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你可曾想過

為什麼我們周遭的建築和室內空間

會變成現在的樣子?


從前大街上的建築,奢華浮誇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現在,線條冰冷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曾經的室內空間,充斥貴族氣息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現在,極簡明快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這一切

都是因為101年前的一所德國設計院校

包豪斯


它只存在了14年

卻影響了之後100年的審美

到現在,我們還活在包豪斯的影響裡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包豪斯創造了“設計師”這一說法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理念

出自包豪斯校長之口

“工業設計”專業,最早誕生於包豪斯

我們現在津津樂道蘋果、MUJI的理性美學

都可追溯回包豪斯

柯布西耶、迪特·拉姆斯等大師都深受其影響

……


不管你聽沒聽過包豪斯這個詞

你早已活在它締造的世界裡

哪怕是一把椅子,一盞檯燈

這座傳奇學校,不聲不響地改變了全人類


存在14年的短命學校

1919年4月1日,愚人節那天,包豪斯成立了。


那時,一戰剛剛結束,滿城廢墟。37歲的校長格羅皮烏斯,給這所學校取名bauhaus。


把這個詞倒過來讀,hausbau,是蓋房子的意思。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魏瑪包豪斯教學樓


暗指國立包豪斯學院將區別於傳統院校教育,在戰後重建人們的美好生活。


這理想聽起來太過偉大,甚至虛無,可是這所學校做到了。


校長 瓦爾特·格羅皮烏斯


在那個年代,藝術屬於貴族,浮華的建築,精緻的器皿,一切美的東西,屬於上流社會。


這一切越是壯觀,越是無視平民的真實需求。


包豪斯希望能改善勞苦大眾的生活,讓人人都有權利享受美的東西。可在當時,美是昂貴的,是為少數人定製的。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於是包豪斯鎖定了“理性美學”,讓好看的東西能夠批量生產,實現工業化。藝術不再為個別人定製,而是讓普羅大眾都能擁有,且考慮每個人的需求。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形式追隨功能,也是在那個時候誕生的。包豪斯主張設計應該實用,讓人真正生活得便捷舒適,同時在生產過程中能批量生產,降低成本。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校長格羅皮烏斯的辦公室


他們當時面對的是機器時代,工業的到來,不可避免。


如果產品都由機器製造,那應該按照什麼造型去做呢?


這時候就需要有這樣一批人,他們知道機器生產的過程,也知道傳統工匠的工藝過程。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一場理性美學革命開始了,格羅皮烏斯校長請來了世界最優秀的藝術家、工匠、工業技術人員、設計師等等,共同授課。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那時的學生太幸福,每個人身旁都有兩個老師教,一個是資深工匠,另外一個是藝術家。


讓學生懂得工藝製造過程,同時具備傳統工匠和藝術家的審美眼光。即便是機器製造出來的東西,經過構思,也能成為一個好產品。


那個時候,設計師就出現了。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但很可惜,包豪斯只存活了14年。1933年,希特勒上臺,永久關停包豪斯院校,美學革命被迫結束,但它的理念卻一直活到今天。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包豪斯里奇怪的師生


包豪斯最早建在魏瑪,當地人都覺得他們是一批怪人,學生們每天穿著奇裝異服在街上走,把歌德席勒雕像塗成紅色,在路燈下讀詩,大半夜裸泳…


可他們也是認認真真做事的人。包豪斯的師生一起動手造房子,名叫號角屋。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自己設計,自己鋪磚搭建,室內每一個細節都是他們親自佈置的。


摒棄掉中世紀的浮華,他們把包豪斯的理念實踐出來,為了告訴那些德國人,他們是想做些正經事的。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可造出來後,當地人更加排斥和唾棄,因為和魏瑪的傳統房屋相差太大了。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可是放到100年後的現在看,實在沒什麼稀奇,現在全世界都是這樣的建築。只能說那個時候的包豪斯太前衛了。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學校裡還有芭蕾舞劇場,老師和同學們會偶爾演演舞臺劇。所有的造型,裝置,都是他們手工做出來的。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學校裡最古怪的老師,約翰尼斯·伊登,是瑞士的畫家。他在視覺藝術方面有極高天賦。


他信拜火教,認為頭髮是罪孽,剃光頭,穿長袍,堅持吃素,每天吃大量的蒜。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們放鬆下來,釋放自己的潛能。


