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唐玄宗用人有多厉害?大体上我们从他的生活多姿多彩就可以看出,作为日理万机的帝皇,他却可以有时间陪亲兄弟们嬉戏打猎,陪后宫妃子夜夜笙歌,自身也还能在文化艺术上取得极高的造诣。

倘若把李唐比作一个巨型跨国集团公司,那么玄宗就是唯一的股东,而宰相们就是玄宗的CEO,除非重大决策不需劳烦玄宗处理。

玄宗用人的艺术就在于用人不疑,只要他任命的宰相,在朝政上是可以“为所欲为”的,不管是姚崇、宋璟、张说还是后来的李林甫。

但是我们都知道,用人不疑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对被用之人的人品极其讲究,一旦其起了异心,那么分分钟就会阴沟里翻船。那么玄宗是怎么样来避免这样的境遇的?答案是设立信任范围。

在玄宗所设定的范围内,只要对国家有利的,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一旦超出范围或者是对国家不利,那么他就会摧毁对方。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姚崇为何被罢相?--触犯玄宗底线

玄宗时期比较出名的宰相分别有姚崇、宋璟、张说和李林甫,前三者各自为开元盛世做出了极大的奉献,而李林甫则是其中异类。

姚崇一上岗就开始了排除异己的行动,首先就把当时的宰相、曾经任过玄宗太子时期老师的张说给拉下马来,当时完全是一场污蔑,姚崇告知玄宗张说去了歧王李隆范的府上(李隆基的弟弟),而被姚崇稍加描述,就成了“藩王勾结权相意图谋反”,随即张说就被贬官。

其他著名的功臣,如魏知古、刘幽求、钟绍京等人在开元初年贬官,也都与姚崇有关。可以说在朝政中,姚崇是真正的为所欲为。

这些小把戏玄宗固然是知道的,但是他选择了放任,因为玄宗知道姚崇要推行“十事要说”必须要有绝对的权力在手上,以加快实施效率。

但是随之姚崇的羽翼渐丰时,玄宗就用一个小吏的事情把姚崇给逼下相位了。在这之前姚崇虽手段不光彩,但确实是尽心尽职,但坏就坏在他触犯了玄宗给他设定的底线。

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结党,一个是营私。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 结党
  • 说姚崇结党有点严重,只能算是结党的苗头。被玄宗处死的小吏是姚崇的心腹,因收贿赂而招罪,本来一个小吏贪污的事情何须玄宗亲自来审?但偏偏玄宗就这样做了,因为推行“十事要说”的姚崇前来讨面子,恰恰就自己违反了“十事要说”。

    作为权臣,护一下自己的手下也是正常的事情,但是如何结合前面的排除异己,事情就不简单了。

    姚崇不是一个嫉恶如仇的道德君子,而是一个喜欢搞一言堂的铁腕人物。要铁腕就得自己说了算;要想说了算,除了皇帝认可外,还要有人死心塌地追随你;而要想让人死心塌地,就一定要给人好处、给人庇护,让人觉得跟着你没错。

    长久以来,姚崇身边就聚拢了一群对他唯命是从的手下,这对于帝王来说就是一份威胁;

    • 营私

    结党是一个苗头,但营私却是实实在在的。

    姚崇的两个儿子,仗着父亲权倾朝野就胡作非为。当年魏知古到东都洛阳主持选官,这两个家伙就招权纳贿,谁给他们贿赂,他们就把谁塞给魏知古,让魏知古提拔。魏知古因此还跟唐玄宗打过小报告。

    没想到姚崇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不仅保住了两个儿子,还把魏知古整下了台。

    有了这么能干的老爸庇护,这两个坏小子交结宾客、招权纳贿的事情也越做越大,而姚崇对他们这些越轨的行为不闻不问,甚至是暗中纵容。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宰相的儿子肆无忌惮地搞腐败,当然会引起人们的不满。但姚崇是铁腕宰相,谁也不敢得罪他,所以,他这两个儿子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倒步步高升,都成了四品大员。

