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八怪及奇趣風俗-民族十八怪(一):妙齡少女象老太

妙齡少女象老太

黎族,是海南島最早土著民族。黎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黎語支。大多數黎族人都能說黎族話和漢語。黎族沒有本民族紋字,通用漢紋。1957年在黨和政府幫助下創制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黎紋。現在黎族的信仰仍處在原始宗教階段。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陵水、保亭、三亞、東方、瓊中、昌江、白沙、五指山、樂東等市縣,島外沒有黎族分佈。

“黎”作為今天黎族的族稱,最早記載於唐劉恂著的《嶺表錄異》一書:“儋、振夷黎,海畔採(紫貝)以為貨”。

黎族其實原來的族稱為“賽族”。黎族的稱謂是源於漢族詞語“黎民百姓”中的黎字。漢語黎字意思是賤民的意思。古代漢族認為賽族人是蠻夷民族,低等賤民。所以到唐朝以後,漢族人逐漸稱賽族為黎族。黎族內部因方言、習俗等原因又分為“哈”(過去作“侾”xiao)、“杞”(又稱“岐黎”)、“潤”(過去漢稱“本地黎”)、“美孚”、“賽”(過去稱“加茂黎”)等不同的支系。但外界社會對所有支系黎族人都稱為賽人或賽族。

黎族總人口數為146萬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

“妙齡少女像老太”說的是黎族女孩的“繡面紋身”習俗。“繡面紋身”又叫“鯨面紋身”。是解放前黎族女孩紋刺美體的習俗。女孩12~16歲開始用海南一種荊棘植物的刺作為紋身工具,用一種植物的葉子搗碎後的汁液作為染料。開始紋身。

不同方言區(族系)紋身部位和圖案也不同。每種圖案各有不同吉祥說法,都是用點連成線組成花紋。紋身所用的染料是染料草(黎族叫“幹香”)在陶盆中浸泡7天以上,加工製成青色染料水。紋身前用染料水在身上畫出圖案再將針刺製成的“丁”字形紋針沿著圖案將染料水扎入肉中。創口結痂後便會留下永久圖案。

紋身前要殺雞擺酒祭祖,紋身一般耗時兩年左右時間。紋身成功後,要用龍眼葉煮水洗澡,再殺雞擺酒慶祝。據傳,黎族認為女孩需要紋身有三種原因,一是怕漢族人搶婚;二是怕死後祖宗不認;三是紋身是一種美,也是為了吸引異性追求。

十幾歲的少女紋完臉和身體後,遠遠看去臉上紋出的條形圖案就象是皺紋。因此便有了“妙齡少女象老太”一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