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襄阳别争了!诸葛亮说,襄阳住过,南阳卧龙岗躬耕过、对过策

为什么诸葛亮不自称躬耕于“隆中”?

南阳襄阳别争了!诸葛亮说,襄阳住过,南阳卧龙岗躬耕过、对过策


一、是隆中太小了?樊城太小了?

是这样吗?

“襄阳说”认为“隆中”太小,不能入传,可是“街亭”、“箕谷”、“斜谷”都是小地点,他们都能入传,为何“隆中”不能入传?“躬耕隆中”、“三顾隆中”难道不比街亭之战重要?

再如《汉晋春秋》记载延熹七年(164)“桓帝幸樊城,百姓莫不观之”。

在“襄阳说”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意指隆中”所引用的史料中,从来没有一个人说那个地方是“南阳”, 而是反复说“襄阳西北十里许,名为隆中”,“隆中诸葛亮故宅有旧井一”,“沔水又东迳隆中”,“西望隆中”等,最极端的也就是说了“亮家于南阳邓县”的附会之举而已。

如果可以这样,我可不可以把“火烧新野”改为“火烧南阳”,把“火烧博望坡”改为“火烧南阳”,要不然把“关羽围攻樊城”也改成“关羽围攻南阳”?

事实上,在《后汉书》和《三国志》中,除部分用郡名代替郡治地外,凡涉及郡治以外的其他地名,均标注的非常清楚,绝没有含糊地用南阳、荆州、南郡等替代的记载。

二、古人称“郡”望应该大气些

那应该诸葛亮应自称“躬耕于襄阳”。

是这回事吗?

建安十三年(208年)前,南阳郡、南郡以汉江为界。《南都赋》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就连“襄阳说”鼻祖习凿齿也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北是南阳,自汉以南是南郡”;《资治通鉴》云“孝敬皇帝(汉献帝)……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所以位于汉江以南的隆中属南郡襄阳管辖。

诸葛亮做《出师表》时(227年),隆中属襄阳郡管辖。“南阳”和隆中之间隔着义阳郡、襄阳郡、汉江。

据《晋书》记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置襄阳郡,辖樊城、邓县”,《三国志》也有“襄阳之樊城”的记载,如《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夏五月,吴将朱然等围襄阳之樊城,”既然樊城都属于襄阳郡了,隆中还能属于南阳郡吗?

有人说诸葛亮不会承认汉贼曹操设立的襄阳郡。真的吗?《关羽传》载“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以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可见刘备、诸葛亮是认可襄阳郡的。

所以说,227年诸葛亮做《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此“南阳”显然不包括襄阳郡隆中。

为什么诸葛亮不自称躬耕于“宛”呢?

是宛太小了吗?也不是。

《后出师表》载“操困于南阳”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云“曹操……困于南阳”,此“南阳”是宛(河南南阳),建安二年(197年),“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这里宛与南阳通指,可见曹操“困于南阳”即“困于宛”,“南阳”即宛,和襄阳隆中没一点关系。

这里的“南阳”之所以是宛,是因为宛是南阳郡郡治,相当于郡政府所在地。这在《后汉书》得到验证,《后汉书—郡国四》载“南阳郡,洛阳南七百里(汉制,约今500里)”。

三、地以人名,有仙则灵

诸葛亮当真没在襄阳居住过吗?也不现实!

有诗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亮自称躬耕地是“草庐”,隆中一带不是“草庐”。

据历史记载,襄阳隆中一带是“宅院”(如习凿齿《襄阳离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即砖瓦房,和诸葛亮说的“草庐”根本不是一回事。“襄阳说”认为诸葛亮自谦,即“草庐”实为宅院,那今天隆中的草庐如何解释?

刘表也不养闲人,估计外放当个田官,军阀屯田人人都搞,曹操搞,刘表也会搞,

诸葛亮年轻,也是历炼!杜甫说:“读万卷书,行千里路”,难不成真有“二门不出,大门不迈”,就天降奇才,娘胎卧龙?

清朝末年,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拐河镇群众,在沣河淤沙中发现一块晋代诗画石,上半部刻有《诸葛武侯躬耕歌 》,下半部刻有诸葛亮画像。该诗画石现保存在拐河镇高中院内。

躬耕歌为诸葛亮“躬耕南阳”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恐怕,伟人伟大之前确实在南阳卧龙岗上闲来读书高卧,农忙四处奔走指导躬耕。方城拐河、博望坡、新野、白河,他是熟之又熟,以山川为计,藏兵于胸,也就不足为奇了。

卧龙岗才是孔明闲来读书,忙去耕种的高卧之地。

未出山林奇智多,坐拥日月称卧龙。

卧龙之名,地以人名,人以地名。

关于卧龙岗有两种解释:

1、诸葛亮躬耕在卧龙岗上,故越卧龙先生。

2、诸葛亮被称为卧龙先生,故后人把他躬耕南阳、刘备三顾、草庐对策的地方命名为【卧龙岗】。

卧龙岗,全国只南阳一家,绵亘数十里,没入白河。

李白数至南阳,淯水河畔、蒲丰之巅、清泠泉边、卧龙岗上、红阳城中……留下了太多太多诗仙太白游历足迹和清吟绝响。

如,“走马红阳城,呼鹰白河湾。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遗憾的是,李白并没有在隆中留下几多激越澎湃的吟唱。

除此之外,南阳城内更有三顾桥、抱膝石等等古迹!实妥妥地地以人名啊!

襄阳说,曾客居于隆中,我信,若说对策于隆中,那就不现实了!长期居于半山之中作山民,不符合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眼光!

南阳卧龙岗下则为当时的南北交通要道宛襄大道,诸葛亮选择南阳作为躬耕之地,静观天下,分析形势,等待时机,显然是注意到了南阳集中交汇四方信息的独特优势,体现出不同凡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战略眼光。

结论:

诸葛亮客居襄阳隆中一阵子!

躬耕于南阳好几年!

南阳卧龙岗才是诸葛亮躬耕地、对策地!

伟人从来都是以四海为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