知道 為什麼體罰他,他錯在哪裡?避免下次重蹈覆轍。

當然打還是不可以亂打,特別是頭部臉部。不要進入任何工具,以免傷了孩子。

不要在外人面前打孩子,孩子也有他的自尊心。

即使懲罰不能夠倒算賬,如果總是提起之前的錯誤,會建立不愉快的情緒,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溫和而堅定,也能讓他“改邪歸正”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Lean老師還是號召大家以科學溫和的方式育兒。用愛和擁抱去溫暖孩子的童年。

蹲下來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用引導與尊重真誠的對待孩子。當孩子犯錯後,他可能並不知道自己犯錯了,你要耐心的給他講解引導。

我不建議父母們照搬某些教育方法,因為每個家庭的親子關係不一樣,就像每一位幼兒,對於老師來說都是不同的個體,採取的教育方法當然也不一樣。但我可以舉一些例子作為參考。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面對兩個孩子鬧矛盾,先調查緣由,再劃分責任,然後互相協商尋找解決的方法,最後展開懲戒。比如,幾天不能喝果汁,幾天不能聽故事,掃地一星期,最好就事論事。

你給孩子童年的愛是孩子一生的光。

國際不打孩子日,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圖片皆源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