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十八怪及奇趣風俗-民族十八怪(十四):木柴野火燒陶罐

木柴野火燒陶罐

中國陶器歷史已經有一萬多年了。現在中國的陶器發展到瓷器,製作技術和質量已經世界馳名。我們應該很難知道陶器出現初期,先民是用怎樣的工藝製造出陶器的。更談不上研究了。

海南的陶器考古驗證到的最早歷史約六千年。文獻記載的有兩千年。在東漢的史書中記載黎族的祖先(俚人)使用陶器的情況。宋朝的《諸蕃志》卷下記述黎族“以土為釜,瓠為器”,土釜至今用之,瓠瓢間以。清代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亦記黎人:“緦綆績木皮木布,陶土為釜。”1937年德國民族學家史圖博在海南島考察編撰的《海南島的黎族》中,描述了黎族人制作陶器的方法:“用不透明的灰黑黏土來製造簡單的陶器,比如酒甕、壺、砂鍋、盤子等。

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兩個內容。一個是黎族人制作陶器歷史久遠。另外一個就是製作工藝原始簡單。也因為如此,黎族原始製陶技藝,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傳統手工技藝已經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4。

黎族人在解放前生活狀態艱苦原始。很多還是部落或垌寨族居。陶器用具是黎族家庭裡很貴重的物品。珍貴的原因之一應該是他們的製陶工藝原始簡單出品率低。第二個應該是黎族人制作陶器那時候還是母系社會時那樣,在黎族女性中傳襲

海南十八怪及奇趣風俗-民族十八怪(十四):木柴野火燒陶罐


海南十八怪及奇趣風俗-民族十八怪(十四):木柴野火燒陶罐

的傳統手工藝。

黎族人制陶大多采用“泥條盤築法”。整個製陶的工序有:取土和搗制泥、祈禱和驅鬼儀式、製作陶坯、陰乾、製作“賽子若”樹液(削取“賽子若”(音,又稱“塞柴崖”)的樹皮搗爛,與“柴構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浸出深紅色液體用以最後工序使用)、擇吉日篝火燒製(陶坯架放在樹枝搭建的篝火架上,用稻草燒)、淬火上油(“賽子若”樹液)後製作工藝全流程完成。

黎族原始的篝火式燒陶,因為是在空曠地熱度易散失,無法燒製出掛釉層的陶器。這種燒製方法因為各種原因,出品率也不高。但是從研究古代製陶技術的角度看,正式因為這種原始的製陶工藝,對製陶史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黎族的木柴野火製陶真實再現了原始的製陶過程,算是中國原始製陶的“活化石”。

不過,因為新中國成立後,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陶器逐漸改為瓷器。黎族的這樣技藝現在幾乎失傳。

(個人版權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