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原因是這樣

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總副司令張學良與西北軍總指揮楊虎城聯合起來,對蔣介石進行兵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據史料記載,那年12月12日凌晨5點,西安東北的驪山發生了激烈的槍戰,這時候行動便開始了,聽到槍響後,蔣介石從窗口跳下,翻牆逃到半山腰,躲進了一個山洞裡,不久後就被張學良的警衛營營長孫銘九逮捕了。當時蔣介石冷得直哆嗦,臉色也非常蒼白,腳也崴了,情形十分狼狽。孫銘九懷著極大的敬意幫助他下山。在同一天,蔣介石被張學良的密友唐君堯接到西安城裡,送到了新城大廈。而蔣介石的所有高級官員,如陳誠、陳調元、蔣鼎文、蔣作賓以及時任陝西省省長邵力子也被拘留在招待所內。而立法院院長邵元沖和蔣介石的警衛隊長都被殺。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原因是這樣

張學良、楊虎城、蔣介石

西安事變爆發後,國內外輿論反應強烈。南京政府當時也被分成兩個派。一派是以何應欽為首,主張起兵討伐張學良、楊虎城,一舉攻破西安,置蔣介石的安危於不顧。以宋美齡和宋子文為首的另一派並不主張採取大行動,而是派人去西安調查具體情況,然後試圖營救他們。國際輿論也對這件事感到不安。蘇聯政府認為“西安事變”就像一根導火線。如果處理不當,可能會引發內戰。如果發生內戰,那就等於幫助入侵者開路。我希望中國的所有黨派都能和平談判。與此同時,英美等國也表達了對此事的看法和擔憂,主張中國各派不應挑起內亂,而應著眼於和平的大局,同舟共濟,強硬抗日。日本人也會趁火打劫,試圖挑起南京與西安的關係。

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飛往西安;22日,南京政府派宋美齡、戴笠、宋子文等代表到西安進行談判。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原因是這樣

張學良和蔣介石

23日,三方會談開始。在張學良、宋美齡、宋子文等人的共同努力下,蔣介石同意了張學良和楊虎城提出的“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的六項條件,這次事變也終於得到了和平的解決。據史料記載,事發後,張學良致電山西省主席閻錫山,邀請他到西安商討救國大計。當閻錫山接電後,立即召開了緊急軍事會議,討論瞭如何處理此事。閻錫山在會上說:“小六子太莽撞了”經過反覆研究,山西方面最終決定支持南京政府,盡力營救蔣介石,並嚴厲譴責張學良和楊虎城的不服從和魯莽之舉。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原因是這樣

閻錫山

1936年12月25日,即西安事變達成協議的第二天,張學良看到了他的“攘外必須安內”和“逼蔣抗日”的思想得到實現。既然兵諫的目的達到了,蔣介石就必須被釋放並送回南京。當時,張學良堅持要親自送蔣回南京,許多人勸他不要親自去,以免遭到報復。但張學良卻無動於衷。他相信蔣介石的為人。當他同蔣介石一起到達西安機場時,蔣介石動情地對他說:“我們是兄弟,大仁大義,從不抱怨,將永遠在歷史上記一筆定流芳百世。”張學良當時也非常感動,他陪蔣介石飛回南京的想法更加強烈。蔣介石說:“我們兄弟兩人已互相諒解,你到南京反而讓我不好辦,若他們要怪罪於你,那我就遺臭萬年了”。然後蔣介石也勸張學良不必親自陪送去南京,張學良卻內心有愧疚,仍堅持自己的想法,於是兩人一起登機飛往南京了。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原因是這樣

全國通電日報

蔣介石在張學良陪同下返回南京。在事件平息後,他開始思考如何處置張學良的行動莽撞、肆意妄為、敢以兵諫的方式扣留自己的舉動。1937年3月31日,在國民政府專門設立的軍事法庭上,審判長、辛亥元老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李烈鈞在法庭上宣佈,判處張學良有期徒刑10年,剝奪公民權利5年。此後,張學良被軟禁了半輩子。蔣介石曾對前來為張求情的人說:“張學良年輕有為,小事情聰明,大事情糊塗,或者是因為學習太少原因。我軟禁他,是為了讓他多讀書,閉門思過。”蔣介石畢竟是一個見慣了官場風浪和暗流的人。難道他看不出張學良雖然參與了“西安事件”,但並不是主謀,而最多是被人利用和慫恿來“協同舉事”罷了。據說蔣介石當時認為張學良只是一個紈絝子弟。他抽大煙,賭博,和玩女人,樣樣都玩,但卻難堪大任。因此,他不得不承擔失去東北三省的重要責任。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為何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原因是這樣

蔣介石

據說蔣介石在西安事變後有了想殺張的心。但是最終在宋美齡、宋子文、于鳳至等人竭盡全力勸阻之後,考慮到他的國際影響力和他指揮下的十萬老東北軍,就放棄了殺張學良的想法,最終留了他一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