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做四十年皇帝,且得到了善終,原因何在

看三國時蜀國曆史,從221年到223年,劉備做了兩年皇帝,而他的兒子劉禪則從223年到263年在位四十年,並且得到了善終,豈不怪哉?

似怪不怪。劉備當年篳路藍縷,勤扒苦做,到處抹眼淚、裝孫子、摔孩子、假惺惺,千辛萬苦,千難萬險,打下了一片江山,稱帝時已垂垂老老矣。再因徵吳時被吳國陸遜火燒連營,氣死在白帝城。在位時間確實短暫。

按照一般人的認識,劉禪之所以帝位長久,得之於諸葛亮的忠心輔佐和諸葛亮對後事的安排。

四十年帝位的維持,蜀亡後被封為安樂公且壽終正寢,應在於劉禪的愚蠢和怯懦。

史上君臣風雲際遇,不外乎三種情況:或君強而臣弱,或君弱而臣強,或君臣皆為雄豪。

君臣皆為豪傑,時間久長則水火難容,如秦王政之於白起,劉邦之於韓信。為臣者想得到善終很難。

君強而臣弱,這是比較安全、穩定的組合,可以成就君明臣忠、皆大歡喜的結局。

君弱而臣強,權臣無覬覦之心,無謀朝篡位之想,史上少見。朝代更迭,廢立之事經常發生。以劉禪之昏愚,諸葛亮若取而代之則易如反掌,在白帝城託孤時,劉備也有言在先,當時他告訴諸葛亮劉禪能扶就扶,不值得輔佐可自己為帝。這雖然是劉備的一種姿態,是他對諸葛亮的道德約束。但諸葛亮始終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執著,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恩遇。作為千古人臣的典範,絕無非分之想。後來的姜維是諸葛亮政策的堅定執行者,保證了劉禪帝位的穩定。

同時以劉禪的怯懦,他也沒有過多猜忌諸葛亮、姜維,維持了君弱臣強的局面。

蜀國面臨滅亡,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不願接受亡國之辱,他在漢昭烈廟(即劉備廟)中,殺死了妻兒,然後自殺。劉禪就沒有這種剛烈之氣,他不會自殺以殉國,他沒有這種血性。

蜀國滅亡後,劉禪作了俘虜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在宴席上安排蜀地歌舞,“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接著便說自己“樂不思蜀”。蜀國舊臣郤正教他,若再被問,應答:“先人墳墓遠在隴蜀,乃心西想,無日不思。”司馬昭再問時,劉禪果然以郤正所教回答。司馬昭曰:“何乃似郤正語耶?”這怎麼像郤正的話?劉禪吃驚:“誠如尊命。”意謂正是郤正所言。旁邊的人都恥笑。

司馬昭要做周文王、曹操,要把帝位留給後人。他要為後人清理稱帝時、稱帝后的障礙、隱患、威脅。如果不足以讓人放心不下,司馬昭自認也沒必要濫殺。

似劉禪的呆愚昏蒙,司馬昭放了心,留下了劉禪的性命,劉禪也安全的做起了安樂公。

東漢質帝時,“帝少而聰慧”,稱權臣大將軍梁冀為“跋扈將軍”。漢質帝當天就被梁冀毒死。

聰明不但不能保住帝位,也不能保全性命。

可見,劉禪的昏愚和怯懦不但保證了他的四十年帝位,也最終能使他終老於戶牖之下,得享晚年。

劉禪做四十年皇帝,且得到了善終,原因何在

歷史總要淹沒在烽火過後的荒煙蔓草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