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文史那些年#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迄今所知,不算三皇時代,從黃帝帝國五帝時代至今,在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大一統國家是中華文明的主要存在方式,而立國統一之戰(包括改旗易幟和改姓易主的革命政變和治水、抗疫等特殊戰爭)是締造大一統中華文明的主要見證。

中華大一統國家主要有:黃帝帝國、夏帝國、商帝國、周帝國(西周到東周前50年左右共約330年或到齊桓公在公元前679年稱霸共約370年)、春秋諸霸帝國、秦帝國、西漢帝國、東漢帝國、魏晉帝國、隋帝國、唐帝國、蒙元帝國、明帝國、滿清帝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一統時長共約4000年(包括太康失國等大一統時期的短暫內亂時間)。或許有人認為兩宋帝國、遼帝國、金帝國、中華民國等中國政權也是大一統國家,見仁見智,暫且不論。不認為它們是大一統中華帝國或國家的理由之一,是這些政權都沒有完成大一統立國戰爭,沒有對前朝政權成功發動具有軍事顛覆意義的著名戰役。

中華大一統國家完成立國統一戰爭的著名戰例(戰役或戰爭)主要有:

阪泉大戰和涿鹿戰役:黃帝帝國通過阪泉大戰推翻末代神農皇——炎帝、通過涿鹿戰役征服蚩尤霸王,隨後收服四裔,建立了空前的大一統黃帝帝國。黃帝帝國內部五帝(概數)之間的政權輪替,以原始民主推舉製為主,也包含了不可避免的部族領袖和地域王者的競爭與殺伐,但是都沒有破壞黃帝帝國的聯邦民主制大一統政治格局。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大禹治水之“戰”、啟滅有扈國之戰和少康復國政變:夏帝國不是在前黃帝帝國虞舜帝朝分裂的基礎上,通過統一戰爭實現重新統一,而是通過大禹帝治水,強力整合中華天下諸國(部落聯盟古國)立功,舜帝禪讓南巡,大禹帝取代了舜帝;大禹的兒子姒啟帝通過謀殺理應輪替大禹帝位的東夷人伯益帝,而進一步確立了家天下奴隸主制夏帝國(史書也稱王國,地位同帝國),又經過領兵消滅反對家族專制的族兄有扈氏之國而穩定了夏帝國,再經后羿、寒浞代夏稱帝,少康復國政變,穩定了奴隸制家天下中華一統大局。

鳴條決戰:商帝國子湯(太乙)帝通過商夏鳴條決戰(在河南省封丘縣)推翻了中華夏帝國,建立了新的大一統奴隸主制家天下中華商帝國。

牧野戰役:西周帝國姬發(史稱周武王)通過周商牧野戰役推翻了商帝國末代帝——子辛帝(史稱帝辛,後被矮化為商紂王),公元前1046年,實現了姬周奴隸主制家天下帝國新的大一統。

春秋諸霸稱霸戰爭:從齊桓公開始,春秋諸霸統一中華天下的著名戰爭更加頻繁,如齊桓公平宋戰役、徵戎助燕援衛復國戰役、八國聯軍徵蔡伐楚戰役,晉秦山餚之戰、晉楚邲之戰、鄢陵之戰、吳越之戰、吳楚之戰、越吳之戰等等,霸國一統天下的局面時斷時續,大一統政局一直難以長期穩定,並最終導致戰國七雄割據分裂。

秦滅六國戰爭:秦帝國秦始皇帝嬴政通過一系列滅亡六國的地主階級革命與解放戰爭,消滅了戰國末期中華各分裂國家奴隸主階級武裝割據政權,公元前221年,創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領先人類文明約兩千年(後期是某些方面的領先)的、新興地主階級統治的、封建專制家天下大一統中華秦皇帝國。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楚漢戰爭和垓下戰役:秦末西楚霸王項羽通過一系列中原大戰消滅了秦皇帝國主力,推翻了中華秦皇帝國;楚漢內戰中,西漢帝國漢高祖劉邦皇帝通過大將軍韓信指揮的垓下戰役(在安徽省靈璧縣東南)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完成了立國和統一之戰,公元前202年建立了中華西漢劉氏家天下地主階級封建專制統治大一統帝國。

成昌、昆陽戰役和統一赤眉綠林軍戰役:中華東漢(後漢)帝國開國皇帝劉秀通過參與領導赤眉軍、綠林軍起義取得成昌戰役、昆陽戰役的勝利,消滅了繼承西漢帝國的王莽新朝帝國軍隊主力,為重新統一奠定了基礎,又依靠河北軍閥豪強勢力,在赤眉軍、綠林軍分裂之際,消滅了這兩支農民起義軍及其它地方武裝割據勢力,公元36年,在他即皇帝位11年之後,再次實現了中華帝國的統一。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漢高祖劉邦

魏晉成都滅蜀戰役、建業滅吳戰役:中華魏晉帝國曹氏家族、司馬氏家族先後主導下,通過成都戰役滅蜀(263年)和建業戰役滅吳(280年),奠定了西晉帝國的短暫大一統格局。不同於前、後漢帝國立國統一戰爭後的反分裂戰爭的勝利,穩固了新帝國的政治統治,西晉帝國在內部宮廷政變和八王之亂中很快又陷入四分五裂,造成中華天下大亂和少數民族紛紛入主中原。

