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關角度看,華為的迴應為何是火上澆油?

誰是弱者,如何對待弱者已經成為事件

李洪元事件的輿論引爆點和話題中心。

12月2日晚間,華為對前員工李洪元事件發佈了回應。從數據來看,回應之後,事件沒有平息,反倒像是火上澆油。

12月3日,輿論達到了高峰,關於華為的負面報道/評論撲面而來。

華為在李洪元事件中的表現,讓人失望透頂、噁心透頂、憤怒透頂。

上一秒代言大國崛起,下一秒就把國人的熱臉踩在地上摩擦......


怎麼實力圈粉的,也就怎麼實力掉粉......

從公關角度看,華為的回應為何是火上澆油?

數據來源:清博輿情,截止於12月4日18點

從應對輿情的角度看,這個回應出了什麼問題?

大概可以用4個字來總結華為的回應:“你告去啊!”全文字數也不多:“華為有權利,也有義務,並基於事實對於涉嫌違法的行為向司法機關舉報。我們尊重司法機關,包括公安、檢察院和法院的決定。如果李洪元認為他的權益受到了損害,我們支持他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益,包括起訴華為。”

在華為回應之前,或許很多人認為這個時間有可能是華為內部個別人的行為,不代表華為的價值觀。

然後華為這個官方聲明發出之後,矛盾雙方直接成為華為公司和李洪元。

在被關押了251天后,李洪元如果要進一步維權,要面臨著和華為這樣的大公司打官司。

華為公司這樣的強硬態度,加深了公眾對李洪元作為弱者的認識。華為的這個回應,對待弱者時沒有換位思考,沒有包容,沒有共情。

輿論傾向於弱者

那麼,這個任務就轉移到了公眾身上,激發了公眾對“弱肉強食”故事的廣泛聯想,引起了12月3日的這一波輿情高峰。

澎湃新聞發佈標題為“拒不道歉的華為:沒有同理心,讓人害怕”的文章,認為華為沒有道歉,不屑解釋,不想溝通,實力掉粉,居高臨下。

自媒體“拾遺物語”的一篇“華為,你需要像弱者一樣感受世界”被廣泛閱讀轉載,閱讀量很快突破10W+。在他看來,華為的回應表現出精英階層正在喪失對社會底層的感知能力,也正在喪失對社會底層的共情能力。

還有不少的文章和評論以“大象”來比喻華為,以“螞蟻”來比喻李洪元,“大象踩了螞蟻一腳,然後讓螞蟻也踩回去”。

在這個通俗的比喻裡,大部分的人都會將自己帶入成為“螞蟻”,對龐然大物的“大象”充滿恐懼。

在大家的感知裡,幾十萬對於華為這樣的巨無霸企業來說只是一件區區小事,而對李洪元這樣的底層員工來說,被關押251天則可能是令全家焦慮不堪的天要塌下來的大事。在被關押期間,李洪元爺爺去世他也沒能見到最後一面沒能參加葬禮……

這些遭遇讓大多數人都細思極恐。

“弱者”的遭遇能贏得輿論,這並不是第一次發生的事情。就在前幾天,網易就因為開除患癌症員工並且拒絕N+1補償陷入了輿論危機。

在網易工作的5年事件裡,該員工沒有一次遲到早退,996是家常便飯,卻因為自己患病不能繼續為公司創造價值就被辭退。

資本家對於員工的壓迫剝削,在強大的資本面前,員工又多麼弱小,這些事情多麼熟悉又容易令全民憤慨。

上學985,工作996,離職251,維權404。這句話的廣泛流傳反應了目前企業員工的控訴,靠努力學習,拼命工作也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的無奈。

從2019年上半年開始,在程序員之間就發起了抵制996的運動,他們在github上創建了996.icu,寓意為“工作996,生病ICU”。996.icu“成為GitHub星數上升最快的項目”,在輿論聲中,大家開始將這個項目定義為“程序員的一次反抗”。

在馬雲說出“996是一種福報”後,劉強東也跟進表示支持,“你會發現享受996,就不存在996”,這一種企業家希望員工奮鬥拼搏的思想得到不少企業家的認可,然而,反對996的員工才是多數人。向來,強者一定是少數,弱者才是多數。

正如《弱傳播》這本書所說,輿論的世界裡,弱者天然佔優勢。

在企業員工爭取自己的權利的意識已經萌發的當下,網易開除患癌員工和華為控告離職員工緻使其被關押251天的事情,成為一點即著的輿論引爆點。

沒有密不透風的口袋

在人人都是記者都有渠道發聲的當下,輿論是捂不住的,因此公關傳播的首先原則便是公開、透明。

華為的這則回應不只是表明了強硬的態度,同時也表明了其對事件的處理方式——拒絕直接溝通,要聊就法庭上聊。

李洪元表示:被關押的251天裡,華為方沒有與他進行任何溝通,他也沒有任何渠道能進行溝通。

輿論爆發後,李洪元接受騰訊深網專訪時也表示,華為不溝通不知道該怎麼應對,現在只想要人身自由。

公眾渴望從華為的回應中看到對事件的解釋、事實,然而華為卻對事件隻字不提,捂住了自己的嘴巴,一邊強硬地說訴諸法律另一邊不斷刪稿。

從公關角度看,華為的回應為何是火上澆油?

然而越是捂住,人們就越想要掀開來看。

此外,華為的回應還有一個嚴重的事實漏洞。

華為沒有任何要主動解決事情的態度,而是把決定權又拋給了李洪元,讓他去告。

華為有著龐大的、世界級的法務團隊和HR團隊,而李洪元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員工。

李洪元不去控告,無法說明華為沒有錯,人們有理由相信是他出於害怕;而即使李洪元去控告輸掉了官司,如果華為不給出能令人信服的解釋證明自己沒有犯錯,只憑法律結果也不具備說服力。

如果法律判決具備決定性的說服力,那麼李洪元公佈的《不起訴決定書》和《國家賠償決定書》都說明了一個 “法律事實”:李洪元沒有犯罪!舉報他,使他入獄的華為就被認定為有錯的一方。

從當下來看,華為的這個回應除了激起民憤之外,顯然沒有解決任何問題。

在看到華為的表現之後,網易在開除癌症員工事件中的表現簡直可以被褒獎了。網易在回應中向公眾解釋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同時致歉,並且表示將繼續和員工進行有效溝通,推進事件妥善處理,願意為這位前同事提供一切可行的援助。

從公關角度看,華為的回應為何是火上澆油?

一般來說,當面臨輿論危機時,都主要由企業的公關部解決,擬訂和發佈回應,通過溝通或者發佈文章來影響輿論。

從目前的情勢來看,華為公關這兩天應該很不好過,公司內部和外部也都有對公關的責難。然而事實上,華為公關部發聲也是需要業務部門,公司高層的批准,在很多時候它只是一個喇叭部,喊的不好還可能成為背鍋部。

不知道華為還會不會有下一個回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