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國人以白為美,西方人更白卻是醜

審美並非指一個人能欣賞什麼樣美的事物,而是他內心所容納之物有多麼豐富,進而如何認識自己,以己看世界,是為審美。

為什麼國人以白為美,西方人更白卻是醜



神的形貌,各如其面


弗雷德裡克·布朗是我很喜歡的一位科幻作家,他在《前哨》裡描寫了一個與外星人戰鬥的片段:

他滿身泥濘,全身溼透,又冷又餓,距離家園足足有五萬光年。他身處的星球發出一種古怪藍光,重力也是家鄉星球的兩倍多,一舉一動都異常費力。


天氣陰冷,大風颳的眼睛痛。但外星人正企圖潛入,每個前哨都至關重要。他警覺地不停瞭望,隨時準備開槍。


正在此刻,不遠處一個外星人匍匐爬向哨站。

瞄準,開火,擊斃,一氣呵成。


外星人發出了恐怖的嚎叫聲,異族特有的那種怪異嚎叫,隨後一動不動。

他走過去,看了一眼躺在地上的外星人,不禁打了個寒顫。

都來到這星球好些日子了,按理說已經看慣了外星人屍體,可他始終無法直視。他們簡直醜得讓人噁心,只有兩條胳膊兩條腿,皮膚蒼白,背上也沒長鱗片。


你猜對了,人類才是被打死的外星人。在哨兵眼裡,我們是一種無比醜陋的異族怪物。

公元前1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色諾芬妮也說:“神的形貌各如其面。假如牛馬能用畫筆描繪出自己創造的神,那馬的神必定是一張馬臉,牛的神也必定長著牛頭。”

造神是人類審美觀最直觀的體現,人因為種族、地域、文化的不同,在創造各色神明的同時,也創造了截然不同的審美觀。

審美麼,和美醜之分有關。

形容美,大約是漂亮、賞心悅目、可愛、和諧、奇妙、優雅、迷人、有吸引力、神奇、高貴、出色、崇高、美好、純淨、細緻、壯觀、精彩、盛大、輝煌、愉悅、宜人。

提到醜,可能就是噁心、恐怖、荒誕、混亂、厭惡、凋零、骯髒、可怕、嚇人、殘缺、發臭、難看、不舒服、畸形、腐爛、粗糙、庸俗、墮落。

看起來,醜是美的反面。不過仔細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嗎?

那為什麼有凋零之美,混亂之美,還有一種美叫做殘缺美,粗糙笨拙的東西也被形容為拙美?

在莎士比亞的著名戲劇《麥克白》一開場,三位女巫同聲喊出了一句“美就是醜,醜就是美”,豈不是美醜不分?

美醜之分還真不是想象那麼簡單,你眼中的美,很可能是別人眼中的醜,這才有了“審美”一詞。

比如什麼樣的人最美?

白!

一白遮百醜。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一白遮百醜,意思是皮膚白的人自然美三分。

南朝宰相劉義慶《世說新語》第十四門《容止》寫的是魏晉品評人容貌舉止的故事,其中一則講王右軍見杜弘治,嘆曰:“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王羲之見了神仙般的美男子杜弘治,忍不住讚歎你這小臉兒真白!《詩經》裡有一首非常美的詩《衛風·碩人》,形容美女子莊姜也是白得“手如柔荑,膚如凝脂”。

柔荑是剛剛露頭的植物嫩芽,比喻一雙手柔嫩潔白。凝脂就是凝固的動物脂肪,最常見的是豬大油,北方叫葷油。當低於28度脂肪溶點時會凝成白色膏狀,特別適合用來形容皮膚的白皙無瑕。

除了詩經,從古至今還有很多讚美因白而美的詩歌。直到現在,以白為美依舊是我們的主流審美。

不過,這些詩詞歌賦對白的讚美只有形容中國人時才好用。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同族偏好審美觀

要說白,歐洲白人最白,他們是不是最美呢?

