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晉:難怪兩千多年了,山西這個縣的名字一直叫“屯留”

---史話三晉之屯留篇

山西省東南部有個縣叫屯留,自古有“古韓要地”之稱。這個縣有著悠久的歷史,光“屯留”這兩個字說起來至少也有兩千多年的溯源了。

這個縣有個令人稱奇的特色,在不到三十萬人的縣城裡,原著民所佔比例不到三分之一,其餘的大多數為山東和河南人,還有一小部分是河北、四川等地。啥原因呢?弄明白“屯留”歷史,就明白了。

談古論晉:難怪兩千多年了,山西這個縣的名字一直叫“屯留”

西周時古漢族自稱“華夏”,將四周的部族稱之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狄人其中的一支因尚赤衣,被稱之“赤狄”。赤狄主要由潞氏、皋落氏、甲氏、留籲等十五個氏族組成。

春秋時期,赤狄中潞氏最為強大,建立潞子國。留籲氏所居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屯留,屬於潞子國領地。

當時潞子國君潞子嬰兒娶的是晉景公的姐姐。晉景公就是史上最搞笑死法的君主,“如廁,陷而卒”。當時晉國正稱霸春秋,乃諸侯之領導。有這麼一位小舅子給自己撐腰,潞子嬰兒的日子過得還比較滋潤。

《左傳》載:“潞子嬰兒之夫人,晉景公之姊也酆舒為政而殺之,又傷潞子之目”。這還了得,一個小小的潞子國相國酆舒,竟然仗著後邊有秦國撐腰,竟然如此大膽。

晉景公在姐夫潞子嬰兒的求助下,發兵潞子國,殺掉了相國酆舒。看著懦弱老實的姐夫也難受,晉景公幹脆將潞子國滅了,把嬰兒直接帶回了。

自此,潞子國就劃入晉國版圖了。作為領地的一部分,留籲自然也就歸晉了。

歸晉後留籲被改名為“純留”。古“純”通“屯”,又作屯留。

談古論晉:難怪兩千多年了,山西這個縣的名字一直叫“屯留”

周滅商後,周天子分封天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諸侯國雖面積大小不一,爵位有所高低,但必須服從周王室,按期納貢,並隨同作戰,保衛王室。

自周厲王“國人暴動”,再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各個分封的諸侯就將周王室看做擺設了。之間開始了為爭奪地盤的混戰時期,遂出現了“春秋五霸”。

周王室雖為擺設,但按照周制,天下也只有一個“王”,就是周天子。各諸侯國只能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稱呼。諸侯君主以下,才為卿。

晉獻公即位後,就幹了兩件大事。一件是擴張領土,另一件就是大肆屠殺宗族。因其父晉武公以曲沃代翼,故而擔心諸公子仿效。他用了八年時間將本家殺了個精光,然後又開始殺自己的兒子。自此晉無公族,為公室衰弱埋下隱患。

至晉文公時,開始設三軍。中軍將即正卿為最高軍事領導,中軍佐即次卿為內政大夫,下卿輔佐。卿大夫與卿大夫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輔佐。按照“長逝次補”的原則,輪流執政。

到了晉襄公時候,趙盾集中軍並執政大夫,軍政大權一手掌握。趙盾死後,郤缺繼承了所有職位。從此後,正卿成為了晉國的執政者。

因公室的人員及力量極度單薄,各個大家卿大夫勢力不斷坐大。遂誘發了“三家分晉”。

談古論晉:難怪兩千多年了,山西這個縣的名字一直叫“屯留”

智瑤擔任正卿後,為了恢復晉國霸業,主動削藩,率先先出萬戶邑給晉君,威逼韓、魏也先後獻出,唯獨只有趙氏拒絕。智瑤迫韓、魏聯軍共攻擊趙氏,不料韓魏臨陣反水,將智瑤殺死,將其封地盡數瓜分。

晉出公大怒,向齊、魯兩國借兵討伐壞了“規矩”的趙韓魏三卿。三家乾脆聯手反過來攻打晉君,全然不把所謂的周制放在眼裡。此時的周王朝的天子都名存實亡,更別說晉君了。

晉出公倉皇出逃,在逃亡楚國的路上連氣帶害怕,病死在了路上。

趙、韓、魏立宗室姬驕為君,史稱晉哀公。三家忙著鞏固自己的地盤,沒咋理會徹底沒有了話語權的晉哀公。晉哀公鬱悶死後,他的兒子晉幽公繼位,三家再也顧及不到啥面子了,將晉君的領地瓜分了瓜分,就給剩下都城絳和舊都曲沃兩地。

戰戰兢兢的晉幽公因“淫婦人,夜竊出邑中,盜殺幽公。”可想日子過得並不怎麼樣。魏文侯出兵平亂,立晉烈公。

公元前403年,三家打發使者見天子周威烈王,要求封侯。周威烈王覺得三家能給面子就不錯了,順水人情的事情就照辦了。這便是完整的“三家分晉”,成為了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

談古論晉:難怪兩千多年了,山西這個縣的名字一直叫“屯留”

趙韓魏三傢俱已封侯,晉君名存實亡。晉烈公巴巴的派人帶著禮物前去祝賀,希望能夠苟活下去。三家坦然接受後,將其趕出絳都,遷至屯留,以奉其宗祀。

在屯留沒過十年,屯留就被韓國佔領了。趙國又將晉孝公遷到端氏聚(今沁水縣),一併把祖廟都搬到高都(今澤州縣)。晉孝公很快就鬱悶而死,其子被趙奉為最後一代晉君晉靜公。

次年趙國看晉靜公也煩了,將其廢為庶人,晉王朝徹底被滅。又把晉靜公打發回屯留了。

第二次回到屯留的晉靜公被安排到今天稱之“姬村”的地方。並在此繁衍生息,晉靜公姓姬名俱酒,至今屯留縣姬村仍舊以姬姓為多。

屯,人所聚曰屯。看來,屯留是真正留下“晉”的地方了。

屯留,也是一個留得下人的地方。有“見苗三分收”之說,“屯留長子米糧川,高平晉城好煤炭”這老話就很明白了。

明代山西大遷民,從屯留也遷出不少。屯留人少地多,且地土壤好易種莊稼。當地有句老話這樣形容吃飯狼吞虎嚥,叫“難道是光緒三年投胎過來的嗎?”

這是在清光緒年間,全國大旱,加之蝗災致使顆粒無收,當時受災最嚴重就屬山東、河南兩省。於是大規模的遷移從外省轉向山西,隨後的《辛丑條約》的簽訂,致使賦稅極重的其他省份也紛紛外逃。再到1933年的黃河大水,這種遷移逃荒一直不斷。

屯留人憨厚老實本分,依靠這塊能留住人的土地過著安穩的日子,既不欺生也不排外,所以成為了各地逃荒遷移的目的地。

遷移來屯留最多的,就是山東和河南兩省。至今屯留的很多村子整村都是山東人和河南人。河南以林州人居多,因與長治毗鄰,多是解放前舉家遷移而來。

他們依舊保留著自己的語言和生活方式,也成為了屯留最奇特的一道風景。

談古論晉:難怪兩千多年了,山西這個縣的名字一直叫“屯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