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重點小說作品解析!(強烈建議收藏)

現代文學重點小說作品解析!(強烈建議收藏)



[小說]


現代文學重點小說作品解析!(強烈建議收藏)


《阿Q正傳》作者:魯迅

1、魯迅小說的創作思想。

“啟蒙主義,為人生,改造國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病苦”,既指極端貧困的物質“病苦”,更指極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時期的一個落後貧苦農民,是一個質樸、愚昧、也沾染上一些遊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後農民,是“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的性格是複雜的。主要的特徵是精神勝利法。阿Q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著名的、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藝術典型。

3、阿Q的精神勝利法及其表現。

精神勝利法,就是在現實社會中處於失敗者的地位,卻不正視現實,以妄自尊大等種種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勝利”。

表現在①妄自尊大。②自輕自賤。③欺凌弱者。④健忘。⑤忌諱缺點,甚至以醜為榮

4、如何評價阿Q的革命?

兩方面分析評價:

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會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

二、也夾雜著農民的狹隘報復,說明他還不覺悟。

阿Q的革命複雜性,基本上體現了農民革命的複雜性,提出了啟發農民覺悟、教育引導農民的重要性問題。

5、阿Q“大團圓”結局揭示了什麼?

有主、客觀原因。

主觀上阿Q實在糊塗,把搶匪等同於革命黨,揭示了啟發農民民主主義覺悟的重要性問題。

客觀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勢力變成的革命政府判決槍斃的,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與封建勢力妥協、封建勢力篡奪革命勝利果實的歷史教訓。

6、阿Q的典型意義。

① 阿Q是一個“現代我們國人的靈魂”,是中國人的一面鏡子。具有針砭、改造國民劣根性的意義。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國民革命中啟發農民和國民覺悟的重要性問題。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沒有充分依靠和發動農民群眾的歷史教訓。

7、魯迅對阿Q抱怎樣的態度?

魯迅對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

8、簡析趙太爺。

趙太爺是封建地主,中國封建宗法制下農村的土皇帝。他的性格是專橫、貪婪、狡猾、狠毒。

9、簡析《阿Q正傳》對辛亥革命的描寫。

小說對辛亥革命是作為阿Q活動的背景進行側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歷史教訓。

①與封建勢力妥協,革命果實被封建勢力篡奪。

②辛亥革命沒有依靠和發動農民群眾。

10、簡析《阿Q正傳》的主題思想。

其主題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義所體現出來的(參照4),概述而言,

①鞭撻阿Q的精神勝利法等落後、麻木的精神狀態和國民劣根性;

②批判辛亥革命與封建勢力妥協,被封建勢力篡奪革命果實的不徹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國民主革命中啟發農民和國民覺悟的重要性。

11、《阿Q正傳》的現實主義特色。

主要是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典型性格。

一、典型環境。小說中的未莊是辛亥革命前中國農村社會的縮影。

二、典型性格。阿Q採用“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的典型化塑造方法。

12、簡析《阿Q正傳》的藝術表現手法。

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點是真實描寫,有真意,少粉飾,勿賣弄,用簡潔筆墨勾勒形象。

《傷逝》作者:魯迅

1、《傷逝》中悲劇產生的原因。

有社會根源和思想方面原因。

①封建性舊社會的壓迫是造成悲劇的社會根源。《傷逝》以子君的悲劇控訴了封建舊社會,表現了徹底的反封建精神。這是作品一方面的思想意義。

②悲劇主人公接受和信奉個性解放思想是形成悲劇思想方面原因。在封建性的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不可能僅靠著個性解放得到解決。它只能是整個社會解放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是作品另一方面的思想意義,也是作品深刻而富有時代意義的思想特色。

2、分析子君形象。

子君是五四時期青年知識女性的形象。她受過“五四”新思潮洗禮,接受了個性解放思想,而她只是在婚姻自主的膚淺意義上理解。她又“還未脫盡舊思想的束縛”,沒有婦女要經濟獨立的思想。