    可是,有权力的人做坏事就是这样,你可以让人不敢管你,但是你没法让别人不议论你。一来二去,这两个儿子的名声坏透了。

    玄宗需要的是一个一心为国的宰相,而不是一心为己的宰相,既结党又营私,姚崇的好日子就到头了,且不说姚崇有没有心思要谋反,但是威胁到皇权确实实在的。

    姚崇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玄宗这样的皇帝能给他极大的权力,但姚崇同样是不幸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出现的时机不对,我们要说说另一个权相:李林甫。

    李林甫--姚崇第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李林甫可以说是姚崇的翻版,但他的个人成就却远在姚崇之上。单是任期上,姚崇再有能耐也只是当了三年出头的宰相,而李林甫一当就是十九年。

    与之姚崇是被玄宗“追求”不同,李林甫完全是靠巴结和诡计当的宰相,前期的李林甫善于笼络人心,收买后宫获取玄宗的喜好,支持武惠妃和对玄宗的奉承。

    但在击退了张九龄之后,李林甫就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的人,而是一个口蜜腹剑的小人,和姚崇一样,一获得权力就极力排除异己,但不同的是,姚崇排除异己是为了实施有利于国家的政策,但李林甫完完全全是为了一己私欲。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李林甫最擅长暗算:

    • 其一、暗算严挺之

    严挺之是当年张九龄手下的得力干将,张九龄罢相之后,严挺之也被贬官到地方做刺史去了。但有一天玄宗想起来这个人,就问起李林甫来。

    表面上李林甫对玄宗唯唯诺诺,但是退朝之后,就去找了严挺之的弟弟,对他说玄宗有重用其兄的意思,赶紧找个理由让他回朝面圣。

    但一个刺史是没什么机会回朝庭的,李林甫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装病要回京治病。严挺之兄弟两一商量觉得可行,就马上照办了。这一办,就把自己给“办”了。

    因为李林甫马上就去找玄宗,说严挺之人老多病,但是是功臣,不如就给他个闲职善待让他得以善终。就这样,严挺之就成了太子詹士,长安回不成,倒是去了洛阳。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 其二、暗算卢绚
  • 卢绚是彼时的兵部侍郎,出身于范阳卢氏大族,骨子里就有贵族的优雅气质,人长得又清俊风流,一次偶然骑马被唐玄宗得见,简直惊为天人,对着身边的宦官连连赞叹,这不活脱脱是张九龄再生了吗?

    这话立刻就传到了李林甫的耳里,李林甫找到了卢绚的儿子,一番嘘寒问暖之后,对卢公子说:“令尊素有清望,如今交州和广州一带缺乏有才干的官员,圣上打算派他去呢!”

    卢绚的儿子一听就傻眼了,交州和广州,那不都是岭南瘴疠之地吗?父亲都60岁的人了,保不齐就有去无回啊!

    一看卢公子面有难色,李林甫说:“如果怕去偏远的地方,就是违抗圣命,难免要被降职啊。依我看,还不如以年纪大为由,主动请求调任太子宾客或太子詹事之类的闲职,去东都洛阳就任。这也不失为优礼贤者的办法,你看怎样?”

    说得卢公子连连点头。第二天,卢绚果然打报告,要求去当太子宾客或詹事之类的闲职了。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 其三、暗算李适之
  • 李适之是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属于出将入相式的人物,这让李林甫觉得很危险。怎么才能把李适之打击下去呢?

    有一天,李林甫就对李适之讲:华山里面有金矿,要是开采的话,国库里可就有钱了。李适之听了这话,马上动了私心了。心想,皇帝现在正缺钱花,我要是把这件事汇报上去,他肯定更看重我。

    于是,第二天一上朝,他就急不可耐地跟玄宗说:“华山有金矿,采之可以富国。”而且,说的时候根本没提李林甫的名字,好像是自己的情报一样。玄宗一听当然很感兴趣,马上问李林甫,真有这样的事吗?

    这时候,李林甫不紧不慢地说了,这个事情,我已经知道很久了,但是,华山是陛下的本命山,要是开凿,恐怕对陛下不利,所以我一直没提。唐玄宗一听,心想还是李林甫想得周到,和我的性命相比,金钱算得了什么呢?

