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如何避免办学的升学导向?

2020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超过100万,在学研究生规模超过300万;专升本扩招30万;在去年扩招100万基础上,今明两年高职扩招200万。

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如何避免办学的升学导向?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以上这些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正进入新的扩招周期。根据国家发布的有关意见,接下来,我国要适度扩大研究生规模,适度扩大专升本规模,取消中职毕业生升高职的比例限制。

在笔者看来,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如何避免整体教育的升学导向是关键。否则,各阶段的教育,均以升学为导向办学,这很难保障扩招后的人才培养质量,还会进一步加剧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制造学历泡沫。

按照当前的在学研究生规模,我国千人注册研究生为2.14,即每1千个国民中有2.14个是在学注册研究生。这一数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如美国,千人注册研究生数已超过9。据此,不少教育界人士认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千人注册研究生数达到4的话,我国在学研究生规模为560万,每年研究生招生规模可达180万~190万。在目前基础上增加一倍左右。

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如何避免办学的升学导向?

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在我国不愁生源。2020年我国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41万。但是,有多少学生是为了提升能力而报考研究生呢?相当数量的报考者,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学历文凭。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可能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所有本科院校都以升学为导向办学,把考研作为本科毕业的出路。事实上,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就已经围绕考研办学,在大学新生刚进校时,就动员考研,要求学生重视考研科目的学习,而非考研科目的教学则边缘化。这显然偏离地方本科院校要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定位,还导致给大学生的大学教育不完整,并进一步影响研究生生源质量。这种“考研模式”教育与普通高中的“高考模式”教育没有什么本质不同,给学生的均是应试教育。

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以及取消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限制,出发点是培养高技能人才。但是,这也很可能导致职业教育的学历导向办学。中职以学生毕业后上高职为目标,高职以毕业生升本为目标,进入本科后,则以考研为目标。在追求学历提升的过程中,各级职业院校不坚持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进而影响职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以及整体教育的结构。

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如何避免办学的升学导向?

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的教育管理和评价体系中,坚持“升学模式”教育,是十分容易而且“讨好”的,因为对于学校来说,围绕升学开展教学,远比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开展教学更简单,甚至不必按法律规定开齐开足规定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提升学历的路径十分明确,在以学历论英雄的社会舆论中,大家都会把提升学历,作为成功的台阶,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如果能顺利升入高职,再专升本,本科后考硕士,硕士毕业后读博士,那一定是一个成功逆袭的故事。

但是,培养这么多研究生、本科生,他们和社会发展是什么关系呢?如果相当部分的研究生是一路考上来,在不同的学历阶段,没有接受对应的完整的教育,那么,他们的质量如何得到保障?进一步说,一名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专升本,他怎么就业?一名本科生不考研,他有怎样的就业竞争力?在研究生毕业必须走向社会时,他们想以研究生身份找份“高大上”的工作,可是他们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而且社会也根本无法容纳那么多研究生时,这不就出现了教育浪费以及学历高消费吗?

高职扩招、专升本扩招、研究生扩招,如何避免办学的升学导向?

图片来源:网络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后,我国发展教育,不应该再追求规模,并以规模发展掩盖教育质量问题,而必须狠抓教育质量。这要求各个阶段的教育,要给予受教育者这一阶段完整的教育,不能再以升学为导向办学,把教师和学生的精力都导向到升学上。继续以升学为导向办学,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难以摆脱升学焦虑,而且,也难以形成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我国提出要破除“唯学历论”、“唯升学论”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而破除“唯学历论”、“唯升学论”必须有的新的教育发展战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