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少年時期的佛山為何有窮文富武一說?

說到窮文富武,很多人的第一感覺是學文化學費低,而習武學費很貴。其實在清末的佛山,窮文富武還有另一層意思。

明清年間,由於大部分反清復明之士曾活動於佛山或失敗後定居佛山,致使洪拳、詠春、龍形、白鶴、蔡李佛等名拳落戶佛山。一時間,門派林立、大師輩出,佛山成為了真正的武術之鄉。

在封建社會,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大多比較艱難。很多人辛苦勞作終其一生也很難擺脫貧困的局面。這時,流行於中國幾千年的科舉制度便成為了普通百姓最頂級的夢想。雖然這條路並不好走,甚至成功的幾率也非常非常渺茫,但至少能讓人看到一點希望。因此大多普通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學文博取功名,從此飛黃騰達。而對於很多富人來說,家業比較大,即便自己的孩子什麼也不做,家裡的產業也足夠孩子一輩子的正常開銷。並且家業可以繼承下去,不需要孩子另外去學習一些生存技能。但為了防止孩子吃喝嫖賭學壞,通常會為孩子找一些比較正當的“玩”法。因此功夫便成為他們的首選。因為習武,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防身自衛。習武拜師還可以受到師父的管教和師門的約束。詠春一代宗師--葉問就屬於這種情況。少年時期的葉問,祖輩是富商,其妻張永成也是清政府官員之女。因此窮文富武在當時的含義應該是窮人多習文,富人多習武。

古時候拜師學藝並不像我們今天這樣只要交錢就可以上一個培訓班。古時候的師徒關係也並不等同於現在教練和學員的關係。古時候講究徒選師三年、師選徒三年,相互有一個考察期。一旦關係確認便對祖宗上香,對師父下跪敬茶行大禮。從此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對徒弟來講,說白了就是認了一個“爹”。但是在相互考察的階段,有的徒弟因人品不符合師父要求,或者對功夫造詣不夠、不夠勤奮等等原因,最終成為下跪磕頭的入室弟子人數少之又少。再加上功夫這種技藝在傳授的過程中,像今天的培訓機構那樣上大課很難培養出傳承人,唯有一個師父帶三五個徒弟,手把手的教才真正能把技藝傳承出去。這樣一來師父收的徒弟少,傳授過程中花費的心血卻很大,因此,習武的學費自然就昂貴。據傳葉問的師公梁贊與梁二娣簽訂生養死葬契約之後才得到真傳。而葉問拜陳華順為師學詠春拳,第一次的學費為八個大洋,也有人傳說是十兩黃金。雖然具體金額有不同的說法,但均可證明一點:葉問當年拜師的學費絕對不低。在佛山也有一兩黃金換一套拳的說法。而詠春拳等其他一些拳術,被當地人稱為少爺拳、公子拳。意即只有富家少爺、公子才學得起的拳。這樣一來,很多人自然就會覺得窮文富武的意思是習武學費很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