幾百年前歐洲人剛剛進入中國時,史料記載“赤須碧眼,狀如獼猴,形似羅剎”。羅剎是鬼,還是食人血肉的極醜惡鬼。所以老白姓乾脆稱呼外國人是洋鬼子、鬼佬、老毛子、赤發佬。

什麼白不白的壓根兒沒看見,倒是從朝廷到民間一致認為他們醜得離譜。

為了這,鴉片戰爭後英國與清政府簽訂條約時還特別寫明,官方文件中不得出現鬼佬、赤發佬這一類蔑稱。也是,這哪是形容人,簡直就是群野獸。

為什麼以白為美在更白的外國臉上不好用了?

因為同族偏好審美觀,外星人看同樣的外星人才美,中國人看同樣的中國人才美。所以伏爾泰在《哲學詞典》裡寫道:

“你如果問公蛤蟆什麼是真正的美,他一定回答說,我身邊的母蛤蟆最美。看她秀美的眼珠多麼圓潤,從小小的頭上凸起,平坦的喉嚨、金黃的肚皮、迷人的棕色脊背,真美。”

以白為美,是一種態度,而非標準。


力量、財富、地位


從根兒上說,世界各族皆起源於非洲智人,皮膚本來都是黑棕色。

那時候不僅沒有以白為美,如果長得白還會受到歧視。因為有一種不常見的皮膚病可以導致黑色素形成障礙,當黑棕色人群裡出現了一個白皮膚,他也就成了醜陋異類,會被排斥和驅逐。

後來,陸續有智人走出非洲分散到各個大陸,到達高緯度的智人皮膚因光照和氣溫開始變異成白色,也就有了後來的歐洲白人。

幾百萬年之後,當歐洲白人回到非洲時,當地黑人認為他們一種怪異醜陋的白色靈魂,會帶來不詳。

到了東方,因同族偏好審美被古代中國人鄙視為醜,到了非洲又因同族偏好被認為是不詳異類,這歐洲白人還真是到哪兒都招不待見。

不過,隨著跨種族繁衍越來越普遍,同族偏好審美正慢慢被融合。但另一種左右審美的因素——文化,卻很難突破。

隨著城邦和國家的出現,人類社會關係變得越來越複雜,階層開始產生。高階層權力擁有者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甚至創造新的審美潮流。

在帝王谷埃及十八王朝的法老壁畫中,可以看出當時古埃及人從高到低的四大種族分類。最高地位的是棕紅色埃及人,次一級是同樣深色皮膚、深目鷹鼻的巴勒斯坦人,第三位是扁鼻厚唇的非洲黑人,最低等級是白皮膚的利比亞人。

這時候,審美會受到力量、財富、地位的影響。美醜之分更多是一種文化區隔,而非價值。

哪個階層在影響力上最強大,他們的審美觀就會成為主流。當古埃及人佔據王朝金字塔頂尖位置時,自然以棕紅色肌膚為最美。

中國的審美變化歷史,也是如此。


螓首蛾眉,面如滿月


古代中國地處相對封閉的中原環境,逐漸發展出了一套以自己體貌為根基的審美觀。

比如形容美女,丹鳳眼,櫻桃口,螓首蛾眉,面如滿月一直被視為標準,如果再有一對兒旁有梨頰生微渦的酒窩,便是美上加美。

為什麼國人以白為美,西方人更白卻是醜

唐 張萱《搗練圖》局部


鳳眼指目細而長者,櫻桃口是像一顆櫻桃那麼小巧。螓是一種方頭的蟬形昆蟲,蠶蛾觸鬚細長而彎曲,螓首蛾眉說的是額頭豐滿,眉毛彎彎。

看今天出土的漢唐雕塑,還有宋元繪畫裡大多是如此女子形象。

雖然偶爾也有北方胡人的高鼻深目和清代的圓潤杏眼短暫流行,但從未顛覆過這種以中原文明為主流的審美地位,因為的確符合中國人的頭部骨骼和五官特點。

為什麼國人以白為美,西方人更白卻是醜

清 孝儀純皇后像


作為曾經文明遙遙領先的東方大國,漢唐文化同樣影響了一脈相承的韓國和日本,發展出了假眉黑齒、點唇紅腮的獨特審美觀。

但工業革命把東方一併帶入到西方主導的現代社會之後,整個東亞國家都颳起了一股強勢的歐美風潮。丹鳳眼,櫻桃口,豐滿的額頭,彎彎的眉毛和滿月臉再也不是主流審美,取而代之的是符合歐美人種的小窄臉、大圓眼、高鼻樑,還有更大更厚的嘴唇。

