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蒲松龄像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仅存半部八册,保存于辽宁省图书馆,为国家一级文物,是该馆的镇馆之宝!是古代文学名著唯一存世的作家手稿,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其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日趋巨大。

那么,假设蒲松龄这部《聊斋志异》手稿是全本的,其价值和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如何来衡量、如何来评价,那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遗憾的是另外半部手稿一直不知去向,虽然近几十年来众多的专家、学者、聊斋文化收藏者、以及蒲氏后人都在不断地探访它的下落,但至今杳无音信,似乎已经成为一桩历史迷案。

我们不禁要问:遗失的半部手稿到底去了哪里呢?是在历史变迁过程中被销毁了呢?还是被某些机构收藏着或者个人收藏者秘藏起来了呢?

这两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所有聊斋文化研究者和关注者,如果是无意中销毁了还好说,那就是不在世间了,就断了众多人的念想;但如果是在某个地方隐秘的保存着,那可是中国文化界和收藏界的一件惊天大事了!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目前仅存的半部聊斋手稿


今天,我们就根据根据这半部《聊斋志异》手稿遗失的前因后果来探索一下它的去向之谜!

清同治九年即公元1870年,蒲松龄九世孙蒲介人携手稿闯关东,寄居奉天,从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流传到了东北沈阳。

光绪二十四年即公元1898年,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向蒲介人之子蒲英灏借阅《聊斋志异》手稿,此时蒲英灏是依克唐阿的幕僚,是他的下属军官,所以不得不借,就借给了半部,依克唐阿看完归还后,又借了另外半部。

但是这时出事了,此时发生了戊戌变法,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镇压变法人士,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奉命帅军回京协助慈禧太后,依克唐阿临行匆忙没有归还手稿,携带半部《聊斋志异》手稿进京。不巧的是光绪二十五年即1899年,依克唐阿在北京病逝,蒲英灏还没来得及向依克唐阿家人索要手稿,紧接着就爆发了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事件,北京城被八国联军占领,各国侵略者开始在北京城内大肆搜刮和抢掠珍宝文物,北京陷入一片混乱,自此蒲松龄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就再无音信,蒲英灏多方查询也未能找到,从此以后就定论为只剩下半部手稿了。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这就是蒲松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丢失的过程,那么,是真的丢失了呢?还是毁于北京沦陷呢?还是借此北京混乱而隐匿起来了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聊斋志异》自1715年蒲松龄去世至清朝光绪年间,已经流传近二百年,虽然一直未得到官方的推崇和认可,但是在民间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凡读书之人几乎无人不知《聊斋志异》,就连乡野老叟在田间地头讲的民间故事也有许多出自聊斋,虽然他们可能不识字、不读书、也不知道《聊斋志异》,但却来自口口相传,同时社会上也流传着众多的、形形色色的《聊斋志异》抄本,稍有文化的人读到聊斋并不是难事,可见《聊斋志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清末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这也是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借阅《聊斋志异》的原因,依克唐阿是满清贵族、朝廷高官,虽然是武将,但出身高贵,自然读书不少。当他知道自己的幕僚蒲英灏是蒲松龄的后人,而且还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手稿,自然非常高兴、非常震惊,借阅和欣赏《聊斋志异》原稿自然在情理之中,他自然也知道这部保存了近二百年的手稿是如何珍贵了,他能借阅这部手稿不仅仅是读书那么简单,更是一种荣耀了,所以,依克唐阿肯定视若珍宝,不会轻易示人的,更不会送人了,因为这是他借来的,他是满清贵族,这点人格他还是有的。

既然依克唐阿不会轻易把聊斋手稿示人和送人,那么在他去世后,聊斋手稿肯定就在他北京的家里,他的家人也肯定知道这部书的重要性了,所以说这半部《聊斋志异》手稿不可能在依克唐阿手中丢失。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那么是不是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被外国人给抢走了呢?

此后一直有这种说法,有人说流传到了德国,伪满康德八年(1941年),当时的一家报纸《盛京时报》曾援引德国的一则消息:《聊斋志异》部分原稿四十八卷现存柏林搏物馆。后又有消息说在德国发现有蒲松龄题记和印鉴的手迹档案。也有说法《聊斋志异》原稿四十六卷在前苏联保存,那么这部分手稿是出自遗失的那半部手稿中,或是其他稿本、抄本,都不得而知。

这两种说法如果是真的,那就说明当时八国联军在北京抢掠文物时把聊斋手稿抢走了,但笔者认为不太可能。首先数量不对,依克唐阿借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是四册,何来四十多卷之说,要是蒲松龄的其他文集还有可能,况且当今世界各国的博物馆都是开放的,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日趋频繁,想查阅这种馆藏文物并不难,它又不是属于有重大政治意义的保密档案;其次,八国联军在北京抢掠的多是皇家珍宝,满清贵族官员家中财物被抢者不多,况且联军的军官士兵也不是什么汉学家,因语言文字的界限,抢掠古玩字画有可能,估计没有知道《聊斋志异》是什么的,所以被八国联军抢走的可能性不大;再者,那个年代国外研究和知道《聊斋志异》的汉学家少之又少,专门来购买和盗窃聊斋手稿的几率不大,因为那时比聊斋手稿更有价值、更有名的古籍多得是,即使是因其他渠道去了国外也只能说是以后的的事了。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那么,是不是在北京的混乱中毁掉了呢?

