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八怪及奇趣風俗-民族十八怪(六):山蘭米酒人人愛

山蘭米酒人人愛

山蘭糯米酒是採用黎族特有的山蘭旱稻作為主要原料釀製而得名。

山蘭米酒的由來,在黎族還有一個傳說。黎族有一位叫中楠的水神,有一天,他打獵歸來,帶了一些南椰嫩心(椰子樹的嫩心)當菜吃。那頓飯椰心沒有吃完。為了不浪費,就把剩下的切碎,放到醃製薑片、野橘的醃菜罈子裡。幾天後,水神又打獵回家,剛打開門聞到家裡濃濃的醉人香氣。他發現香氣是醃菜罈子裡發出的,打開罈子拿出椰心等鹹菜。發現罈子裡醃製出來了一些淺黃色的汁液,香氣就是這種汁液發出的。他喝了一口嚐嚐。發現不僅香氣獨特,二期清醇可口、味美甘甜。就一口氣喝乾了罈子裡的所有汁液。不一會,感覺到面頰溫熱,神清氣爽。幾天的勞累頓時消失。從此以後,水神就不斷研究釀製這種汁液,直到有一次,用山蘭糯米當原料,製作出來的汁液由白轉黃再轉紅。更加甘甜爽口,如甘如怡。他把這種汁液分給部落的人喝。大家發現這種汁液能延年益壽、補氣養顏和滋陰補陽。於是這種釀製工藝就代代相傳。他們還給這種汁液取了個名字“biang酒”。

瞭解山蘭糯米酒,首先要了解山蘭稻。它是一種只生長在海南五指山、東方市一帶的黎家獨有的旱生糯稻穀,

“刀耕火種”這個詞就是描述海南人種植山蘭稻的農耕方式。每年5、6月份,黎族人找到一片陽面的山坡,整個村寨出動,把坡地上所有的喬木、灌木都砍掉,然後放火燃燒。等一場雨後,草木灰浸入土壤。就開始播種山蘭稻了。他們竹竿在地上扎個洞,每個洞中放入兩三粒稻種覆蓋上土就算種植完成。成長過程沒有任何人為的施肥料、噴農藥殺蟲等管理動作,澆灌靠雨水,產量天做主。等到山蘭稻的稻穗長出來,每戶黎族人就輪流安排人住在稻田邊上保護稻穀。直到收割完成。

山蘭稻米呈現淡紫紅色。有補血、養胃等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黎族民間視山蘭米為婦女產後、病人手術後調補佳品。

山蘭米糯酒釀製工藝主要是,先採來海南山區扁葉刺、山桔葉和椰樹心等為酒餅發酵。山桔葉和椰樹心也有獨特的樹脂芳香,而椰樹心的汁液有天然的釀酒功能,所釀之酒就稱為“樹頭酒”。再將蒸熟的山蘭糯米和碾碎的“球餅”一起放置在墊著厚厚芭蕉葉的錐形竹筐中,最後上面也用芭蕉葉密封。在竹筐下放一個接酒的容器就可以等待酒滴下來了。一般三天後,錐形容器朝下的尖部開始滴出酒液,這就是山蘭純液,呈濃稠乳白色。十天內滴出的酒液叫“biang酒”。黎族很多老人和女人喜歡喝“biang酒”。因為“biang酒”甜糯爽口。但這還不是山蘭糯米酒。人們把“biang酒”裝壇密封埋入地下。一年後,酒液呈黃褐色,有點像白蘭地的顏色,這時候甜味減少了。酒香濃郁。真正的山蘭糯米酒酒釀成了。

山蘭米酒,味道香甜、濃而不烈、富有營養而享有“海南茅臺”、“山蘭玉液”、“瓊漿玉液”等美稱。

宋朝流放到海南的蘇東坡因傳被山蘭米糯酒救過命,很多詩篇對山蘭糯米酒大家讚美。如:“華夷兩樽合,醉笑一杯同”,“小酒生黎法,乾糟瓦盅中”,“凍醴寒初法,春醅暖更蒙”等。蘇軾對黎酒是推崇備至的,並把這種獨特的釀酒工藝稱為“真一酒法”。

過去,對於黎族來說,只有家裡來了貴客或遇到牛節、三月三節才會拿出來親朋暢飲。

今天,山蘭糯米酒因為補氣養顏、滋陰補陽、消食去滯、愈傷生肌、駐顏長壽、去溼防病等營養價值而名傳國內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