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文 | 心理姐

字 | 3750 預計閱讀7分鐘

放棄偏見永遠不會為時過晚——梭羅

想象一個場景:有個人站在偌大的舞臺上,面對著成千上萬的觀眾講話。可他非但不怵,還妙語連珠、揮灑自如……現在我說這個人其實非常內向,你相信嗎?90%以上不信吧。

但是我又說,其實這人就是郭德綱。你總該信了吧……還是不信?沒關係,因為這話連郭德綱自己親口說都有好多人不信。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在綜藝節目《大叔小館》裡,郭德綱再次提到,自己是個內向的人。他說,“我是一個很拒絕跟外界交朋友的人。我在自己家裡邊,比如書房,能坐一下午。包括孩子進來送水果也不要講話,說放在那您吃水果吧,我就能煩了,你為什麼要跟我講話……”

有意思,照老郭自己的話講“我是個靠說話吃飯的手藝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內向呢?但是,聽完他描述的生活狀態以後,你又不得不承認:這個人私底下的確夠內向了!

怎麼回事,這好像不太符合我們對內向者的認知。在我們心裡,內向的人應該是膽小靦腆的、沉默寡言的、不苟言笑的、謙卑忍讓的。郭德綱怎麼能算內向?他太會說了,還不怎麼“好惹”……其實,這些“刻板印象”就是社會對“內向者”普遍存在的誤解。

那到底什麼樣的性格特質才算是“內向”呢?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01

心理學對“內向者”的定義

▲ 瑞士新精神分析學家榮格(Jung,C.G.)在1921年出版的《心理類型論》(Psychological Types)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內外向人格”的觀點。他認為,如果一個人的興趣和關注更多地傾向於指向內部,他就是內向型的人;反之,則是外向型的人。

▲ 德國心理學家艾森克(Eysenck,H.J.)在著名的“人格問卷”中把眾多人格特徵都歸結為內/外傾型、神經質和精神質三個維度。在他看來,“內傾型”人格具有更高的腦皮層喚醒水平,即偏好安靜,不喜與人交往,且更需要獨處或沒有刺激的環境,以避免高強度刺激造成的心神不寧。

因此,從心理學定義可以看出,所謂內向和外向指的是人格特質的內在傾向。當這種“內在傾向”影響並表現在人的外部行為方式上時,我們往往能看到內向型人格和外向型人格對同一件事物會做出不同的反應或選擇。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而大眾對“內向者”產生認知誤區的原因就在於總會根據一個人的外在表現就對其人格特質下定論。其實,這樣“簡單粗暴”的表面劃分往往有失偏頗。因為大眾並沒有留意區分人的外在表現究竟是出於“被動接受”還是“主動選擇”,但這恰恰是“內向者”區別於其他與之有類似外在特徵人群的最重要標誌。

02

內向者:其實,你們對我有所誤會

瞭解了“內向型人格”的定義和大眾對“內向者”產生認知誤區的原因以後,讓我們來看看,內向者是如何被我們誤會的。就像開篇關於郭德綱的事例那樣,也許我們會覺得活躍在熒幕上的演員明星一定是外向的,然而王菲、周杰倫、梁朝偉、蕭敬騰……其實都是內向型人格;也許我們會覺得叱吒風雲的業界名流一定是外向的,然而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李嘉誠、馬化騰都是內向型人格。

除了把內向者誤認為是外向者,我們還常常陷入一種誤區:總以為只要一個人具備了某些外在表現就可以統統劃歸“內向者”的範疇。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①不善言辭 VS 內向

不善言辭就是內向麼?不知道大家是否留意過,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平時活潑開朗、熱情奔放,是社交場所的活躍分子。可一旦遇到需要就某事發表見解,或即興演講一番的場合,他們就舌頭打結、語無倫次,顯得非常“不善言辭”。

發展心理學認為,在人類成長過程中,思維的發展先於語言。語言則是人類進行思維活動以及感知、交流的工具。可見,語言的背後是人的思想和認知。一個人不善言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思維缺乏邏輯,思考缺乏深度,較少進行聽說訓練或言語系統有一定障礙。但這都與他天生的氣質類型和性格傾向沒有太大的關係。

看來,外向者也有可能不善言辭。那為什麼大眾會普遍認為內向者的語言表達能力相對較弱呢?這還是因為內向者的思維是“指向內部”的,他們往往不是不會說,而是不想說——不喜歡閒聊和寒暄,而是偏愛安靜地思考,或是有內容、有深度的談話。其實,他們之中不乏能言善辯的人,比如近幾年大熱的辯論類節目《奇葩說》中,性格內向的黃執中和顏如晶,他們唇槍舌劍、口若懸河的辯論實力足以證明這一點。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②社交恐懼 VS 內向

有社交障礙就是內向麼?用百度搜索引擎一查便知,“社會交往障礙”分為社交心理障礙、社交功能障礙、社交焦慮障礙,是指某些人在人際交往或大眾場合下,會不由自主地感到緊張、焦慮、害怕,甚至還會出現手心發汗、胃痙攣、口吃等生理反應。

社交障礙是一類心理問題,需要依據具體情況介入心理諮詢、放鬆訓練、口服藥物等相關的干預治療。否則其社會交往時所出現的生理、心理問題不易通過自己的調整得到很好的改善。很多問題比較嚴重的患者因此而不得不乾脆放棄社交,以避免“社恐”給自己帶來的諸多難以應對的不適感。

