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巧家的臘肉,誰見了誰流口水

有朋友從老家帶來了臘肉,割了一塊給我們送來。今天早上,妻將臘肉洗淨,煮在鍋裡,不一會兒,一股濃郁的臘肉香味便溢出鐵鍋,滿屋子飄滿了臘肉的香味。

雲南昭通巧家的臘肉,誰見了誰流口水

這些年飄蕩在外,對家鄉的一草一木甚是思念,尤其日裡夜裡的想著故鄉的傳統美食。巧家臘肉,無疑成了我一想便流口水的美味。小時候家裡窮,一年到頭總是油鹽不足,家裡的臘肉除了逢年過節,平時是捨不得吃的,而那時吃一頓新鮮肉,則是我們夢寐以求的願望。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肉已經成了每餐必備的主菜,但卻吃不出當初的味道了,不管是炒也好燉也罷,這些靠飼料和激素催生出來的肉,越來越讓人“如同嚼蠟”,唯有老家的臘肉,能讓我食慾大增,垂涎三尺。

雲南昭通巧家的臘肉,誰見了誰流口水

巧家臘肉是農村人用包穀、洋芋和豬草餵養出來的,純天然無汙染,皮薄肉肥。每年冬臘月殺豬後,用鹽巴淹泡三五天,然後懸掛於樓頂,下面用木柴燒火做飯、取暖,常年的煙火燻烤,讓肉風乾水分,色澤或黑或黃,外觀顏色自然沒有市場上用化學物品熏製出來的好看,但是切開裡面,可見肥肉金黃、瘦肉鮮紅,一股臘肉特有的香味撲鼻而來。食用時,取一塊在炭火上燒黃肉皮,熱水裡刮洗乾淨,置鍋裡燉煮上半個小時,然後撈出來,切成片,即可食用。當然了,你還可以做一碗蘸水,撒上你喜歡吃的調料,味道絕佳。我最喜歡的還是蒜苗炒臘肉,切好的臘肉片,加上蒜苗和薑絲,最好再放上一勺豆豉,炒出一盤色香味俱全的回鍋肉,斟一杯小酒,一頓美滋滋的“大餐”就可開吃了。

雲南昭通巧家的臘肉,誰見了誰流口水

想起孩提時吃臘肉的情景,一桌子的親朋好友,大碗的包穀飯,大碗的包穀酒,大片大片肥而不膩的臘肉,我們吃不了肥肉,父親或者叔叔們便會揀起一塊厚厚的肉片,張嘴將肥肉咬下,餘下的瘦肉和肉皮給我吃,現在想起雖然極為不衛生,但卻是那麼溫馨。

雲南昭通巧家的臘肉,誰見了誰流口水

滿屋子的臘肉香,我似乎又看到質樸的親人們大碗喝酒,大口吃肉,其樂融融的畫面。

作者:吳慶鈞。(泉龍)。雲南巧家人。打工詩人、作家、媒體人,影視編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