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的第一步,被司馬光抨擊得體無完膚,可卻是順應時代發展

一個國家的國力包括了哪幾個方面?除了武力外,還有民生,換到我們現在來理解,就是軍事力量和國民生產總值。

玄宗時期的開元盛世的國民生產總值是非常超前的,人均糧食佔有量大約是700斤,這個數據即便是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後(1982年,我國的人均糧食佔有量才重新達到700斤),也是要經歷三十幾年的發展才能趕得上,其他朝代是望塵莫及。

那麼為什麼玄宗能辦到而太宗、高宗、武曌等帝王辦不到呢?因為玄宗的一個改革,是當時其他帝王所想不到的。

開元盛世的第一步,被司馬光抨擊得體無完膚,可卻是順應時代發展

兵農合一--玄宗的困境

我們常說術業有專攻,放到我們現在國家層面來說,就是軍是軍,民是民,軍隊專注於提高自己的軍事力量,而群眾則專注於提高自己的民生力量。但在玄宗之前,兵農是一家,其所採用的是“府兵制”

  • 府兵制的利弊

府兵制的優勢在於靈活,沒有戰爭的時候,士兵迴歸農田進行民生生產,有戰役時則全民皆兵;第二個優勢,則是減輕國家負擔,國家並不需要養兵,一旦有戰事,士兵還需要自備裝備和口糧。

到了高宗、武曌時期,由於頻繁的戰役,這些府兵越來越窮--戰場有去無回,回了也沒什麼時間種地,地種不好,家裡自然越來越窮,窮到一定程度,只好把地賣掉;可賣了地,拿什麼去買軍事裝備呢?整個成了惡性循環,也就誰都不願意當府兵了。即便有傳召名單,被傳召到了也情願當逃兵。

到了玄宗時代,這種問題就更加嚴重了。“當兵越當越窮”的觀念一旦被植入,就難以移除。

這就導致了中央府兵不足。這是一個比較危險的信號。

開元盛世的第一步,被司馬光抨擊得體無完膚,可卻是順應時代發展

  • 邊防軍過多

開元10年,邊防軍的數量是60萬,但是以當時邊疆的形勢根本不需要這麼多兵力駐守,這些士兵更多的是成了將軍們的私人奴隸。

但邊防的將軍們仍然不斷要求增兵,一方面侵吞國家配給士兵的物資,另一方面也是想要白白使喚這些士兵。但潛藏在背後的原因,則是因為“府兵制”的原因,士兵的質量不高,只能靠數量來填。

再結合邊防軍過多而中央軍不足的情況,其實玄宗所面臨的狀況,是比較危險的:一旦邊防軍反叛,那麼中央可能無力防守。

這是非常有可能的事情,因為府兵制讓士兵越來越窮,生活無以為繼時,反不反都是一死,被逼急了反咬一口,也就不難理解了。

那麼玄宗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開元盛世的第一步,被司馬光抨擊得體無完膚,可卻是順應時代發展

開元盛世的改革--兵農分家

在宋璟下臺不久後,玄宗任命了之前跟隨他一起政變的功臣張說為宰相,此時的張說飽經磨鍊早已不是多年前的愣頭青。在邊疆待過並戰功不弱的他,可以稱得上是文韜武略。

解決中央軍和邊防軍的威脅,張說給玄宗提議了兩個改革,而這兩個改革卻被後人司馬光認為大大的不好“兵農之分,從此始矣”。張說和玄宗做了什麼事情讓司馬光大為火光呢?

  • 其一、裁軍

第一件事就是裁軍,這一裁,就是大刀闊斧--裁兵20萬!當然,這是對邊防軍下手,整個邊防軍一下子就減少而來三分之一。

這下邊防的將軍們可是叫苦連天,但對於士兵和國家民生來說卻是一件大好的事情。一方面,由於兵力減少,就逼著將軍們必須提高自己的士兵質量,另一方面,國家等於增加了20萬農民!在當時以人為第一生產力的社會里,20萬農民對國力的影響自不用多說。

開元盛世的第一步,被司馬光抨擊得體無完膚,可卻是順應時代發展

  • 其二、兵農分家

邊防軍減少了,但是中央衛兵的數量可沒有,但是府兵制已經難以招募士兵了,張說的第二個提議,就是把士兵變成職業:

凡是身體條件合格的,不管是什麼出身、經歷,只要他願意到長安來當兵,國家就花錢僱他。

從此以後,當兵就不再是一份義務,而是一份職業,而且是專職!過去府兵制下,士兵要出征和鎮守邊疆外,還要輪流到朝廷當衛兵,現在不同了,這些士兵就是專職的中央衛兵,負責承擔守衛長安的工作,而且有薪酬,當兵還能養家餬口。

在這種運作模式下,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招收了12萬精兵,而且這批士兵是嚴格選拔出來的,論質量比以往的府兵要高出不少。玄宗所面臨的威脅,立馬就給解決了。

開元盛世的第一步,被司馬光抨擊得體無完膚,可卻是順應時代發展

淺談玄宗的軍事改革

《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認為這場兵農分家的改革大大的不好,為什麼呢?因為這種募兵制度,就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支出,這份觀念的植入讓後來的歷朝歷代的軍事成本都大大增加。但放到現在來看,玄宗此舉是順應了時代的發展。

其一,社會越發展就越需要專業人才,這是一個基本的趨勢。

打個比方,古代人是全才,如孔孟的多才多藝,發展到今天多是術業有專攻的偏才,即便是愛迪生也不如孔孟的全方面發展。但愛迪生對人類的科學的貢獻卻也是孔孟所難以企及的。

在兵農分家的制度下,士兵專注於提高自己的軍事素養,不用擔心養家餬口的問題;農民同樣不用分心,只需要好好務農提高生產力,這恰恰是兩全其美的事情;

其二、兵農合一,負擔重的是老百姓

兵農合一時期,國家把軍事方面的財政負擔轉嫁給了農民、士兵自身,國家負擔自然輕巧,但老百姓的負擔重。在戰爭不多的時候,這種制度的缺陷並不明顯,但軍事頻繁的情況下,就會變得民不聊生。

當時,唐朝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再加上玄宗的勵精圖治、勤儉節約,政府已經不差錢了,本來也該承擔起更多的責任,讓老百姓鬆一口氣了。張說在這種情況下改革府兵制,實行募兵制,就叫做實事求是,順應歷史潮流。

這正如我們當下,當國家越來越富裕的情況下,為民生大計提供越來越多的便利、福利,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