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空間敏感期?我有辦法!

“可怕的”空間敏感期?我有辦法!


今年過年的時候,去一個親戚家裡做客,見到了9個月齡的小寶,奶奶抱著小寶,不停的向我們抱怨,說小寶現在特別不乖啊,誠心的要累奶奶。手裡有什麼東西,就扔什麼東西, 給他撿起來,他馬上就扔出去,不撿,他就會哇哇大哭。

看似令人苦惱的一個問題,其實源自寶寶自身對空間、對工作的探索慾望,也就是空間敏感期來了!

不斷的重複扔東西的動作,可以讓寶寶更好的觀察東西掉落在地上的方式,不同物體落地時聲音之間的區別,向不同方向扔東西,物體落地需要多長時間。

他也會逐漸發覺扔東西和力量、物體的質地、自己所處位置的高低,都是存在必然關係的,孩子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認識這個世界啊。

這是寶寶認知能力進一步提高的表現,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啊。

“可怕的”空間敏感期?我有辦法!


小寶奶奶聽了這番話,發現自己誤解了孩子,願意在我的建議下,從網上買一些育兒書籍來閱讀了。

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在她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指出:這是因為孩子的空間敏感期到了。喜歡狹小的空間正是孩子在空間敏感期裡的一種表現。

“孩子需要在各種各樣的空間中感知不同的空間。上下、裡外、空曠與狹小、方圓。只有在小的空間中孩子才有明顯的空間感。孩子通過感知不同的空間感進而建立空間的概念。”

“可怕的”空間敏感期?我有辦法!


往往當家長髮現,孩子空間敏感期到來的時候,會比較有危機感。不許孩子鑽到沙發後面,其實寶寶只是想小小的身體,測量下沙發和牆壁之間的距離。

有的家長,堅決不允許孩子鑽到桌子底下,其實有時半封閉空間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安全感,而在桌子底下,孩子換了另外一種角度去看身邊的一切,會更覺得新奇,也會漸漸明白,高矮只是相對的。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空間敏感期到來的時候,應該多鼓勵孩子去探索,去嘗試,我們應該教孩子保護自己的能力,但前提是讓他更多的瞭解這個世界,給他更多的探索世界的機會。

“可怕的”空間敏感期?我有辦法!


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傑認為,那些喜歡待在自己小空間的快樂孩子,是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表現,孩子們的自我意識敏感期來了,他們已經懂得把自己和周圍區別開來。

當孩子在椅子上上下攀爬的時候,他在調動身體所有的感官,去感知椅子的高度、自己爬上去需要的時間、如何能更快的爬上去,隨著攀爬椅子越來越熟練,孩子的運動能力也大幅度提高了。

那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給孩子準備一些,有利於他感知空間的玩具,比如下面這款鑽鑽樂,這種類型的玩具,孩子會玩的很開心。

家長也可以用一些廢舊的紙盒,拼接成一個長長的隧道,寬度可以容納一個孩子鑽進去,這樣的自制玩具同樣深受寶寶的歡迎啊。

在玩的過程當中,相信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父母陪伴的樂趣。

“可怕的”空間敏感期?我有辦法!


現在,更多的父母願意去深入瞭解育兒之道,不願意錯過孩子的每一點進步。因為他們明白,育兒這條路只能走一次,並且不能回頭,不能翻盤。

他們用眼看,用頭腦認真的去思考,用心去感悟孩子的內心世界,真正理解孩子的各種需求,會想辦法正確的引導孩子。會牢牢抓住孩子每一個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長大。

每一位父母,只要你想、並且付出行動,都是一位合格的育兒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