子君形象的意義魯迅正是通過子君的悲劇,控訴了封建勢力對婦女的壓迫的慘重,並深刻揭示了個性解放不是婦女解放的道路。這是子君形象的意義。

3、《傷逝》的心理描寫。

深刻細膩的心理描寫,是《傷逝》的藝術特色之一。

小說並不重在事件過程的敘述,而把筆力著重放在人物感情世界和心靈波瀾的抒寫上。對涓生,採取的是心靈自剖的方式細微地表現他的內心世界及其感情變化過程。對子君的心理描寫,多通過神態、動作、細節描寫,尤其是神態描寫。

4、《傷逝》的抒情特色。

濃烈的抒情是小說的主要藝術特色。這和以敘事為主的如《阿Q正傳》是迥然不同的。作者還運用了多種手法抒情。①寓情於景,情景交融。②反覆詠歎,層層遞進。③通過奇異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④細節描寫。(如阿隨棄而復歸,這一情節雋永感人。)⑤語言。

《春風沉醉的晚上》作者:郁達夫

1、分析《春風沉醉的晚上》的自敘傳特點。

自敘傳特點重要表現在兩個主要人物身上。

概括而言,作品的兩個人物,在“我”身上作者投入了自己的影子,抒發自己的感受;而陳二妹的形象,則帶有“我”的情緒色彩。

2、《春風沉醉的晚上》中“我”和陳二妹交往可分幾個階段?

我和陳二妹的交往,就陳二妹而言,分為四個階段。①疑懼,戒備。這是開始階段。②信賴、同情。③責備、規勸。④消除誤會,友誼昇華。

3、《春風沉醉的晚上》表達了什麼思想?

《春風沉醉的晚上》通過知識分子“我”和女工陳二妹的生活境遇,相互交往的描寫,表達了這樣的思想:①知識分子和工人,在舊社會同在社會地層,有著相同的命運和遭遇。②歌頌了知識分子和工人的真誠友誼。

4、《春風沉醉的晚上》結尾部分的景物描寫有何特點及意義?

①景物描寫的特點是景中寓情,有些景物描寫具有象徵意味。如“天上罩滿了灰白的薄雲,同腐爛的屍體似的沉沉的蓋在那裡”,令人想起黑暗腐爛社會。

②(景物描寫的意義)景物的陰暗色彩,蘊藏著知識分子不能把握前途的無限哀愁。

5、為什麼說《春風沉醉的晚上》已有較多的現實主義因素,是郁達夫小說創作的一個突破。

郁達夫在這之前的小說,一般只有一個主要人物,如代表作《沉淪》等等。唯一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的自畫像,主觀性抒情構成郁達夫早期小說的浪漫主義特色。

而《春風沉醉的晚上》則有兩個人物,“我”是作者的自畫像;陳二妹雖帶有“我”的情緒色彩,但是作者自己以外的人物和現實,已越出了作者自己。因此小說在浪漫主義中已有較多的現實主義因素。

陳二妹和“我”的形象具有同樣重要的思想和藝術價值。這是郁達夫小說創作的一個突破。

《潘先生在難中》作者:葉聖陶

1、潘先生的性格特徵及形象意義。

性格特徵潘先生是一個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他把保全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高於一切。潘先生的保全自己的處世態度和自私庸俗、沒有原則是非、逆來順受的性格特點,是一種灰色的卑瑣人生。

形象意義:作者通過潘先生形象,嘲諷和批判了部分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這種處世態度和性格特點,這是形象的主要意義。

2、《潘先生在難中》的現實主義特色。

葉聖陶的小說以現實主義特色著稱。茅盾評論他在新文學第一個十年中,是以“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地寫實地描寫著灰色的卑瑣人生”為主要特色的作家。冷靜、客觀、寫實,都是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下分幾點說明:

①以冷靜客觀的態度,嚴格遵守讓傾向從情節中自然流露的原則來反映生活,刻畫人物。

②不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和故事情節的曲折,而是寫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致力於人物的性格、心理刻畫。

③善於以富有特徵性的動作和細節,深入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再現典型環境的典型性格。

除此之外,④小說還有語言樸素,筆調幽默,結構嚴謹,結尾巧妙等藝術特色。

3、《潘先生在難中》的結尾有什麼特色?