    于是,马上对李适之说,你看看,人家李林甫想得多周到!以后有什么事,多跟他商量,别再这么冒冒失失地上奏了!这时候,李适之才知道,自己被李林甫耍了。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晚年的玄宗慌于政务,沉溺于私生活之中,一方面是因为国家风调雨顺,另一个方面则是他对自己的用人之道深信不疑--前面那么多牛哄哄的人都给他治得服服帖帖的,何况当下一个李林甫?

    玄宗就这样被李林甫玩弄于鼓掌之中吗?并没有,玄宗始终是坚守着自己的底线的。只是这次,玄宗真的老了,太过于自信了。

    李林甫在朝政中屡屡得手,这无限膨胀了他的自信,他是一个私心极重的人,因为太子并不是他的派系,一旦皇权易位他就受制于人,随即李林甫就打起了太子的心思--诬陷太子谋反。

    当时有个名将叫王忠嗣,其父也是一名将军,但英年早逝,随即王忠嗣就被收入宫内与太子一同成长,成年后在边疆屡下战功。但王忠嗣是一个老成持重的人,这就与玄宗的积极进取相反了。

    天宝六载,唐玄宗命令王忠嗣协助攻打位于青海的战略要地石堡城,而王忠嗣根本不认可这次军事行动,所以在战场上消极怠工,结果导致了攻城计划的失败。这下可把玄宗给惹恼了,他马上招王忠嗣入朝,想要治他的罪。李林甫一看,机会又来了!

    这一次,不仅要扳倒王忠嗣,连太子也休想逃脱!怎么操作呢?李林甫赶紧指示一个手下去告状了,说王忠嗣曾经说过,我是和太子一块长大的,我想兴兵拥立太子。

    太子李亨当时已经40多岁了,说他急于接班,合情合理啊。唐玄宗当时已是花甲老人,整天就害怕大臣们抛弃他,提前拥立太子。而王忠嗣和太子私交好又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说王忠嗣想拥立太子,他能不信吗?

    另外,自从节度使制度建立以来,唐朝的精兵可都集中在边疆了,王忠嗣统领河西、陇右两道,兵强马壮,说他想兴兵作乱,玄宗能不怕吗?既怕太子夺权,又怕边将造反,有这么两个心理前提,玄宗能不追查吗?

    唐玄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至高境界,是设立范围

    看着玄宗露出了警觉的神色,李林甫觉得到火候了。他在旁边适时地加了一句:这次王忠嗣违抗陛下的命令消极怠工,太子恐怕也是知道的!一听到这个消息,太子李亨头发都竖起来了。这次是不是在劫难逃了?没有!

    紧要关头玄宗发话了,他说:“吾儿居深宫,安得与外人通谋,此必妄也。”就这么一句话,把案子的性质就定了。这就是一个军事问题,跟太子没有关系。最后,王忠嗣被贬官了,太子还是毫发无伤。

    玄宗为什么能容忍宰相打击异己呢?因为我们讲过,玄宗当政的一贯原则就是用人不疑。他既然已经委政李林甫了,那么,朝廷就算是李林甫的势力范围。李林甫只要能维系政府有效运转就行,至于政府内部的人事安排,玄宗宁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正因为玄宗的这种态度,李林甫打击对手才能屡屡得手。

    但是,在太子问题上就不一样了。唐玄宗对太子是什么态度呢?

    一方面,唐玄宗不愿意让太子形成自己的势力,所以他才会默许李林甫陷害太子,剪除太子的羽翼。但是,

    另一方面,唐玄宗也不愿意更换太子。这除了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需要之外,他也要用太子制衡李林甫。玄宗已经把朝政交给李林甫了,如果再让他左右太子的人选,那么,李林甫的势力就会无限膨胀。到时候,李林甫和他拥立的太子一起算计玄宗怎么办?相反,只要现任太子不倒,李林甫就会始终感受到威胁,只能死心塌地为玄宗服务,而只要李林甫能够经常给太子找点麻烦,太子也会惊恐不安,只能寻求父皇的保护。

    这才是唐玄宗真正的如意算盘。就这样,唐玄宗一方面纵着李林甫打击太子,让太子战战兢兢;另一方面,又在关键时刻保护太子,不让李林甫最后得逞。这样一来,太子也好,宰相也好,要想立足,都只能是全心全意投靠玄宗,这就是玄宗的政治艺术,也是他的高明之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