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吹冉閔了,快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冉閔吧!

冉閔在正史中很少被提及,但近些年卻在網絡上收穫了一大批的粉絲,其事蹟也被網友紛紛傳唱“殺胡令”、“民族英雄”、“智勇雙全”、“漢族救星”、“什麼沒有他,炎黃子孫、華夏兒女全都不復存在了。”

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別再吹冉閔了,快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冉閔吧!

公元337年,這一年石虎發兵三十萬攻打段遼,北方的鮮卑部落。討伐段遼取得勝利後,石虎又想滅掉慕容鮮卑,結果卻被慕容恪在城門拖樹枝揚塵的兩千騎兵嚇得肝膽俱裂,棄甲而逃,跑回襄國。各路兵馬均有損失,唯獨冉閔率領的軍隊沒有遭受損失,並且一戰成名而且在高層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隨後冉閔大敗晉軍,平叛梁犢逐漸在軍中建立威望,並且封冉閔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輔國大將軍、錄尚書事,輔政。

別再吹冉閔了,快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冉閔吧!

冉閔的權利逐漸擴大讓石遵忌憚,並且石遵也沒有遵守約定封冉閔為太子,從此二人反目成仇。由於冉閔權利太大讓羯族貴族把矛頭指向了冉閔,並且發動了胡天殿事件。由雖然沒有殺掉冉閔但是卻徹底的激怒了冉閔,冉閔雖然是漢人,但是從他把石遵承諾立他為儲君信以為真這件事情上,一方面說明石閔政治上的不成熟,另一方面,也說明石閔一直沒把自己“當外人”。而事實上也有部分石家人沒把他當外人,石遵和冉閔交惡,想除掉冉閔為此還把家人召集在一起,顯然把殺冉閔當做一件家事。石遵的母親鄭太后求情說,“棘奴,石閔的小名,從小無父,功大,無他便無今日,小事應忍讓,不可隨便殺人,”石遵聽後也就作罷,可見石家人和石閔是有感情的。

胡天殿一事後,冉閔的民族認知和家庭情感發生了變化,為了試探人心石閔在鄴城內下令,“近日孫伏都等人構逆,支黨伏謀,餘皆不問。自今日起,與本官同心者留於城內,不同心者聽任外出。”結果,鄴城周邊的漢人,扶老攜幼,全往鄴城裡面湧,而鄴城的羯胡及六夷外族,全都拼命往外跑。如此一來,冉閔算是徹底清楚了,“漢人”是他一生永遠不可能抹去的身份。

隨後發佈了殺胡令,但事實上《殺胡令》可能只是一道簡單的命令而不是洋洋灑灑的一篇“宣戰檄文”。“漢人斬一胡人首級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職悉拜東門。”從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殺胡令》本只是一道下發給士兵的命令。

《殺胡令》下後,冉閔雖受諸胡圍剿,但憑著自己神勇無敵,竟然一次又一次打敗東西南北諸路強敵,終於在公元350年殺後趙末帝石鑑自立為帝國號魏,史稱“冉魏”。但就在冉閔的權力登峰造極達到鼎盛時。

但是發生了一令人費解的事,那就是冉閔殺掉了李農。

李農此人早年與乞活軍有這密切關係,在石虎還未稱帝時就跟在石虎身邊,在石虎病逝前位列三公,後因被張豺列為清洗對象只好逃到上白跟著乞活軍對抗張豺,可以說李農資歷老、人脈廣又有乞活軍做後臺。

別再吹冉閔了,快來看看歷史上真正的冉閔吧!

因為冉閔進入領導層日子尚淺,想要篡位就需要一個壓得住場面的政治人物。所以冉閔想到了李農。在冉閔登基稱帝沒多久就殺掉了李農,史書記載中還殺掉了一些如“侍中”這樣的內庭官員,要麼是李農發動宮廷政變要麼就是冉閔栽贓陷害殺掉了李農。

在殺掉了李農之後,對冉閔的影響很大,因為漢族勢力尤其是乞活軍對冉魏的支持大打折扣,對此冉閔竟然又去拉攏胡人勢力。

公元350年年底,也就是在李農死後不久,冉閔親率步騎十萬進攻盤踞在襄國的石祗,出征前,他給兒子冉胤的官職竟然是有胡人特色的“大單于”,而冉胤帶領的士兵竟然也是由胡人組成,儘管有官員提出異議,但冉閔仍固執己見,冉閔想通過這樣的舉措,向世人表明自己放棄“殺胡”的政治立場,以降低胡人的牴觸情緒,減少敵對勢力。但事實證明,冉閔的想法過於天真,此戰,冉閔四面受敵,不幸戰敗,兒子冉胤竟然也被自己的胡人士兵千刀萬剮。

由此可見,無論是殺胡拉攏漢人,還是殺李農拉攏胡人,冉閔的出發點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作為一個從小就被“胡化”的漢人,冉閔不存在對胡人的民族仇恨,因此《殺胡令》的頒佈,恐怕不是出於什麼“民族復仇,恢復華夏”,而僅僅只是冉閔稚嫩的政治伎倆罷了。

那麼小夥伴們你們有什麼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