結尾具有畫龍點睛之筆。這是揭露、嘲諷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的最深刻一筆。

潘先生在結尾肉麻的歌頌軍閥,則是為“保全自己”而沒有是非沒有原則了。這是小市民的最劣根性。這不僅是為了“保全自己”,而且是為了得到上頭的賞識而往上爬。這就更卑劣;但這也正是小市民的思想性格的根本特徵,是小說的點睛之筆。

《家》作者:巴金

1、《家》的思想內容。

《家》的思想內容有三個方面:

①通過梅、鳴鳳、瑞珏三個女子的悲劇,控訴封建制度、禮教對年輕生命的摧殘,揭露、控訴封建大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惡;

②歌頌封建大家庭中青年一代民主主義的覺醒及其反封建鬥爭;

③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沒落、崩潰。

2、分析高老太爺形象。

①高老太爺是家長制和封建禮教的代表。他的主要性格特徵是專制。但他也有慈祥、溫和、富有人情味的一面。

②高老太爺這性格矛盾的兩面,統一於他的維持、發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人生理想。

③高老太爺是封建制度行將崩潰時期封建家長制的代表人物,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

3、分析高覺新形象。

高覺新是高家的長房長孫,是一個“有兩重性格的人”。

一方面,他是一個受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影響的青年;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個深受封建倫理道德薰陶的地主少爺。

他的性格善良而又懦弱,他認為反抗是徒然。以致在“五四”新思潮中,他選取的是無抵抗主義和作揖哲學,作為他行為的理論根據。就兩重性格而言,這後一面占主導地位。這是一個複雜的性格,一個悲劇的性格。

4、分析高覺慧形象。

覺慧是大膽而幼稚的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者,《家》中具有民主主義覺悟的年輕一代代表,是“五四”進步新青年。他的民主主義覺醒有一個發展過程。他的思想基礎是民主主義、個性主義、人道主義。

5、《家》所表現的巴金風格的現實主義特色。

家是一部具有巴金風格的現實主義作品。描寫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但《家》和那種冷靜客觀地現實主義描寫不同,具有巴金獨特的風格,主要有二:

一是具有很濃的抒情色彩。主要的是抒情方式,則是人物的心靈傾訴,通過心理描寫抒情。

二、充滿感情的細膩的心理描寫。這種心理描寫是人物發自肺腑的心靈傾訴,以女性居多,因而細膩而飽含感情,又因各人的性格處境而各具特色。

《子夜》作者:茅盾

1、“子夜”的含義。

“子夜”就是半夜12點鐘。這是夜的頂點,是最黑暗的時候。但也是黑暗到達了頂點,下落向白天轉化的轉折點。因此,“子夜”暗示著當時的時代特徵。

2、《子夜》的思想成就。

《子夜》是30年代初期中國社會生活,主要是大都市生活的廣闊畫卷,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反映的是大都市生活的全貌、主流。思想成就主要有三個方面。

①表現民族工業的艱難處境和悲慘命運,說明實業救國道路是走不通的。

②表明當時中國社會的性質,還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了。駁斥了託派的中國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謬論。

③民族工業為要自保,拼命從加強剝削工人中尋找出路,引發工人的反抗鬥爭。

3、分析吳蓀甫形象及其典型意義。

吳蓀甫形象是20世紀30年代初期中國民族資本家的藝術典型。

吳蓀甫是上海灘上的工業巨頭,財力雄厚,開辦有近萬人的裕華絲廠。他的主要性格及特徵是精明能幹,有雄心有魄力,富有冒險精神,是一個鐵碗人物。在他和其他民族資本家的關係中,表現出他的心狠手辣、無情兼併的性格特點。

吳蓀甫性格的另一面是軟弱空虛。

吳蓀甫的形象充分體現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重性。

吳蓀甫的性格是複雜豐富的,是一個血肉豐滿的藝術形象。他的形象的塑造,是《子夜》也是茅盾對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重要貢獻。(以上是主要特徵的分析,還應參考5,人物描寫特點的分析)。

吳蓀甫形象的意義:

①形象地概括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悲劇性歷史遭遇和命運。

②說明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實業救國道路在中國這樣的歷史條件下是走不通的。

③說明中國當時社會的性質,不是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了,而依舊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而且更加殖民地化。

④駁斥了託派中國社會已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謬論。

4、簡析趙伯韜形象。

趙伯韜是買辦資本家形象。他是美國某財團的中國買辦,和蔣介石政權有很深的關係。他的性格特徵是驕橫狂妄,陰狠狡詐。憑著他在政治、經濟上的特殊地位,在上海灘興風作浪,是公債市場上的魔王。小說還描寫了趙伯韜糜爛的生活,他扒進各式各樣的公債,也扒進各式各樣的女人,顯示了這個階級精神上的極端腐朽。

5、《子夜》的人物描寫特點。

① 把人物安置在廣闊的社會背景上,通過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和矛盾衝突,多側面多層次地深刻刻畫人物性格。

② 把人物放在各種境遇中描寫,其中特別是逆境困境絕境中描寫,最能暴露人物性格的本質方面。

③ 心理描寫十分出色。

6、《子夜》的結構特點。

《子夜》的結構特點是宏大而嚴謹。最主要是,結構線索以吳蓀甫為中心,以吳蓀甫為一切矛盾的焦點,以吳蓀甫聯繫著各種人物、事件。吳趙衝突是作品的結構主線,描寫重點。結構嚴謹還表現在,篇首吳老太爺葬禮,作品的主要人物都調集到吳公館,小說的主要事件也都作了交代,這是高度的藝術概括力,是經濟而又集中的結構方法。

《邊城》作者:沈從文

1、《邊城》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人生追求?

《邊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鄉村為背景,描寫一個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孫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與船總的兒子天保、儺送之間曲折的愛情故事。

作品細膩刻畫了純真的男女之愛、和美的親屬之情、質樸的鄰里之睦,生動的展現了邊城人民健康、優美、純樸的民風和人情,謳歌一種淳厚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表達了作者內心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2、試述《邊城》所展現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作者賦予他筆下的所有人一種淳厚質樸的人性、遵從古禮的美德、無慾無爭的人生。

3、沈從文在《邊城》中熱情讚美湘西古樸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意義。

作者嚮往“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厭惡所謂的現代文明,痛恨現實的黑暗,於是他在作品中構築了一個理想世界,以此來寄託他重造民族的希望,表達自己對理想人生的執著追求。

4、翠翠這一人物形象。

《邊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是作者嚮往優美人性與人生的化身與極致。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特別是這一人物在愛情生活中的態度,描繪出人世間一種純潔美好的感情、謳歌了象徵愛與美的人性與人生,“為人類‘愛’字作一個恰如其分的說明”。

5、作品在什麼樣的指定環境中描繪湘西人生的?

是在一種洋溢著詩情畫意和富有地方色彩的特定環境中展開的,社會背景和矛盾被淡化了、詩話了。

6、《邊城》在藝術表現方面有何特點?

作者注重小說的意蘊和情致,卻不講究情節和結構,他將散文的筆法和詩歌的抒情因素融入小說中,創造出一種抒情寫意的表現特點。

《籙竹山房》作者:吳組緗

1、《籙竹山房》中的悲劇根源。

《籙竹山房》的悲劇是一個戀愛、婚姻悲劇。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

2、《籙竹山房》在藝術上是如何表現悲劇的?

《籙竹山房》主要以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來刻畫人物表現悲劇的。古墓似的環境形成了墓中人似的性格。這種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突出表現了封建禮教對人性的壓制、扭曲與摧殘,心靈手巧的繡蝴蝶的小姐,被封建禮教折磨得雖生猶死似古墓中人了。顯出悲劇的沉重而發人深思。

3、《籙竹山房》結尾“窺房”的情節有何作用?

