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楊琳 | 北京報道

投資夢碎是什麼滋味?來自安徽的劉建用3個月的時間嚐到了,代價是他50多萬元的積蓄。

今年8月底,他在微信群裡看到微信名為“李勝龍”推送的鏈接,這個人從來不在群裡發言,只是不停的推鏈接,宣傳各類投資理財APP。

註冊就送20元、動輒超2%的日化收益以及“投100萬送100萬”……名目繁多的投資項目令人眼花繚亂。

從幾百、幾千元起步,到動輒數萬元,劉建的“投資”數額一路飛昇。和他經歷相似的還有來自浙江的蔣江洪,21天內,他損失了近250萬元,這是他全部的身家。

權威媒體被假冒、王健林“被代言”

權威媒體和商界大佬的“聯名推薦”,是劉建放鬆警惕的重要原因。

在這位“李勝龍”的推薦下,他開始接觸“鑫潤寶”“嘉強”“鴻勝實業”這三款APP,這些平臺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打著人民日報社《中國經濟週刊》的旗號。

《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APP圖標

據他介紹,這些APP的頁面功能、宣傳手法和推出的“項目”及“優惠”都很相似,每隔一段時間,一些APP就會陸續打不開,接著又會出現新的APP。現在,這位“李勝龍”還在推薦一個名為“道普產業”的APP。

《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鑫潤寶和道普產業冒用“中國經濟週刊”名義

《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鑫潤寶和道普產業冒用“中國經濟週刊”名義

事實上,《中國經濟週刊》從未替任何上述投資理財APP推送過內容,這些鏈接也均非《中國經濟週刊》發佈,而是假冒的。那麼,詐騙分子是如何通過微信鏈接假冒權威媒體的名義的?

記者瞭解到,相關內容是通過“企業微信”生成,該功能主要供組織內部分享,不需要通過其他審核,可以隨意編輯仿冒,因此可以和真正的媒體公眾號極為相似。相關鏈接是創建人以媒體的名義編輯生成,設置為外部可見,分享出來的,但受一定查看人數的限制。

除了權威媒體,平臺還蹭上了商界大佬的熱度。

《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鑫潤寶APP宣傳視頻截圖

“我很肯定再過10年20年,我們面對的所有客戶,他們生下來就是互聯網,所以大家要準備好。鑫潤寶APP是甘肅鑫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開發的一個產品……”

地產大亨王健林或許不會想到,自己的視頻會被詐騙分子配音後拿來做“代言”。

劉健說,聽到“王健林”的推薦,又是在“中國經濟週刊”的企業微信平臺上推送,他就抱著試試看的態度開始試水。

“喊冤”還有這些APP的“開發者”。

根據鴻勝實業、鑫潤寶和嘉強這三款APP的宣傳,其背後的公司主體分別是浙江鴻勝實業有限公司、甘肅鑫潤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和嘉強(上海)資產管理有限公司。

被騙後,劉建聯繫了這三家公司,得到的回覆大致相同:公司名義被假冒,從未開發過相關APP,且已經報警。

賬號無故被“凍結”,客服張口要100萬

最開始,劉建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投了300元的新手體驗項目,日化率1%,一天賺3元,2天合同到期,收益在賬戶餘額可以提現。慢慢地,他越來越相信這些平臺,投入的金額也越來也大。

直到10月6日,鑫潤寶APP突然關閉,他才意識到自己掉入了陷阱。這時,他已經在鑫潤寶投了43萬元,在嘉強投入了4萬元,在鴻勝實業投了3萬元。

現在,這三款APP都已經無法打開,所有資金不知蹤影。

“報警之後,我們給警方提供了對方的銀行卡號,警方凍結之後,這些卡里面並沒有錢,錢已經被轉走了。”劉建說。

浙江的蔣江紅被騙的數額更大,僅用了21天,近250萬元的資金就進了別人的口袋。

今年10月11日,在朋友的介紹下,蔣江洪接觸到了鴻勝實業APP。半個多月後,他的賬號在11月1日下午突然被封,而當天上午,他剛剛又投了17萬元,打入了客服提供的賬戶。

對方客服以“解凍賬號”的名義讓他再轉100萬元。這時,幾乎把全部身家壓在了這款APP上的蔣鴻已經拿不出這筆錢了。溝通之後,客服把100萬的數額降到了50萬,又降到了10萬元,同意為他“解凍賬號”。

《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蔣江洪與客服的聊天記錄

《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蔣江洪與客服的聊天記錄

為了湊這10萬,蔣江洪甚至變賣了家裡的首飾項鍊。結果,對方不但沒解開賬戶,還稱“賬戶數額太大,需要再打40萬元才能解開”。

這時,蔣江洪才明白自己上當了。“警方告訴我,我肯定是被騙了。”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聯繫到了浙江省東陽市黃田畈派出所負責接待蔣江洪報案的陳警官,他證實,蔣江洪所報案件以涉嫌詐騙立案。

投58萬,日賺一萬五?

對於不熟悉投資理財的很多人來講,誘惑力最強的還是平臺花樣翻新的“投資項目”和超高的回報率。

以目前還在運營的“道普產業”APP為例,其宣傳的“山東橋樑建設項目”起購金額為58萬元,項目期限為2天,日化收益2.65%,每日分紅約15370元。該項目宣傳“每日分紅,到期還本”。

《中國經濟週刊》和王健林都被假冒了!“投資”軟件利用假消息21天內詐騙數百萬

道普產業“山東橋樑建設項目”截圖

一位熟悉投資理財的人士對此分析稱,“日化收益2.65%”相當於銀行收益的100多倍,這一看就是有問題的。按常規說,這樣的項目從開建到收回資金,至少要兩年以上。在哪裡、建什麼橋,全都沒說清楚,而且兩個自然日就收回資金是不可能的。他調侃道:“犯罪分子就算是搶銀行、買頭套、踩點也得花兩天以上的時間啊!”

近年來,隨著金融機構服務日益轉向手機端,各種電信詐騙、假冒金融APP的消息頻出。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2月末,已發現互聯網金融仿冒網站4.81萬個,互聯網金融仿冒APP 2801個,仿冒APP下載量3343.7萬次。

關於此類投資返利詐騙,有業內人士總結了幾個特點:有保險公司擔保、日化率過高、匯款賬號是個人的,以及利用微信和QQ聯繫客服等等,只要符合一個條件就必定是詐騙平臺。請公眾牢記警方提示:此類騙局投資初期,犯罪分子會按時返利,讓投資者嚐到甜頭,繼續追加投資後,將會血本無歸。

(文中劉建為化名)

責編:姚坤

美編:孫竹

(版權屬《中國經濟週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