上課前會帶同學做體操,調整呼吸,放鬆身體,還會帶學生冥想,讓精神鬆弛。


從而教導學生遵從內心直覺去創作。


你可能想不到,這麼一個怪人竟是現在藝術課程“三大構成”的發明者之一,這是現在所有設計類專業最基礎的課程。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帶學生們做體操


包豪斯聚集了很多世界級藝術家,很多老師還是被他的神秘主義嚇到,幾年後因理念不合,被校長格羅皮烏斯勸退辭職。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奠定現代主義建築基礎


但不得不承認,這樣的課程讓所有藝術和設計迴歸本質,拆解出世間萬物的構成元素,幾何,三原色等等。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nesting table


包豪斯逼促所有設計擺脫“創作外型”的弊病,讓設計達到實用、美觀。形成了現代的,適合大機器生產方式的美學風格。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將現代工業建築和產品提高到新的水平,以至於影響到今天。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101年後,包豪斯的影響


不論是建築、平面、室內、工業設計,都受到包豪斯的影響。


建築

less is more


第一任校長格羅皮烏斯,是現代烏托邦建築師中第一個使用玻璃幕牆的人,他親自用混凝土、鋼鐵、玻璃建造了一座一體化校園。


第三任校長密斯·凡德羅,也是提出“Less is more”現代主義最重要的設計理念的人。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其實他還說了一句名言,卻不為人所知,“上帝都在細節中”。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在意一分一寸,一點差錯都不能有。


別以為極簡的東西,就能輕易做得出。


他的代表作是Farnsorth玻璃屋,大面積使用玻璃幕牆,配以白色鋼構架。


雖被吐槽是失敗之作,被暴雨淹過,室內空間一覽無餘,讓居住的人沒有隱私可言…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卻依舊是現代設計史重要的一筆。成為現代玻璃大廈的奠基者。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這樣的革命性顛覆,讓建築風格從多流糅雜,直接進化為現代主義。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工業設計

形式追隨功能


包豪斯在產品設計中,講究實用性。一切化繁為簡,強調形式追隨功能。


少即是多代表什麼?


去除一切多餘修飾,用最精簡的成本做最多的事情。


最經典的是這款MT8鍍鉻鋼管檯燈,奠定今後檯燈的雛形。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右為:MT8鍍鉻鋼管檯燈


還有瓦西里椅,密斯·凡德羅的巴塞羅那椅。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包豪斯的設計永遠追求理性,以人為本,實用性至上,更尊重人的真實需求,以此來取代藝術上的浪漫主義。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室內設計

極簡卻有色彩


包豪斯所主張的室內設計同樣簡約,用幾何元素與基礎色彩,達到功能和美感的統一。


每處的設計都給人直直的感覺,幾乎看不到曲線。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雖然極簡,卻不是黑白灰的冷淡,而是用大面積的純色進行區分。


和我們現代室內家裝的簡約風,是不是很像?畢竟人家是鼻祖,100多年前就是這個樣子了。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平面設計

幾何構成


包豪斯在平面設計,亦有深遠影響。


主張用幾何圖形,規則線條,有限色塊,去傳達視覺衝擊,摒棄了裝飾細節。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在兩位老師康定斯基和伊登的影響下,當時的學生用色彩去表達情緒,讓形色完美結合。


中國人的審美差異,比貧富差距還大?我們需要再經歷一次包豪斯


雖然包豪斯的壽命只有短短14年,它的理性主義卻在全世界復活,一直到101年後的今天,仍然生生不息。


放眼中國,我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很強,海納百川,日系的內斂,美式的奔放,意大利的感性,德國的嚴謹…


而能代表中國的風格是什麼?似乎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關於審美的革新,似乎沒有在這片土地上出現過。


追溯下來,不知道我們的設計教育,是否有機會重新影響我們的審美偏好?


也許有人說包豪斯引領的理性美學很無聊,但不得不承認,它讓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走進我們的生活中,重新定義了設計。


而在當今的中國,我們的設計主張是什麼,設計教育影響學生最多的是什麼?我們是否需要再經歷一次自己的“包豪斯”呢?


如果你感興趣,歡迎留言來聊聊。


資料來源:紀錄片《爾雅:包豪斯革命美學》 《包豪斯1919-19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