“窺房”在結構上是承接前文,把前文陰森恐怖的環境氣氛渲染到極致;又是轉折,極致後必有轉折,峰迴路轉,豁然開朗,原來窺房的是女主人公——二姑姑。“窺房”的結尾在藝術上出奇制勝,有畫龍點睛之妙。

《山峽中》作者:艾蕪

1、小黑牛的悲劇根源。

小黑牛的悲劇根源是黑暗的舊社會。是畸形的社會產生了這畸形的一夥,出現了小黑牛的悲劇。

2、《山峽中》的思想。

①小說通過小黑牛的悲劇,揭露了殘忍的舊社會,這是小說思想深刻之處。

②“我”對待生活的理性態度和追求光明、探求新路的堅定精神,使得作品在沉重的氛圍中透出一絲亮色。這是小說思想的第二點。

3、簡析野貓子形象。

野貓子是偷盜集團首領魏老頭子的獨生女兒。她十七、八歲,像野貓子的外號一樣:活潑、精靈、兇狠,充滿活力和野性。魏老頭子的人生哲學“要活下去,怕是不行的”,成為她的生活信條。她要做生活的強者,視殘酷為強者的表現。但她又是那麼真率,帶一點稚氣和調皮。她毫無世故和城府,喜則喜,怒則怒,性格開朗,感情熾烈。象這種類似吉卜賽女郎“卡門”式的性格,在中國現代小說是不多見的。

4、《山峽中》的景物描寫特點及其作用。

景物描寫對小黑牛的悲劇起了渲染烘托作用。雲南西部的山峽中,江邊江神廟是偷盜集團的“自由之家”。夜裡,江水怒吼,群山陰森,巨蟒似的鐵索橋……這樣的景物、環境更突出了這是一群被世界拋卻的人,使作品籠罩著特點恐怖神秘的氣氛。野老鴉幾次嘆說今晚的大江吼得這麼大,像要吃人,把恐怖神秘的氣氛渲染的更足,以次來襯托小黑牛的悲劇。這是對悲劇正面渲染烘托。小黑牛被殺的第二天清晨,朝陽映紅峰尖,白霧環繞山腰,樹叢蒼翠,江水歡笑……“誰能猜到這樣美好的地方,曾經發生過夜來那麼可怕的事情呢?”這裡景物描寫是反襯,以自然美反襯社會的醜,啟發人深思。

5、“我”的形象極其在作品中的作用。

形象“我”是一個青年知識分子,也是一個被生活拋出正常軌道的流浪者。“我”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同情這些被社會拋棄鋌而走險的人,但對他們的生活道路和對自己人的殘忍是否定的。“我”要去尋“地球上還有另外的光明”,表現出追求光明,探求新路的精神。

“我”在小說中還有另外的作用。我是故事的敘述者,評判者和感情抒發者。正是“我”的作用,使《山峽中》具有融敘事、議論和抒情於一爐的表現特點。

6、《山峽中》的浪漫主義色彩的表現。

小說在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表現在:小說具有浪漫、神秘的傳奇色彩;人物的堅強的生活意志,堅毅的性格,冒險的生涯;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自然風光的出色描寫;野貓子的歌聲所體現的悽婉悵惘情緒悠悠迴盪增添了詩情氛圍,融敘事、議論與抒情於一爐的表現方式。

《斷魂槍》作者:老舍

1、《斷魂槍》故事的時代背景。

小說故事的背景是晚清時期。帝國主義已用洋槍洋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物質文明與思想文化,猛烈衝擊著古老中國的政治經濟傳統文明,“今天是火車,快槍,通商與恐怖,有人還要殺下皇帝的頭呢!”時代特點之一是:“東方的大夢沒法不醒了”。

2、分析沙子龍的形象及其意義。

形象沙子龍過去開鏢局,是武藝高強的拳師。他是處於醒了又未必真正覺醒的複雜心態中。他對時代變化表現了一種消極沒落的心態,他並不積極跟隨時代前進,內心深處對過去無限依戀、欣賞而又無可奈何。說明沙子龍是一個過去時代的人物,並未真正覺醒。沙子龍的複雜心態有其代表性,這是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在社會鉅變之際有其代表性。這是沙子龍形象的典型意義。

