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誰更厲害?

李白和杜甫誰更厲害?

凡每一個時代,其同時代最偉大的人,必有齊名者,如詩人稱“李杜”,文稱“韓柳”,書法家則有“顏柳”,畫家則並稱“吳李”(吳道子與李龍眠)。當時代的氣運轉動時,必同時可出很多人才也。

“李杜”齊名,以杜甫為高

現在講到盛唐,主要指玄宗開元天寶時期,此時期最著名詩人為李白、杜甫,並稱“李杜”,尚有王維。王維、李白同於公元701 年生,杜甫則712 年生,李白與杜甫齊名。

李白是最難評論的一位詩人。他在當時社會上的地位、名聲遠在杜甫之上,是一位社會文學家。但我們至今仍未能肯定他的真姓與籍貫。

他住過蜀,說他是蜀人,或說他是魯人,甚至今日還有人說他是外國人。李白的家世也不清楚。還有,唐代可用詩應考科舉,但李白並未考過。

李白是流浪的,到東到西,是一位流浪的人士。他的朋友中有很多道士。當他出長安時,有人形容他“仙樂滿囊,道書盈篋”,可見並非是中國正式的士大夫。

王維是居士,杜甫是嚴正的讀書人,李白則是喜歡講神仙、武俠的江湖術士,照理是屬於下層社會的。王維講佛教,杜甫講堯、舜、孔、孟,李白卻又是另一種。他的《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

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

廬山秀出南鬥旁,屏風九疊雲錦張,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樑。

香爐瀑布遙相望,回崖沓嶂凌蒼蒼。

翠影紅霞映朝日,鳥飛不到吳天長。

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

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為廬山謠,興因廬山發。

閒窺石鏡清我心,謝公行處青苔沒。

早服還丹無世情,琴心三疊道初成。

遙見仙人彩雲間,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願接盧敖遊太清。

可見他對中國傳統士大夫一套已徹底解放了。

李白有一位姓汪的朋友,有一次他為李白送行,李白亦作詩,道: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汪倫也因有這首詩而名流千古。

我們以為李白狂歌醉酒,以為他十足是一位“楚狂人”了,但也未必,他講起文學來卻是嚴肅、固執而守規矩的。他的《古風》第一首,後人推崇他寫得極好。其詩云:

大雅久不作,吾衷竟誰陳?

王風委蔓草,戰國多荊榛。

龍虎相啖食,兵戈逮狂秦。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

此詩主張文學復古,是文學革命,重視大雅正聲。可見李白也自有其一套。他對中國文學史是有見解與批評的。

世上常有二人齊名,如“韓柳”“孔孟”“墨荀”“陸王”等,雖齊名,但仍以其中一人為較高。此處如李、杜齊名,但以杜甫為高。

再說信奉孔孟儒家的杜甫。

杜甫的儒家精神

杜甫,襄陽人,字子美。他的祖父杜審言也是詩人,他們家是個文學家庭。他曾居杜陵,自稱杜陵布衣。考試未能中舉。玄宗時待制集賢院,肅宗時官拜右拾遺,後任華州司功參軍,後歸依嚴武,任官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人遂稱他為杜工部。大曆中游耒陽時醉酒而卒,年五十九。

李白和杜甫誰更厲害?

杜甫

杜甫幼年時曾到山東、江蘇等地。他與李白友好,35歲起到長安,任官職至44歲為止。這一時期是杜甫最為潦倒窮困的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卻作了很多好詩。

杜甫44歲那年,正是中國歷史上的轉折點。48歲,杜甫去四川,一直到59歲去世那年,他在生活上較為安定,當地的地方官把他當作“外賓”。

此階段,他的詩在技巧上大有進步,但詩的內容精神方面卻比以前遜色得多了。我們最好讀他的年譜,根據年譜讀他的詩集就等於讀他的自傳。我們讀任何作家的書最好都按次序讀其全集。

杜甫如一片枯葉,任由狂風吹飄。他是大時代中無足輕重的一粒沙、一片葉,但杜詩變成了史詩,他的作品反映了當時整個的時代。

杜甫在35歲至44歲這個時期,吃過殘羹冷炙,生活極為困苦,但心胸卻寬闊了。杜甫的全部人格精神與時代打成一片,與歷史發生了大關係。杜詩說: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聖朝。

這些詩表達了儒家的最高精神,即社會不用他,他並不怨人。其實他內心是有牢騷的,但是並不怨天尤人。但我們可以說,對唐詩300年最有貢獻的,恐怕要算杜工部了。

杜甫最崇拜諸葛亮,他在四川時就住在諸葛亮祠堂旁邊,李白則最看重魯仲連。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這首詩境界極高,心胸極偉大。

李白是仙風道骨,老莊風度;杜甫則布帛粟菽,有儒家精神。杜甫有一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其詩曰: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白日,有的版本作“白首”)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此詩甚為震撼人心,使當時亂世流浪者心花怒放。但曾幾何時,回紇在唐肅宗時極度驕橫,收復中原後,回紇的氣焰更囂張了。

杜甫早前寫的《北征》等多首詩說明,乞援回紇會造成惡劣後果,如今已一一應驗。接著,吐蕃又經常入侵,代宗時,吐蕃聯合了邊疆的遊牧民族吐谷渾等攻佔了長安,代宗倉皇逃到陝州。長安兩度陷落,並遭到焚燬與劫掠,使杜甫極為痛心。

在兵荒馬亂、人民痛苦煎熬的日子裡,杜甫憂心如焚,直到代宗廣德二年,他在四川方才欣聞長安收復,寫成排律《傷春五首》,其實都是關心國家前途、民生疾苦的政治詩。

杜甫是詩聖,當時的唐人反對文選派,杜甫卻道要“熟精《文選》理”,“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今人嗤點流傳,不覺前賢畏後生”。

杜甫也推崇宋玉,又推重蘇武、李陵與曹植,還推尊陶淵明、謝靈運等前輩作家,對同時代的李白也極度看重,詩曰:“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是用庾信、鮑照來比配李太白。

杜甫尊重每一位作家,不論今人古人,他們各有不同的技藝本能,好名聲不是白白得來,新的是從舊的傳承而來,所以今人古人同樣值得尊重。

杜甫自述道:“毫髮無遺憾,波瀾獨老成。”“晚節漸於詩律細。”杜甫認為寫作時,必使字字妥當。他寫文章必須要求能達到最高妙的境界。

杜甫又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即寫文章能做到下筆有神,便可以做到老成而沒有遺憾了。他還說:“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此意即是,寫文章要做到語語驚人,才能代表文學家的全部生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