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鹽商的饕餮生活

揚州鹽商的饕餮生活

明清時期,揚州鹽商富甲一方。他們大多數特別講究飲食,對美食有著特別的追求。

揚州鹽商無論是家宴、還是接待、聚會,場面都極為盛大,花錢如流水。買燕窩一箱動輒數千金,海參、魚翅之類,則萬兩以上。清乾隆時,有的鹽商每次吃飯,廚師都要準備上十多席的葷素菜餚和麵點。開飯時,鹽商夫婦並坐堂上,侍者將菜餚麵點放置在他們面前,鹽商夫婦不食,則搖頭,侍者即再換一席,直到他們滿意為止。有個叫周海門的鹽商,每次宴客常達千人以上,不得不在自家築客邸數百間,分類編號、分類接待。每次宴會,“不申旦不止,自辰至夜半,不罷不止。”有的宴席甚至三天三夜都不能吃完,故而川流不息,老客吃完剛走,又上一批新客,不分晝夜。聞名於世的“滿漢全席”共有菜點108道,也是以鹽商開始興起的,清康熙、乾隆“巡幸”揚州,由鹽商家廚烹製,獻食於皇上。


揚州鹽商的饕餮生活

兩淮鹽商對飲食十分考究,有時簡直到了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程度。清兩淮八大總商之一的黃濟泰吃的蛋炒飯要求每粒米都要相互分開,並且每粒米都是完整的,還要泡透蛋汁,外面金黃內心雪白,配這一碗飯的是百魚湯,湯裡包括鯽魚舌、鰱魚腦、鯉魚白、斑魚肝、黃魚鰾、鯊魚翅、鱉魚裙、蟮魚血、烏魚片等等;兩淮鹽政阿克當阿為了享受新鮮鰣魚的美味,在每年四月長江鰣魚上市時,都要派遣幾隻小船,張網於鎮江焦山的長江急流之中,船中置辦柴草鍋釜,捕得魚後,立即放於鍋釜中,小船急劃回揚州,至平山堂時,魚熟味香,正好品味。


揚州鹽商的饕餮生活

在遍嘗美味佳餚以後,一些鹽商對飲食的要求更加苛刻,不僅要吃得好,還要吃得新吃得奇。還是那位黃濟泰,每天早上要飲參湯,吃雞蛋,不過這雞蛋可不同尋常啊,那是黃家家廚豢養的母雞所生,雞吃的飼料裡要加人參、蒼朮等,每個雞蛋就值一兩白銀;有個姓洪的鹽商舉辦消夏會,酒宴上“榴、荔、梨、棗、蘋婆果、哈密瓜、半非時物”,菜餚除“常供之雪燕、永參以外,駝峰、鹿臠、熊蹯、象白,珍錯畢陳”;還有一位鹽務官宴請賓客,席布揣上一盤豬肉,此肉鮮美細嫩無比。原來是從50餘頭活豬背上取下的一塊,剩下的就不要了,取肉前還要經過對豬的敲打,使精華薈萃於一處,如此暴殄天物,令人髮指。

每個大鹽商家都有一位手藝高超的廚師擅長某種菜餚或點心。鹽商請客,往往互借廚師,每位廚師擅長某種菜餚或點心。比如一位叫徐履安的鹽商的家廚,做的沒骨魚面在揚州叫得最響;鹽商吳楷,家中擅制東螯塗餅,名菜“玉練槌”、“炒豆腐”是他家首創, 鹽商請客,往往互借廚師,每位廚師都獻出他最拿手的菜餚,湊成極精美的一桌筵席。而長期的餚饌之享,使不少鹽商也成為美食行家。如鹽商童嶽薦,不僅自己精於烹飪,還令門客蒐集整理了各種菜點兩千多種,寫成專著《北硯食單》。分別記錄了調味品、宴席款式,各種原料的烹製方法和菜、酒等,內容極為豐富。

明清時期揚州鹽商的飲食消費,推動了淮揚菜的壯大和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講,沒有鹽商的菜點追求個性、爭奇鬥妍、精益求精,也就不可能形成今天完整的淮揚菜系,形成揚州特有的飲食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