据分析有意识的去毁掉这部书稿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前文已经说过,在清末光绪年间,《聊斋志异》以及作者蒲松龄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已经非常高了,凡是有一定见识的人见到聊斋手稿,即使不知道这是蒲松龄的真迹,也能看出是一部前人的手写本,即使是抄本也价值不菲,所以都能判断出这是一件有相当价值的东西,自然会非常珍惜。假设这半部聊斋手稿在依克唐阿死后,从依克唐阿家中流落出来,也会在相当有层次的人手中,肯定倍加珍惜,不可能轻易销毁。

这对比1948年另半部手稿在西丰县被发现时的情景就能看出来,当时蒲松龄的第十一世孙蒲文珊(蒲英灏的小儿子)保存着仅存的半部《聊斋志异》手稿,那时正值东北解放,西丰县正在搞土改运动,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并没收地主家财,当时蒲文珊被农民作为地主把家里的财产都没收了,包括蒲文珊收藏的各种古玩字画,其中就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一般农民不认识这些东西、更不知道它的价值,在他们眼里只是一堆废纸旧书,就堆在乡公所准备焚烧掉。被时任西丰县政府秘书刘伯涛发现了,才得以保存下来,刘伯涛为了保护下这部手稿也经历了很多曲折(这个经历我们另辟文章再介绍)。刘伯涛同志都是我党的基层工作者,文化层次并不是很高,但是他一发现《聊斋志异》就知道不一般,就知道是一部珍贵的古籍,就有意识的去保护它。同理,依克唐阿是满清贵族、封疆大吏,其同事、朋友、幕僚都是显贵,更是知道聊斋手稿的珍贵之处,所以有意识销毁的肯能性不大。

那么是不是无意之中销毁了呢?比如说北京城先落后,官员家财被外国士兵或者暴民纵火烧毁,顺带烧毁了聊斋手稿呢?从各方来看,没有关于依克唐阿家中遭受抢掠和焚烧的的记载,况且,即使依克唐阿去世了,蒲英灏也应该找过他的家人索要手稿,如果毁掉了,蒲英灏不可能不告诉他的后人,所以最起码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后,手稿并没有毁掉!

综上所述,《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在依克唐阿去世后,既没有丢失,又没有被八国联军抢去,也没有毁掉,那它到底去了哪里呢?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被隐匿起来了!

而且,这个隐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仍然在依克唐阿家中,另一个方向就是被依克唐阿的家人(包括亲近的仆人)交给或卖给了别人!

这两个方向,不论哪一个,蒲英灏来依克唐阿家索取手稿的话,只要是依克唐阿的家人不同意给、或借口丢失,蒲英灏就没有办法要回。原因有三:一是蒲英灏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地位与依克唐阿家族相差巨大,得罪不起;二是蒲英灏只是依克唐阿的幕僚,与依家其他人没有很深的交情,蒲英灏还在军队供职,依家不怕得罪蒲英灏;三是依家通过依克唐阿知道《聊斋志异》手稿是件稀世珍品,值得冒险。

但是,不论那种结果,在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1900年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聊斋志异》这半部手稿还存在于世,并被隐匿在一个收藏着手中!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正因为如此,又出现了另一条线索或者是说法。

被依克唐阿借走的《聊斋志异》半部手稿,在民国初年被军阀张宗昌辗转购得,1932年张宗昌被刺杀后,手稿又被文化名人王森然所得,直至最后消失无踪。

这条线索的真实性到底有多大不得而知,但可以根据当时的人物事件做一个推断。


军阀张宗昌购得聊斋手稿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首先,张宗昌是山东莱州人,与蒲松龄的故乡山东淄川并不是很远,他小时候受过私塾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他的私塾老师可能会给他讲到当地的文化名人蒲松龄,相信他对《聊斋志异》和蒲松龄并不陌生;其次,张宗昌是奉系军阀,一直活动与奉天、北京、山东等地,这与《聊斋志异》手稿的存在地域是相符合的,张曾任山东省主席,他的朋友、幕僚等也大多是这几个地方的人,而且在当时也都是各界有名望的人,如果社会上出现蒲松龄及其《聊斋志异》手稿的信息,张宗昌的朋友圈肯定能关注到;再者,前文讲到如果手稿一直在依克唐阿家中或者在依家的朋友、故旧手中的话,适逢此时民国时期,满清贵族、旧臣生活窘迫,很多人大量变卖家藏珍宝财物,以维持生活,这时藏有聊斋手稿的人变卖手稿是有可能的,而且这些满清遗贵与张宗昌的幕僚朋友都属于上流社会,很可能有交集,变卖聊斋手稿的信息张宗昌一定会得到,张宗昌既有权势又是山东人,对于家乡名人蒲松龄的珍贵手稿,张宗昌是有理由购买保存的。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还存世的半部聊斋手稿


王森然又是怎么得到手稿的呢?

