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非洲豬瘟開始為何豬肉居高不下?

賀州一小廖


從19年上半年非洲豬瘟疫情開始,豬肉價格從十幾塊一下子漲到三四十塊。那是因為疫情死了不少生豬。世界各國生豬存欄量迅速下降,物以稀為貴,自然豬肉的價格也就水漲船高。

19年秋季的時候,豬瘟疫情開始止穩。養殖戶及少數家庭又開始養豬。從秋季出到年底,這段時間的豬肉價是在平穩中略有下降。每年過年是用肉高峰期,豬肉價格想一下子降下來那是不可能的。這個時候大家都盼望著過完年以後肉價會下降。

大傢伙是萬萬沒有想到20年開始,突如其來的一場新冠肺炎來勢洶洶。在這種情況下,家家戶戶被隔離,致使養殖飼料生產和運輸都很不便。養殖成本提高。所以一些本來打算養殖的養殖戶考慮到這些問題,會盡量少養甚至不養。所以供不應求,自然豬肉價格下不來。

疫情現在蔓延在世界各地。中國本來是肉豬進口大國。因為疫情阻止了豬肉進口。所以疫情得不到控制。豬肉價格一時半會兒是下不來的。

作為一個精打細算的家庭主婦,建議大家在這一段時間內儘量去買一些海鮮呀,牛肉呀之類的吃。現在的豬肉價格跟以前遙不可及的牛肉、海鮮價格都是差不多,趁機把之前捨不得吃的牛肉、海鮮都給吃回來。😜


富水人家


這個問題本身的提法就不對,應為:後非瘟時代,豬肉價格為何居高不下?

我們知道,非瘟在我國出現,始於2018年8月的遼寧瀋陽,而後從北向南呈點狀很快蔓延全國,引起恐慌性拋售潮,2019年3、4月間,粵西、廣西出現生豬“白菜價”,200元可以買到一頭大肥豬,平均一斤不足一元。巨量去產能後,2019年端午節前夕,豬價才出現報復性上漲,並一發不可收拾,個別地區最高時漲至23元/斤,目前仍在17~18元左右徘徊,短期大幅度下挫似乎不可能。

豬肉作為我國居民最主要的肉食來源,需求量巨大,有關部門統計我國每年的豬肉消耗量、生豬養殖量在7億頭左右,業內人士認為“水分”不少,基層百姓有“被平均”的感覺,我作為豬肉從業者,自詡很喜歡豬肉,經濟上也還過得去,每年也吃不了半頭豬100斤豬肉,所以4億多頭應該靠譜。

始於2012年的環保政策,到了2016年忽然加碼,多地實施“禁養、限養”措施,打造“無豬縣”,助推了本來已經步入下行區間的豬週期,再加上2018年之後的非瘟疫情,發病突然、死亡率超高、難以醫治、防不勝防。3個因素疊加,使我國養豬業遭遇慘重損失。

目前養豬堪稱“暴利”,國家也大力支持、鼓勵養豬,但非瘟疫情還沒有徹底消失,補欄存在一定的風險,中小養殖企業復養的信心不強;還有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進口糧食、豬肉受阻,飼料漲價,貨幣貶值,豬價下行預計在中秋之後。但想豬肉重新回到“十元時代”幾無可能。


北大屠夫陸步軒


自18年非洲豬瘟疫情發生以來,我國差不多發生了160多起非洲豬瘟疫情,對於我國的養豬業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由於前期我國的生豬存欄規模較大,加上非洲豬瘟疫情引起的恐慌讓很多養殖場戶進行拋售減產,前期2018年8月到19年3月,豬肉價格不漲反跌,可到了2019年5月份以後,由於生豬存欄規模嚴重縮水,造成豬肉價格急劇上漲,甚至於有些地方翻番。

非洲豬瘟疫情自去年後半年開始以來報道的比較少,但從今年開始,由於販運引發的非洲豬瘟疫情頻頻發生,難道是非洲豬瘟疫情容易在運輸中發病,肯定不是這個原因,而是非洲豬瘟疫情出現了瞞報現象吧,而運輸出了自己的管轄區域,疫情就不能受自己控制,自然發生的就多了。不知道是不是這個道理,各人自有各人的看法,一家之言,權當一笑。

既然非洲豬瘟疫情一直存在,對於養殖戶來說,復養和增加存欄就必須很謹慎,畢竟投入的是真金白銀,這誰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萬一遇上了那不就血本無歸了嗎?由於復養少,存欄量不能增加,供應自然就不能上去,豬肉的價格也就居高不下。

我國的肉食品主要是來自豬肉,我國年銷售豬肉5500萬噸,人均銷售豬肉45公斤左右,也就是人均半個豬,銷售量十分可觀。而國外全球進口量只有500多萬噸,就是國家貯備肉也是數量很有限,國家拋售貯備肉和進口豬肉,更多的是象徵意義,要解決豬肉供應,還必須要靠我們自己的生產量。

國家已經出臺了好多鼓勵生豬生產的政策,也拿出了好多的資金,這些措施都會很有力的鼓勵更多的人進入生豬生產,因此生豬供應量還是充足的,當然價格在短期內是難以大幅度下跌的,因為養殖戶是追求最大利潤的,一旦利潤下降,就會降低存欄量。

目前全球抗擊新冠疫情已經到了比較嚴峻的形勢,逐步恢復我國的生豬生產也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在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養豬業的恢復正在有序進行,相信不會對大多數中國人造成肉食品短缺,更不會對兒童的生長髮育造成影響。畢竟我們國家很崇尚尊老愛幼,再苦不能苦孩子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