你也就知道為什麼如今削骨、磨腮、開眼角這麼流行了。

今天的美,在不過百多年前的清朝中國人眼中,還是惶恐的形似羅剎之醜。你說這美和醜,能分得清嗎!


以己看世界,是為審美


居住在洞穴里人類祖先,幾百萬年中依靠狩獵和採集活下來,巨大的生存壓力迫使他們選擇以群居來抵抗猛獸襲擊和自然災害。群居意味著部落的聚集和淘汰,人們更傾向於選擇足夠健康的人加入,繼承繁衍。

怎麼判斷一個人是否健康?

當然要擁有強壯的四肢,光滑的皮膚和端正的五官,這種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明顯缺陷的眼光,便是最初的健康偏好審美。

當智人走出非洲,散佈到更廣闊的各個大陸之後,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自然形成了以地域和種族為基礎的同族偏好審美。

每個種族又在一代代傳承中沉澱文明,創造宗教,積累習俗,各自迥異的種族文化讓審美愈發複雜,也就是文化偏好審美。

也因此一個咧開大嘴、露出獠牙的土著面具讓人看一眼就會覺得毛骨悚然,但在非洲原始部落的儀式上,他卻代表了一個慈悲的神。

同樣,當非洲土著看到伊森海姆祭壇畫中渾身荊棘、血流滿面、遭受羞辱的耶穌時也會心生恐懼。但基督徒面對十字架上的受難之軀,卻會於心中引起共鳴和希望。

為什麼國人以白為美,西方人更白卻是醜

《伊森海姆祭壇畫》局部 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


再回頭看幾千年審美觀中的“以白為美”的緣由,就明白了許多。

一是初生不久的幼兒膚若羊脂,是年輕朝氣的健康偏好審美。二是平民終日在驕陽雨淋中辛苦勞作,不可能保持皮膚潔白光滑,白只有官宦權貴之家的小姐夫人們才得以擁有,階層指引的文化偏好審美

至於排斥更白的西方人,是巨大的種族差異導致古代中國人壓根兒不認為他們是完整的人,白當然變得無關緊要,這是同族偏好審美。至今某些漢語語境裡還會出現“歐洲白皮”的蔑稱,退了毛的豬也白,但不會是美。


健康偏好,同族偏好,文化偏好,三者共同構成了一個人最基礎的審美觀。之後的個人成長經歷、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最終讓每個人的審美都變得獨特而不同。

人與人的五官、樣貌、骨骼又必定不同,如果用一種刻度的審美標準去度量,不僅是個笑話,也是一種悲劇。

身處當今多元世界,看人,看物,如何看待美與醜的審美觀從來不是一種度量標準,而是一種對待自我的態度。

這也是我始終堅持的觀點:審美並非指一個人能欣賞什麼樣美的事物,而是他內心所容納之物有多麼豐富,進而如何認識自己,以己看世界,是為審美。


最後我用古羅馬皇帝奧勒留在 《沉思錄》中所寫的一段話與你共勉:

“烤麵包的時候,麵包有些地方會裂開,這兒裂一點,那兒裂一點,這些裂痕乍一看是種缺陷,但它們卻對胃口有著異常美妙的刺激,又是無比的優美。”

“同樣的道理,無花果也會裂開,成熟的橄欖也會裂開。”

“賦予橄欖特殊之美的,正是那近乎腐爛的模樣。還有垂向地面的玉米,野豬齒間留下的口水,個別來看都遠遠稱不上美。但它們依循自然的秩序而發生,因自己而使自然和諧,從而使人見之而得樂趣。”


“世間萬物,自有它的韻律和風姿。”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