据说张宗昌曾委托他的管家,如果自己遇有不测可将聊斋手稿托付给一名文化人妥善保管,此管家与王森然相熟,张宗昌死后,管家就依张的嘱托将手稿交于王森然保藏。

此说法可信度不高,张宗昌作为大军阀家财万贯,珍宝无数,聊斋手稿在其手中肯定不是最让他挂心的,不可能单独嘱托管家来保藏手稿。倒是张宗昌死后管家偷偷取出手稿变卖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能当张宗昌的管家,肯定是张信任的人,要么是自己家族的人要么是亲戚旧友,是山东人的可能性极大,如果是山东人自然了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自然知道聊斋手稿的珍贵价值,所以他私自取出又卖给王森然就有可能了。

那么,王森然是什么人呢?这个人可不简单,是民国时期的文化大家,是画家、美术教育家,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高校教授,与陈独秀、李大钊、邓中夏、刘志丹、杨虎城、齐白石、徐悲鸿等相识,是最早参加革命的人之一,曾任全国政协委员,1984年去世。他的地位、专业、见识、修养都具备了保藏《聊斋志异》手稿的一切条件,假设他与张宗昌的管家相识,无疑他是管家出售聊斋手稿的第一人选,王森然知道聊斋手稿后绝对识货,绝对知道他的价值,不论是从个人收藏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角度,他都会倾力保存的。因此,手稿从张宗昌手中转到王森然手中的可能性非常大。

后续的线索发展也印证了这一点,据说这位管家将此手稿携出张宅交给王森然后,王森然当即于第二天回北平,把手稿藏在平安里以西北兴胡同8号旧宅里。文革开始后,他家先后被抄过8次,最早于1966年8月的一天,管片民警王连生来到王家报信说红卫兵要来抄家,叫王森然把最贵重的东西先交给他保存。王森然家藏古画、古籍不少,但他认为最珍贵的当属这部手稿,于是将手稿交给这位民警,谁知道这位民警不识货,反认为王森然欺骗他,当面将手稿摔在地上,叫街上收旧书报的雷师傅拿走,事后,王森然发现屋内地上尚留有一页,便偷偷带出托人裱了保存,据说王森然生前一直为没有早日将此手稿捐献国家而后悔不已。

这个说法如果真实的话,聊斋手稿在王森然手里就毋庸置疑了,毁于文革期间也基本可以断定了。但是值得怀疑的是,这些当事人都有名有姓,而且都生活到八九十年代,按说查找真相并不复杂,是没有人去调查呢?还是其他的原因无法调查呢?而作为蒲氏后人一支又为什么不去查询这些线索呢?

但是我们也不禁要提出疑问,虽然在文革期间古玩字画等各种文物毁坏不少,但王森然既然知道聊斋手稿的重要性,怎么会轻易交给一个管片民警呢?又怎么可能让一个收废旧的当面把手稿收走呢。即使那时聊斋手稿属于四旧,王森然又知道他的宝贵价值,外人则不知道王森然藏有聊斋手稿,他要把聊斋手稿妥善的藏起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所以文革期间在王森然手中毁掉手稿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如果没有毁掉那么就是还在某个地方、某个人的手中藏着。如果沿着这条线索分析,蒲松龄《聊斋志异》手稿丢失的半部现在还在世的可能性极大!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依然存世的《聊斋志异》康熙抄本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半部聊斋手稿遗失的去向线索:

线索一:依克唐阿去世后手稿一直存在依家。

线索二:依克唐阿去世后依家把手稿转存于朋友只手。

线索三:八国联军掠走存于国外。

线索四:依克唐阿家人或朋友或再藏人转让给张宗昌,再由张家人转让于王森然,再毁于文革期间,或者借口文革被毁,现仍存于某处。

《聊斋志异》半部手稿遗失的过程,无非就是这四条线索,那一条可信度更高呢,请读者来判断一下吧,当然我们希望这半部聊斋手稿还在人世,更期望将来的某一天这半部遗失的聊斋手稿突然重见天日!

历史迷案--蒲松龄半部聊斋手稿下落探秘

聊斋康熙抄本正好可以补充丢失的半部手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