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原来不姓姜,被历史老师骗了十几年,中国姓氏文化太有趣!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这句话用来形容中国的姓氏再合适不过了。中国人姓氏繁多,无论是传统大姓“张王李刘”还是生僻小姓“万俟、公羊”都是龙的传人,渊源始于炎黄伏羲。有文曰“夷夏交融,胡汉互化。感神龙生炎帝神农氏,感北北斗生黄帝轩辕氏。伏羲定居宛丘,统一各部落,以龙为图腾。”


齐桓公原来不姓姜,被历史老师骗了十几年,中国姓氏文化太有趣!


百家姓始于一脉,我们都是龙的传人。但为了方便区分辨识,我们又有了姓与氏。

很多人说名字只是个符号而已,没什么用处。其实非也,名字尤其姓氏最大的作用就是区别与辨识,在后代婚姻关系、认祖归源中都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姓氏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划分出那么多的姓氏呢?这其中其实蕴含着古人超凡的智慧。《资治通鉴》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就是这个意思。

姓和氏是不一样的,我国五千年前就有了姓,当时是母系社会,故而“姓”字是由“女”字和“生”字组成。和现在都称姓不同,秦废宗法制以前女性称“姓”而男性称“氏”。姓代表的是血缘血统用以区分亲疏远近,而氏代表的是爵位地位用于区分高低贵贱。

齐桓公原来不姓姜,被历史老师骗了十几年,中国姓氏文化太有趣!


这也就是说虽然秦废宗法制以前,男子虽然有姓也有氏却要称氏。比如齐桓公姓姜却是吕氏,别人可以称呼他的名字“小白”或者带上王族士族标签称为“公子小白”,直呼其名则一定要称呼吕小白而不能称呼姜小白,因为他是个男子。而齐桓公的女儿们则可以叫做某姜。


个人感觉称呼还在其次,古人区分形式最大的意义在于婚姻制度和性与繁衍上。古人认为“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看看我们的先祖们多么睿智,他们早就发现了近亲繁殖的弊端,也找到了规避风险的办法。

齐桓公原来不姓姜,被历史老师骗了十几年,中国姓氏文化太有趣!


姓氏来源分类


写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很好奇自己的姓氏是怎么被演化出来的呢?且听我细细道来。华夏姓氏的来源大概可分为13大类。


1.以姓(图腾)为氏,如姬和姜,以前是姓,后来姓与氏的概念混淆不分了,姓也就成了氏。

2.以国为为氏,郑吴赵魏陈等。古人的家国观念很重,对自己的国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

3.以封地为氏,如齐姓。据《通志·氏族略》载:“太公望封于齐,子孙以国为氏。”所以齐姓人也是姜太公的后代。

4.以乡、亭的名字为氏,如陆、阎、欧阳。

5.以居住地为氏如邱、闾、里等。

6.以先人的字或者名为氏,例如皇甫。皇甫以前叫做皇父(汉代文人觉得皇父不就是皇帝老子么,改成皇甫!)。东周时期,宋国宋戴公之子叫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子孙便以祖宗之字为姓。

7.以次第为氏,伯、仲、叔、季。

8.以官职为氏,司徒、司马、司空。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屠。

10.以谥号为氏,例如宁氏。据《姓纂》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姓。”

11.因赐姓、避讳而改姓氏。唐朝名将徐世勣被李渊赐姓国姓,以后就叫李世勣了。东汉明帝叫刘庄,姓庄的为了避讳就改成姓严。这倒是也很符合庄严一词的概念了。

12.以事为氏。比如张姓,传说轩辕黄帝后代挥发明制造了弓箭用来打猎射鸟,要知道在当时弓箭的意义不亚于现在的飞机大炮。为了表彰他,后来挥的后代就姓张。

13.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后的改姓,如拓跋改姓元。

中国的姓氏来源大抵可以分为这13类。你的姓氏是哪一种呢?你的祖上出过哪些历史名人呢?你最想和哪个姓氏的异性结婚呢?一起来聊聊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姓氏文化万世流芳,我们看到的一个个姓氏,不仅仅是一两个字,其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与故事。如果积极探索,我们会发现很多规律与乐趣。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不同姓氏的我们都是华夏之子,龙的传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