3、《斷魂槍》的人物描寫手法。

描寫手法:一是白描,二是對比烘托。

4、王三勝、孫老者的性格及其對沙子龍的對比烘托作用。

主要指通過對王三勝、孫老者的描寫,凸現、襯托主要人物沙子龍的性格、心理。

①王三勝好吹噓,性格不太好。孫老者乾巴直率,雖年紀很大而仍有積極上進之心。他們兩人對時代變化的淡漠對照凸現了沙子龍對時代變化的靈魂震撼之深;

②他們的爭強好勝對照烘托了沙子龍的消極保守,自甘沒落;

③他們的外露性格和沙子龍的深藏不露的性格也構成對比。

小說在(次要人物)王三勝、孫老者身上著力描寫,而對主要人物沙子龍所用筆墨卻並不多。孫老者武藝高強,但沙子龍的斷魂槍會勝過孫老者。這是以次要人物烘托主要人物。

《華威先生》作者:張天翼

1、分析華威先生形象及意義。

形象華威先生是一個抗戰期間只對限制和控制抗日工作的“領導”感興趣,而對加強和促進抗日的實際工作不感興趣的國民黨政客。他是一個“領導迷”、“開會迷”。華威先生淺薄無聊,卻又自命不凡,官氣十足,擺領導架子。

其形象的典型意義,就特定歷史而言,是揭露諷刺了國民黨的抗日政策及其官僚政客。華威先生的形象有普遍意義,它諷刺了“領導迷”、“開會迷”和官僚,只要有這些現象存在,華威先生就有它現實的藝術生命。

2、分析《華威先生》的諷刺藝術手法。

《華威先生》是篇諷刺小說,主要的諷刺手法是漫畫式的誇張。作者注意選擇富有特徵意義的細節加以誇張。作者還選擇了一些對比強烈、自相矛盾的細節,讓人物作自我暴露,以取得強烈的諷刺效果。

《在其香居茶館裡》作者:沙汀

1、簡析《在其香居茶館裡》的思想。

《在其香居茶館裡》寫於抗日戰爭時期,圍繞兵役問題,揭露了國民黨統治的黑暗腐敗。小說通過四川一個小鎮回龍鎮在兵役問題上統治階級內部狗咬狗的矛盾,揭露了兵役問題上的黑幕。①國民黨基層政權鎮聯保主任方治國藉此(壯丁費)敲詐勒索,中飽私囊。②有地位、有勢力的人家的適齡青年可以不服兵役,如邢麼吵吵這種家庭一直就沒中過籤。

2、簡析方治國的性格。

方治國是回龍鎮聯保主任。他的第一個特點是“兩眼黑黑,見錢就拿”。第二個特點是陰詐,是個“軟硬人:碰見老虎他是綿羊,如果對方是綿羊,他又變成老虎了”。

3、簡析邢麼吵吵的性格。

邢麼吵吵是回龍鎮有錢有勢的地方豪紳,實力派。他的性格特點是粗野。

4、簡析《在其香居茶館裡》的人物描寫特點。

人物個性鮮明,給讀者以鮮活深刻的印象。人物描寫的主要方法是富有個性特徵的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以此既揭示他們的反動共性,又刻畫各人的獨特個性。

5、簡析《在其香居茶館裡》的諷刺特色。

它的諷刺特色,不是運用誇張手法,而是用的寫實手法,如實描寫。寫實手法為何會有諷刺特色?因為在社會生活中,本來就有許多諷刺性材料,藝術家敏銳的發現了這些材料,加以提煉,運用寫實手法再現於作品,就具有諷刺特色。

6、分析《在其香居茶館裡》的結構特點。

《在其香居茶館裡》的結構集中緊湊,極具特色。集中緊湊表現在三集中:地點集中,矛盾衝突集中在茶館裡展開;時間集中,矛盾衝突從展開到結束約在一個小時之內;情節安排集中緊湊,不是從頭說起,而是從矛盾衝突已發展到尖銳化,由邢麼吵吵到茶館內找方治國興師問罪吃講茶開始。

7、《在其香居茶館裡》的結局的佈局效果。

結局藝術效果有三點:

