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初秋,来到红古区花庄镇湟兴村甘宪明的种植基地,在地头显眼的位置,立着一个党建宣传栏,上面写着“党建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致富”的字样。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农户甘宪明精心料理的“小时候的味道”设施生态采摘园,西红柿已经成熟,甘宪明正在大棚里忙碌着。这段时间,有很多慕名前来采摘的群众。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今年的水果、蔬菜销路很好,采摘的人也多,最主要的就是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让更多的人吃到‘小时候的味道’。”甘宪明笑着说。

甘宪明是村上“寿光模式”产业发展示范户,从2017年开始,他通过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修大棚、建温室,夯实底子。现在,甘宪明在引进推广“寿光模式”中,建成第六代新型日光温室大棚6座,总占地6亩,示范栽培西红柿、火龙果、茄子、辣椒等农产品,增产增收,实现经济收入20万元。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甘宪明在致富的过程中,带领村上的其他群众发展温室大棚,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蔬菜、水果的种植当中。今天,在甘宪明的基地,总会看到前来学习、帮忙、咨询的群众,让这里变成了一个学习室。

这些年,花庄镇为试点,推广“寿光模式”,打造富有红古特色的农业产业模式,在花庄镇大力引进推广“寿光模式”第六代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着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新品种引进和休闲农业,使主导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脱贫攻坚成效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村上有了产业 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

在红古区花庄镇湟兴村,走进邓玉花的家里,看到了干净整齐的院子,宽阔的房子……

今年62岁的邓玉花,在村里一边种着地,一边在村上的一家企业打工,每月可以领到1500元的收入,这样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邓玉花一边打理着院子中的花儿,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这几年村上变化很大,村子特别干净,她心情都好多了,最主要的是她还有一份固定的收入。

村党支部书记党仁强说,村上将环境卫生,承包给了一家公司,这样村上的一些群众就在这家公司干活,这样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为村上的环境卫生出点力。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同时,在推进扶贫攻坚的进程中,湟兴村村党总支探索实施“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全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鼓励农户转变思路,增强脱贫信心。

党仁强说,虽然村上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多年来村民思想比较传统,以种植高原夏菜为主,转变农民种植理念还是最重要的内容。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为此,湟兴村支部书记带领农业示范户赴山东寿光实地参观学习,借“四议两公开”契机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村民转变思路,全程参照“寿光模式”,建成高架棚32座,占地面积46亩;建成“寿光模式”新型节能温室2座,占地7亩,主要以种植高产西红柿、草莓、莴笋、芹菜、西葫芦等,带动村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现在,湟兴村“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通过这种模式的示范引领,不仅能有效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而且可以推动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提升村集体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更大的社会效应。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2018年,湟兴村成立村集体全额控股的甘肃湟兴拓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9年村集体累计收入20万元。截至2020年6月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9.8万元。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如今,走进湟兴村,整齐的巷道,一面面文化墙、休闲广场、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一张张新老照片之间,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今天,湟兴村以各种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正在吹响产业发展的“集结号”,演绎着从环境脏乱差向美丽乡村的“蝶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文/图

小康相册丨大棚里的“幸福时光”——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