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出去的錢才是我的錢?

我們可能經常聽到這句話:“花掉的錢才是自己的,存在銀行的錢是銀行的”。


這句話的確有一定道理,畢竟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很多人甚至將其奉為圭臬,對“月光族”、“精緻窮”的生活,覺得理所當然。


這句話老是被人掛嘴邊,有沒有道理呢?今天咱們換換口味,從不同方面跟大家“碎碎念”跟“花錢”有關的幾件事。

是不是花掉的錢,才真是自己的錢?這其實是一個很哲學的問題。我隨機採訪了一下身邊認同這句話的小夥伴們,他們大概有這麼兩種想法:

第一種想法,是最常見的“錢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走”。錢如果沒有被花掉,交換得來實物或是體驗,那就只是虛無的數字而已。可是錢不就是用來交易的麼,不交易還有啥存在感呢?

看看,是不是有點笛卡爾內味兒了?


花出去的錢才是我的錢?

另一種想法,感覺特別宿命。有人在網上感嘆:“賺了錢不花掉,要麼被人騙走,要麼投資虧掉,要麼放銀行裡貶值,再不然可能被偷掉”。

反正就是錢在手裡就沒啥好下場,花掉最划算。

這兩者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它們都忽略了一個點:花掉是要花掉,可是花在哪裡都是自己的錢嗎?

我覺得,花在最有價值、最讓自己感到幸福的地方的錢,才真正是自己的錢。

如果把錢都花在沒有任何意義、怎麼看怎麼後悔的事上,錢不就完全成了別人的嗎?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才能確保把錢花在對自己的人生幸福最有價值的事上?


花出去的錢才是我的錢?

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問:到底什麼才是真正對人生有價值的事?

每個人情況不同,不能統一定義,但有一點相同:人生最有價值的事不一定都發生在現在,可能會是在未來。

我是專門做理財教育的,如果從理財的角度來看,理財就是盡最大可能確保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事能夠按時實現,這些實現,往往都脫離不了金錢。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收入和支出未必都能達到平衡:

年輕時,我們通常收入較低,但需要支出消費的地方比較多;

年老時,我們的需求普遍會下降,但收入會相對較高,尤其是在退休前的最後一段時間。

理財的任務之一,就是解決這種收支不平衡的關係,平衡人生的現金流,從而幫助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實現當時對自己最有價值的人生目標。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

既不能說存起來的錢才是自己的錢,也不能說花出去的錢才是自己的錢。只有花在最重要的人生目標上的錢,才真正是自己的錢。

花出去的錢才是我的錢?

那再問深一層:“我就是不想走尋常路,就是要把精緻生活作為人生目標,為此不惜變成‘精緻窮’難道不行嗎?”

當然是可以的。只要你願意承擔相應的代價。

花出去的錢才是我的錢?

如果選擇“精緻窮”,就意味著每月月光,不積累財富。將來父母養老沒錢給、自己生病沒錢治、孩子學費沒錢交的時候,不要回過頭來後悔;

選擇“邋遢富”也是如此,即使一輩子攢錢,從來沒有享受過,也不必覺得這輩子白過了。

平心而論,無論是選擇“精緻窮”,還是另一種極端“邋遢富”(即熱衷於攢錢,摳到缺少應有的“體面”),都無可厚非。

只要敢於承擔後果,不怨天尤人,心理上有足夠的承受能力,選擇哪種生活方式都可以,彼此不必相互詆譭。

最怕的就是當下爽了,過後抱怨後悔,那就太擰巴了。


本文編輯:李小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