後周禪讓(楊堅政變)和隋文帝滅陳戰役:從漢末董卓之亂(189年)經魏晉南北朝到隋文帝滅陳(589年)共400年,除了西晉實現了短暫統一,真正新的大一統格局是中華大隋帝國建立的。經過589年滅陳立國統一戰役,大隋帝國建立,又經過隋文帝、隋煬帝父子兩代對柔然、回鶻、突厥、高麗等少數民族分裂勢力及各地豪強地主的打擊與統一,隋帝國地主階級專制統治逐步成熟。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隋文帝楊堅


李淵政變稱帝和李世民洛陽虎牢關戰役:中華唐帝國的立國統一之戰可以看作是隋末徵東戰爭失敗引起山東王薄章丘起義、貴族楊玄感反叛和翟讓與李密瓦崗起義等農民革命戰爭與軍閥混戰的同時,李淵父子趁機繼承大隋帝國衣缽重新統一中國的地主階級繼續革命戰爭。618年,隋煬帝楊廣在江都被弒,從太原起兵進佔長安的李淵廢自己擁立的隋代王楊侑帝位,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唐,完成了政變與“禪讓”;621年,唐秦王李世民在圍攻弒隋越王楊侗而自立為鄭帝,與李淵唐帝國分庭抗禮的王世充時,在虎牢關戰役中一舉擊敗王世充與竇建德聯軍,完成了大唐帝國立國統一戰爭。隨後又經過一系列反分裂統一戰爭,進一步確立了大一統中華大唐帝國的鼎盛局面。

隋末對外戰爭、農民起義、軍閥混戰和唐初立國統一戰爭,沉重打擊了秦漢以來長期存在的、主要是脫胎於奴隸主貴族和權貴階級的豪強地主階級分離自立勢力,是秦始皇帝開創的、地主階級權貴主導的、農民階級廣泛參與的、地主階級繼續革命,為中華文明大一統和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的發展與進步奠定了社會政治基礎。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戰役、滅西遼戰役、第一次西征和滅夏、滅金戰役:中華蒙元帝國的立國統一戰爭也比較複雜而激烈,蒙元帝國大廈是在成吉思汗父子孫三代手中接續建成的。

1206年,鐵木真領兵打贏了阿爾泰等戰役(滅乃蠻等北南蒙古部落聯盟國家),隨後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國,與大分裂中的中華西遼帝國、西夏帝國、代遼而起的女真金帝國和南宋帝國分庭抗禮;1218年,成吉思汗取得滅西遼戰役勝利,1219年到1224年,成吉思汗取得蒙古帝國第一次西征戰爭勝利,1227年滅夏戰役勝利,蒙古帝國已經取得了對金、宋華夏分裂帝國政權的軍事優勢,蒙元帝國實際上已經成型;1234年太宗窩闊臺帝完成滅金戰役之後,定宗貴由帝、憲宗蒙哥帝、世祖忽必烈帝所領導的滅南宋小朝廷戰役,本質上都是反分裂繼續統一戰爭。1276年南宋滅亡,中華蒙元帝國完成了包含四大汗國和元帝國的空前大一統。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開封戰役、濟南戰役、通州戰役:元末韓山童、韓林兒、劉福通等領導的白蓮教等農民起義,雖然在華北和華東重創了元帝國軍隊主力,但是,如果沒有朱元璋對江淮張士誠等分化勢力的平定和元帝國帝后兩黨及權臣軍閥之間的內部爭鬥,推翻中華蒙元帝國的統治還很難實現。1368年,朱元璋率軍連續取得開封戰役、濟南戰役和通州戰役,逼迫元順帝放棄大都北京北逃和林,朱元璋完成了立國統一戰役,同年在南京即中華大明帝國皇帝位。

錦州松山戰役、李自成攻佔北京滅明戰役、清軍攻佔北京推翻大順政權戰役:中華大明帝國是在內部深度儒化、高度腐朽和西南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軍與東北滿蒙少數民族反叛聯合打擊下滅亡的。中華大清帝國通過太祖努爾哈赤、太宗皇太極、世祖福臨(順治皇帝,母親孝莊太后主政,叔父多爾袞攝政)祖孫三代發動了對明帝國的一系列戰爭,極大地牽制和消耗了明皇朝的軍力。

大清帝國的立國戰役主要是:第一,1641年皇太極領導的錦州松山戰役,俘獲招降洪承疇,消滅了明軍東北主力,整個東北、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和渤海戰略空間都被清帝國掌控,明軍只保守山海關一線。第二,李自成領導的大順政權和農民起義軍在連克洛陽、西安後,又於1644年春攻佔大明帝都北京,明毅宗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明帝國正式滅亡。第三,1644年春,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投降大清,聯兵擊潰李自成大順政權,多爾袞進佔北京,十月,孝莊太后攜順治皇帝移居北京,大一統中華滿清帝國建立。大清帝國隨後又進行了多年反分裂、反侵略和統一戰爭。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三大戰役和渡江戰役:1948年冬到1949年春,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及渡江戰役,消滅了中華民國軍隊主力,佔領了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成為大一統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統一之戰。

從五千年來中華大一統帝國或國家立國統一戰役和戰爭來看,一旦新興國家在軍事上取得了對前政權的顛覆性優勢時,帝都或首都被攻佔或取代,帝位易主或首腦更換,都是民心所向和大勢所趨,一個大一統文明中國的新時代就是不可抗拒的了。


中華大一統國家立國統一戰爭

淮海戰役紀念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