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江觀察|這個“韌性城市”重慶該如何打造?

2020年,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後,重慶這座城市的韌性得以彰顯,展現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的風範。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重慶GDP同比增長2.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1.9個百分點。

什麼是城市的韌性,重慶的韌性何在,下一步將如何繼續強化自身的韌性?10月25日,“2020•韌性城市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在渝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就此從規劃、建築、交通、綠基建、新基建等視角,暢言如何實現城市建設的更新迭代和轉型升級。

兩江觀察|這個“韌性城市”重慶該如何打造?

10月25日,“2020韌性城市第三屆山水城市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開幕式現場。崔力 攝/視覺重慶

兩次大考彰顯城市韌性

“韌性城市”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其內涵十分豐富,涉及的領域也十分寬泛。中國勘察協會理事長施設稱,這是一個全時空、多領域、多學科交流延伸發展的複雜體系,並隨著城市規模、城市功能以及各要素的演練而不斷變化和發展。

國際組織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ICLEI)在2002年曾對韌性城市給出了定義——韌性城市是“對於危害能夠及時抵禦、吸收、快速適應並做出有效反應的城市”。

在中國工程院院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孟建民看來,韌性城市是能夠抵禦災害、減輕損失,合理調配資源以從災害中快速恢復的城市,能夠從過往的災害事故中學習、提升對抗災害能力。韌性城市系統與人體生命系統類似,人體系統有神經系統、循環系統等,對應城市也有韌性系統,包括信息系統、水循環系統、能源系統、生態系統、醫療衛生系統等。

韌性城市之“韌”,體現在其要像彈簧一樣要有張有弛,在應對不同類型的城市問題時能夠從容應對。

今年以來,重慶遭遇兩次大考,無論是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還是盛夏遭遇的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對重慶而言,這兩個事件都對城市的規劃、設計、建設和運維提出了一系列的“測試”。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時,城市的各種防疫資源如何科學有效配置;當特大洪水等自然災害發生時,城市如何運轉、生命生活財產安全安防如何得到保障,這些都考驗著重慶這座長江上游特大城市的抗衝擊能力和自適應能力。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重慶以戰時機制及時決策、以戰時標準嚴格管理、以戰時紀律確保執行,以非常之舉應對非常之事,形成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的防控工作局面;穩步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復學復課,全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今年以來,全市經濟呈現逐月向好態勢,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好轉,展現出強大的韌性和潛力。

面對歷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重慶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以戰時標準做好防汛工作,堅決果斷轉移受威脅區域人員和財產,做到應轉盡轉、應轉早轉、能轉快轉;加強隱患排查治理、加強險情應急處置、加強災後恢復重建、加強科學調度指揮……各級領導幹部靠前指揮、親自督戰,全力以赴抓好防汛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戰勝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取得了未傷亡一人的可貴成績,用實際行動守護一方平安。

這兩次大考,重慶針對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 及時提升應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能力水平, 顯示出城市自我管理與自我修復能力,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原校長周緒紅認為,重慶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為一體,災害管理難度大,在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期間,重慶市積極應對,在疫情災害處理方面展示了強大的韌性,可以說重慶市在城市韌性建設上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兩江觀察|這個“韌性城市”重慶該如何打造?

廣陽島“田園風貌片區”禾苗蔥蘢(資料圖)。鍾志兵 攝/視覺重慶

山水之城彰顯強勁韌性

一座城市最大的韌性來自於城市發展與自然和諧共生。

重慶是一座山水環繞、江峽相擁的山水之城,也是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的最後一道關口,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生態安全承擔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具有獨特和重要的作用。

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 讓自然和人文、歷史與現代交相輝映,展現“天人合一”的價值追求和“知行合一”的人文境界,促進二者和諧共生,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不能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這是一座城市自我約束的智慧。今年,重慶出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政策,強調在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突出“庫區”“山區”特點,更加註重生態經濟要素集成與協同,建設長江經濟帶三峽庫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先行示範區;在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突出“山水”“民俗”特色,促進生態康養、文化旅遊等產業發展,建設武陵山區文旅融合發展示範區。

緊緊圍繞“長江風景眼、重慶生態島”定位,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持續推進廣陽島生態修復,是重慶落實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的具體行動,也是重慶推進城市更新、提升城市品質的重要抓手。

兩江四岸是重慶城市發展的主軸,兩江四岸核心區是重慶城市的靈魂所在,是城市的“客廳”和“窗口”。堅持高標準搞好城市設計,高品質打造城市景觀,高水平提升城市功能,優化空間佈局,加強城市設計,提高治理水平,努力建設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家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其背後,正是重慶保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強化城市發展韌性的生動體現。

兩江觀察|這個“韌性城市”重慶該如何打造?

10月25日,嘉賓就城市交通的可持續性發展作分享。崔力 攝/視覺重慶

讓智慧為韌性城市建設添彩

在韌性的視角下,用智慧為城市賦能,使城市逐漸成為具備“生命”概念的有機體,這是城市能更好地應對未來不可預知風險的要義所在,重慶正在打造“智慧名城”上發力。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中國中建設計有限公司總經理毛志兵認為,目前,城市韌性建設還存在諸多不足,非常有必要打造智慧城市,實現四個能力的提升。

一是要提升城市公共設施的韌性擴展能力。依託現代信息技術,對城市相關防控體系做出更加系統化的研究和綜合佈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提出更高和更詳細的方案,強化城市公共設施的韌性擴展能力。

二是要提升城市公共設施的快速建造與改造能力。針對社會可能面臨的重大災害和突發事件,應分門別類加以研究和預防,推動裝配式建築,強化城市公共設施快速建造、易改造功能,儘快構建國家綜合防疫能力。

三是要提升應急資源快速部署和應急生產能力。通過加強智慧城市的建設,進一步完善智慧交通等資源調配,並統籌關鍵物資,部署裝配物資。

四是提升城市公共設施應急利用數字化綜合管理能力。在數字時代,5G、區塊鏈、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城市管理提供了技術保障。著眼未來,急需儘快搭建城市公共設施運行的數字化管理平臺,提高基於現代技術,以數字為核心的應急救治綜合管理能力。

兩江觀察|這個“韌性城市”重慶該如何打造?

長江索道。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在具體推進路徑上,以智慧建造為引領,帶動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支撐傳統基礎設施將智慧城市傳統城市進行融合,服務新型城鎮化的內涵提升,這也是新基建創新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陳湘生則表示,增強城市的韌性強度,需要融合政府、商業、交通、醫療、消防、氣象、環境、公安等多部門數據,充分利用全域感知、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進行分析,打造“空、海、地”全覆蓋一體化安全智能平臺。

提高城市韌性,全方位提升強化重慶的經濟韌性、深化社會韌性、保障生態韌性,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設近悅遠來的美好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