① 出乎意料。茶館內邢麼吵吵和方治國大打出手,但問題並未解決。蔣門神來報告人已經放出,這一結局出人意料。

②畫龍點睛。這一結局說明新縣長和地方豪紳勢力很快勾結上了,整頓兵役只是一句空話。國民黨政權,無論是基層或是縣級,無論是老的還是新上任的,都是如此腐敗。作品的主題由這一結局得到更深刻的表現。

③具有強烈諷刺的喜劇效果(見3)。

《小城三月》作者:蕭紅

1、翠姨悲劇的社會根源和時代特點。

翠姨的悲劇是一個少女的戀愛悲劇。悲劇的社會根源是“父母之命”的封建制度。

時代特點翠姨的悲劇具有新舊文化交織的時代的特點。

2、簡析翠姨形象。

翠姨是出身於舊家的十八九歲的少女,她性格內向,個性倔強,氣質高雅、感傷,如小說中人物所云,有點象林黛玉。翠姨的美在於氣質,她柔美雅緻,嫻靜孤傲。翠姨對堂哥的愛是深藏不露的,翠姨的形象塑造得十分成功。是時代、家庭、封建婚姻制度毀滅了這多情少女的生命和幸福,讀來令人無限惆悵。

3、分析《小城三月》的人物描寫手法。

翠姨形象塑造的成功,得力於人物描寫手法的多樣。

①細節描寫。例如“翠姨伸手拿櫻桃吃的樣子”;

②生活瑣事描寫。這也表現了女作家的細膩敏感。例如“買絨繩鞋一節”;

③側面描寫。如寫翠姨的美,不正面描寫她長的怎樣。從族中娶媳婦一事來看,女人們塗脂抹粉,穿著各種漂亮衣服,但都圍起來看翠姨,被她的美驚呆了。

④對比烘托手法。作品用了一定的篇幅寫翠姨的妹妹:大說大笑,不太修邊幅,粗心大意,穿著上趕時髦,沒有審美眼光等,對比烘托出翠姨雅緻嫻靜的性格。

⑤含蓄的手法。如寫“翠姨一個人站在短籬前向哈爾濱市影痴望著”。

⑥語言描寫。如天黑沒有買到絨繩鞋,翠姨深深地看到我的眼睛裡說:“我的命,不會好的。”等,尤其是她臨終前對堂哥講的一番話,使她的寧折不彎的性格,她的感情世界與痛苦,得到感人的表現。

4、《小城三月》首尾對“春”的描寫的藝術作用。

首尾描寫

篇首北國之春的描寫,很自然的引出翠姨和堂哥的戀愛故事,又為戀愛渲染了氣氛。

篇尾春的描寫,突出北國之春的快、短,“春天的命運就這麼短”,語意雙關,具有象徵意味。翠姨也就像春天一樣,生命是如此短暫。

藝術作用篇首和篇尾春的描寫,在結構上首尾呼應,嚴謹完整,並起到點題的作用。

《小二黑結婚》作者:趙樹理

1、《小二黑結婚》的故事背景。

故事背景是抗戰時期的解放區。因為是八路軍來後新開闢的根據地,又地處山區,封建迷信思想還很濃重。但究竟是解放區,青年們已有一定的思想覺悟和鬥爭性。

2、《小二黑結婚》的思想內容。

作品描寫的是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這是現代文學的老主題。但這一(老)主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即在解放區發生的,老主題就有了新的主題意義。作品寫出了這一主題在解放區新歷史條件下的新的深刻含義。一、小二黑和小芹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是解放區人民反霸鋤暴的民主改革的一個組成部分。二、小二黑和小芹爭取婚姻自由的鬥爭,是解放區建立新的婚姻觀念,清算封建婚姻制度和迷信思想的一個組成部分。鬥爭最後以區長根據婚姻法為小二黑、小芹的婚姻做主,肯定了他們婚姻的合法性;否定和接觸了他們的包辦婚姻。這一完整的結局說明了人民政府是人民實現自主婚姻的最可靠的保證,是作品有了歌頌人民政權、歌頌解放區新社會的意義。

