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西遊記》與中國古代政治
作者:薩孟武(1897—1984),福建福州人,政治學家。
簡介:我們不是研究《西遊記》,而是利用《西遊記》的材料,研究吾國古代的政治現象與政治思想。
一部二十四史不過爭奪政權的歷史。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王寇懸於成敗,成敗決於力之大小。
古者天子非萬不得已,絕不御駕親征。
人主沒有決斷之心,則遲疑不決,往往失去良機。
姑息政策是求苟安無事,而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小不忍則亂大謀,為國者固不宜逞一時的意氣。
政治以“力”為基礎,“力”又需“法”扶持之。姑息之政最初因為力不能制。到了有功而不敢賞,有罪而不敢罰,而如陸贄所說“欲賞一有功,翻慮無功者反側;欲罰一有罪,復慮同惡者憂虞”,則“法”亦破壞了。
忠勇者既受欺侮,試問誰人願意忠勇。反叛者既得尊榮,則守法者亦將變為反叛。
人類在悲觀絕望之時,常常發生神秘心理,而傾向於宗教思想,文化幼稚的民族尤見其然。
秦自孝公以後,歷代君主無不刻薄寡恩,商鞅車裂而徇,張儀懼誅而亡,範睢憂憤而死。他們三人均有大功於秦,結果不過如斯。
利劍而無衡器,只是暴力;衡器而無利劍,不過空談。二者相輔,福以善報,禍因惡生,這才是因果報應。
法律所經過的路程不是香花鋪路,而是腥血塗地。
數千年來受了專制政治的壓迫,權利雖受侵害,亦不敢依法爭辯,最多不過利用邪巧的方法,排除障礙,以恢復自己的權利。
自古成大功立大業者無不克服無數次的艱難,而這艱難又常是阻礙了成功之路,不能逃避而只有克服。
政治上的是非與倫理上的善惡有時未必一致。父仇不共戴天,而禹乃佐舜治水。兄弟應該友愛,而周公竟殺管、蔡。徒“善”不足以為政,小善只足以誤國。
王天下是仁政的目的,得民心是仁政的手段。
古人所謂“一治一亂”,實由於人口法則的作用,而所有權沒有保障,產業不能發達,則為最大原因。
古來成大事的不但需要大才,而且需要弘量。固然量弘的未必大才,而大才的必定量弘。那些斗筲之才稍有成就,往往沾沾自喜。
王安石變法所以失敗,史家謂其剛愎自用。剛愎自用與意志堅強不同,意志堅強出於自信力,剛愎自用又混雜以自卑感。一方因自信而自尊,他方因自卑而懷疑別人輕視。故凡遇到別人攻難,便憤然變色,以為侮辱。此種人物得意還可,一旦挫折,更由自卑感與自尊心的交雜作用,則趨向於剛愎自用。
吾國先哲有主張而無辦法,這是吾國思想的缺點。
所謂調和陰陽不是玄學之詞,而是講求具體的政策。陰甚而久雨,須開鑿河流,使雨不成災;陽極而將旱,須講求水利,使旱不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