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上集)

心理學是一門解析自我、洞悉人性的學科,探索各種社會現象背後的心理動因和形成機制,能讓我們更加清楚的瞭解自己,同時也瞭解他人,從而認清這個世界,更好的與自己、與他人相處。

著名心理學家歐文·亞隆曾經說過:“所謂心理學,就是用艱深晦澀的說法,來解釋生活中簡單的道理。”其實心理學看似很神秘,其實很易懂;看似很嚴肅,其實很有趣。下面分享十個實用又好玩的心理學效應,揭示生活中那些無處不在的心理學玄機,每一個都別有趣味,發人深省。

01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又稱“倒黴定律”,就是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它的主要內容有四點: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生,那麼它就更有可能發生。

墨菲定理的適用範圍非常廣泛,它揭示了一種古怪但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那麼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說得通俗易懂點,就是怕什麼來什麼。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上集)

02

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效應”得名於鋼索表演藝術家瓦倫達。

瓦倫達以高危表演為生,但是從未出過事故。1978年,73歲的他覺得自己年歲已高,準備告別這個行業,不過在宣佈退休前,他決定做最後一次鋼索表演作為告別演出。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上集)

沒想到,這次告別演出卻讓他送了性命。當瓦倫達剛剛走到鋼索中間,做了幾個難度並不大的熱身動作,還沒有進入表演狀態,就從鋼索上掉了下來,搶救無效當場身亡。

“我知道,這次一定會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不斷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著走好鋼絲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而在最後一次的表演中,瓦倫達太想成功了,反而無法專注於事情本身,變得患得患失。”事後,他的妻子分析道。

“瓦倫達效應”就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壓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態,太在乎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心理負擔過大,結果適得其反,把事情弄砸。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上集)

03

庫裡肖夫效應

“庫裡肖夫效應”得名於蘇聯導演庫裡肖夫,來自電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有一天,庫裡肖夫給著名演員莫茲尤辛拍攝了一組沒有任何面部表情的特寫鏡頭。然後,把這些完全相同的特寫鏡頭與其他影片的片段連接成三種組合:

第一個組合是特寫後面接了一盤湯的鏡頭。第二個是特寫後面接了一個躺在棺材裡的女屍鏡頭。第三個是特寫後接著一個小女孩在玩耍的鏡頭。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上集)

庫裡肖夫把這三種組合影像放映給一些觀眾看,發現他們有著不同的觀看感受。他們表示:莫茲尤辛看著那盤湯時,表情是沉思安靜的;看著棺材時,表情是悲傷沉痛的;而看著小女孩時,表情則是愉悅輕鬆的。但是,事實上,莫茲尤辛自始至終臉上都毫無表情。

“庫裡肖夫效應”,就是指觀者將自身的經驗投射到了眼前的事物中,他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內心的聯想。

推而廣之,也就是說,有時候人們看到的外在世界,其實是自己內心世界的一個投影,他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看見自己願意看見的事。

04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也是來自於人名,一個很著名的雜技表演者巴納姆。

巴納姆的演藝生涯非常成功,後來他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的節目之所以大受歡迎,是因為其中包含了一些人人都很喜歡,並且很容易就對號入座的東西。

“巴納姆效應”,就是指我們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概念化的概念,然後直接套用在自己身上,藉助外部的信息來評判自己,即使這種概念十分空泛,沒有什麼道理。

很多社會現象背後都有“巴納姆效應”的影子,比如算命,比如星座學。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上集)

05

鳥籠效應

心理學家詹姆斯和物理學家卡爾森是一對好朋友。

有一天,詹姆斯對卡爾森說,“我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卡爾森聽了,當時不以為意。

沒過幾天,詹姆斯就把一個漂亮精緻的鳥籠當做禮物送給卡爾森。不久,卡爾森就發現了一件特別奇怪的事,只要有朋友到他家裡來做客,看見了鳥籠,幾乎都會問他鳥到哪去了。

剛開始,卡爾森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向朋友解釋,自己從來不養鳥,這個鳥籠只是別人送來的禮物。但是,效果並不大,依然有朋友不斷的問相同的問題,這讓他不勝其煩。終於有一天,卡爾森到商店買了一隻鳥放在鳥籠裡。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上集)

這就是“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就是指人們在偶然獲得的一件自己原本不太需要的物品,為了避免浪費或者其他原因,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繼續添加更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