3、分析二諸葛和三仙姑的同中有異的性格。

二諸葛是老農民;三仙姑是四十五歲的農村婦女。

相同點:兩人都有封建思想,在兒女婚姻問題上,都反對對小二黑和小芹的自由戀愛,要以父母之命給他們包辦婚姻。

不同點:

①二諸葛是真迷信。三仙姑是假迷信。二諸葛封建愚昧,但性格厚道,軟弱膽小。三仙姑卻是自私心很重的變態私慾。她原本也是封建包辦婚姻的受害者。

②小說對他們兩人進行了諷刺。但有所區別。對二諸葛的諷刺態度較溫和,他主要是迂於迷信,心不壞。對三仙姑的諷刺就尖刻的多了。但她還有羞恥之心,說明諷刺還有餘地。兩位“神仙”最後有了轉變。說明封建迷信思想在解放區群眾中逐漸失去市場,社會風氣在發生變化。

4、小二黑和小芹的主要性格特徵。

小二黑和小芹是完全不同於二諸葛、三仙姑的解放區的新一代農民。他們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快。他們的

第一個特點是敢於鬥爭。對包辦婚姻,敢於鬥。

第二個特點是充滿自信。自信更主要在於他們相信人民政府會執行法令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利。新一代農民的成長,標誌著一個深刻的社會變化已經興起。

5、《小二黑結婚》的民族化、大眾化特色。

小說的民族化、大眾化,首先是思想內容的問題。《小二黑結婚》的故事情節、人物心理、民情風習等等,都具有民族的地方(具有山西太行山區色彩)特色。

特點:

一、採用單線條發展的手法,情節連貫,故事性強,結構嚴謹,首尾照應。

二、在故事情節的開展中,運用白描手法和細節描寫刻畫人物。

三、語言樸實生動,幽默風趣,表現力很強,真正做到了語言的大眾化。《小二黑結婚》以其新的思想內容和民族化大眾化特色得到了人民群眾的讚賞。成為趙樹理的成名作。

《荷花澱》作者:孫犁

1、簡析《荷花澱》的思想。

《荷花澱》創作於1945年抗戰勝利前夕。通過對抗戰時期冀中抗日根據地白洋淀人民鬥爭的生活的描寫,著重是白洋淀婦女送夫參軍到自覺地組織起戰鬥隊伍細緻描寫,表現和讚頌了根據地居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英勇抗戰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戰鬥樂觀主義的革命激情,其間滲透著作者對祖國和人民真摯的愛。

愛國主義精神:小說也是一曲對中國農村勞動婦女的頌歌。戰鬥的樂觀主義的革命激情:不渲染戰爭的殘酷,以戰鬥的樂觀主義的革命激情寫戰爭生活,這是《荷花澱》的重要思想特色。

2、分析水生嫂等婦女形象。

水生嫂等婦女是《荷花澱》重點描寫也是藝術上最成功最有光彩的人物形象。作品的主題思想也主要是她們形象的成功塑造而得到充分表達的。

水生嫂等婦女最主要的特點是愛祖國愛丈夫,識大體顧大局,把兩種愛溶為一體。

在性格上則是剛毅堅韌、開朗樂觀,而又剛中有柔,極富人情味。

孫犁的《荷花澱》以及其他小說,多以農村婦女為主人公,表現他們的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戰爭中的美好心靈和巨大貢獻,這是孫犁為現代文學做出的重要貢獻。

3、分析《荷花澱》的藝術特色。

《荷花澱》的藝術特色是:詩情畫意;在動作、對話和細節描寫中表現人物豐富複雜的性格、心理;融小說、散文、詩歌的特點於一體的散文詩式的小說。

① 詩情畫意。來自於對生活中美的深入開掘,用豐富的筆觸和形象化的手法藝術地再現,構成情境交融、富有詩意的生動畫面。

② 心理描寫。其特點是通過動作、對話、細節簡潔含蓄的表現,而不是細膩的心理分析。

③散文詩式的小說。情節淡化,不重在典型人物的刻畫和塑造,而重在以散文的抒情筆觸表現人物的心靈美。

現代文學重點小說作品解析!(強烈建議收藏)

整理不易,歡迎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