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川端康成自殺身亡

點擊下方播放按鈕,收聽來自日本音樂人恩田直幸的二胡鋼琴曲「心田」♪

美在於發現,在於邂逅,是機緣。

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

即使和幽靈同處地獄也能心安理得;隨便什麼時候都能拔腿而去。這就是我,一個天涯孤客心底所擁有的自由。


歷史上的今天 | 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川端康成自殺身亡

夜海棠


川端康成,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亞洲第二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人,1972年4月16日自殺身亡。

1899年, 川端康成生於大阪。自幼失去父母,由祖父母帶大,其後姐姐和祖父母又陸續病故,他被稱為“參加葬禮的名人”。

性格極為任性孤獨和神經質,不愛上學,但有時學習起來成績還不錯,曾以學校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府立中學——茨木中學,後畢業於東京大學。

川端康成一生多旅行,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的文學底色。他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

川端康成善於用意識流寫法展示人物內心世界,因寫《伊豆舞女》而成名。他的代表作中篇小說《雪國》(1935-1948),與《千隻鶴》(1949-1951)、《古都》(1961-1962)一起,於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金。

歷史上的今天 | 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川端康成自殺身亡

川端康成喜歡清靜,對佛教情有獨鍾,晚年的業餘愛好是書法,漢字寫得活靈活現,而內心卻異常地矛盾。

歷史上的今天 | 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川端康成自殺身亡

川端康成書法作品

對於獲獎後所帶來的榮譽和湧來的慕名者,心裡十分厭惡,這與幼年的心理封閉有關。他對夫人發脾氣“家裡並不是旅館,我也不是為客人活著的。”他對因自殺身亡的古賀春江的口頭禪極為讚賞,“自殺而無遺書,是最好不過的了。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在極度憂鬱、矛盾中選擇了“最高的藝術”——自殺。採取口含煤氣管的自殺方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隻字遺書。

歷史上的今天 | 日本文學界“泰斗級”人物——川端康成自殺身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