然則內向型性格在社會交往方面與社交恐懼人群有根本性區別,大部分的內向者並不害怕社交活動,也不會因為參與社交而出現一系列明顯的生理、心理反應。他們只是不大喜歡社交,相對於廣泛交際,他們更喜歡在小而熟悉的範圍內交際。因此,“避免過多的社交活動”是內向者的自主選擇。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③膽小自卑 VS 內向

膽小自卑就是內向麼?沒有哪個人天生就膽小、懦弱、自卑,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情況,那多半不是TA與生俱來的性格特質,而是後天的某些原因造成的。作為心理諮詢師,我們會更關注問題背後的原因,即“是什麼導致了TA膽小自卑”。通過追根溯源,往往能夠找出答案並幫助他們有效改善。

曾經有位求助者,是一名大三的學生,她說自己非常自卑、怯懦,在與人交往時很敏感。經過幾次諮詢,我瞭解到其實她的問題是源於“壓力型暴食”引起的肥胖、多毛和內分泌失調。這使她無法接納自己,產生強烈的自卑心理,從而影響了正常的社會交往。

從深層次來講,童年早期父母不當的教養方式是導致這個女孩內心脆弱的根本原因,同時,在她的心靈需要“社會支持系統”的幫助時,最為重要的“家庭支持系統”未能起到有效的作用……但令人欣慰的是,這個女孩經過了一段長程的心理治療後,還是逐漸恢復了原本陽光開朗的性格。

可見膽小、自卑都是後天的一些原因造成的,而人格傾向和氣質類型卻是天生的。內向者雖然喜歡安靜,經常離群索居,但他們卻能在平靜之中獲得能量和快樂。在遇到問題時,他們常常能夠沉著冷靜地應對,而非膽小懦弱地逃避。他們之中還不乏充滿自信、富於才能的人,這都與所謂“自卑”不沾邊。

綜合上述幾個大眾對內向者的典型誤區,我做了以下這張對比圖用以闡釋:當我們區分“內向者”和“與之類似人群”時,明確其外在表現是“主動選擇”還是“被動結果”,是一種最有效的方法。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03

世界對內向者不夠友好,但事實上他們很優秀

“你要改變,你要走出舒適區”

有個問題,一直讓內向者感到不解,“為什麼我不能做自己,而是要改變?”

當內向的人走向社會,他聽到的聲音是:請突破侷限,走出你的舒適區。因為這是一個“人人怒刷存在感”的世界,而對於大多數普通的內向者而言,他們在社會上的存在感是相對較低的。可是,沒有存在感,就沒有機會;想要做事,就先融入“圈子”;老實窮三代,內向毀一生;主動出擊,營銷自己……到處充斥著這樣的聲音。

相形之下,內向者的安靜、疏離在高強度競爭、快節奏生活的世界裡總是顯得那麼格格不入、不太討喜。但這就是現實,因為整個社會從個性文化發端起就對內向者存有各種偏見:從資源配置到發展機遇,從社會評價到輿論傾向……許多內向者因為佔不到優勢而不得不讓自己發展成為“看似外向”的性格來迎合社會需求。

但事實也並非全然如此,我們同樣會因為“經驗主義”,在評價社會對待內向者的態度這一問題時一概而論、過於悲觀。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偏見呢?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一個人還是一群人?請勇敢選擇

《烏合之眾》一書中有句話是“群體在智力上總會低於孤立的個人,但從感情及激起的行動這個角度來看,群體可以比個人表現得更好或者更差……”

可見“世界是由外向性格統治的”這句話是在危言聳聽。其實無論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只要可以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並不因外界導向而左右搖擺,甚至能夠勇敢地選擇一條“少有人走的路”然後一直走下去,那麼他所獨具的“內在力量”將成為一種不可比擬的優勢。

尤其是對於內向者來說,充分地接納自己,堅持既定的目標,不隨波逐流是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有研究證實:其實內向者非常適合做領導。因為他們更善於傾聽、敏於思考,不僅能敏銳地捕捉到被忽略的細節信息,還能規劃出抽象的藍圖,而且對重要決策十分慎重。

所以,在未來,優秀的內向者不應該是常被用來舉例的比爾·蓋茨、馬化騰……而應該是讓大家“習以為常、見慣不怪”的更多人。

“郭德綱其實很內向”“噫…”| 內向者:我與世界隔著一層誤會

寫在最後

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這本書的最前面有一段話,我很喜歡:

在我們中間,如果所有人都去當巴頓將軍,那麼我們人類就不會進步;

如果所有人都成為梵·高,結果亦然。

我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需要運動員、哲學家、性感明星、畫家、科學家;

這個世界需要熱情,需要無情,需要漠然,也需要怯懦;

……

這個世界也需要那些捕捉到櫻花之美,並能用十四行詩來傳達她的人……

內向者是喧囂之中寶貴的靜謐,是江海之外含蓄的湖泊,讓我們一起揭開TA與世界之間的那層沉默已久的“窗紗”,並告訴TA:

從此以後,你與世界再也沒有隔閡。

心理姐,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以我手,寫你心,希望你在我的文字裡感受到了溫暖的陪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