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不是一種感覺,為什麼你應該關心

為什麼“好”不是一種感覺,為什麼你應該關心

“好吧。”這個詞聽起來很天真。我們中的大多數人每天都會聽到並使用它多次。

為了討論一個看似友好的詞的麻煩本質,讓我們確定存在三個層次的溝通:

  • 膚淺
  • 親密
  • 行為

膚淺溝通是“好”的地方。而事實是,這通常是好的。這種交流是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最常見的方式。

例如,你經常去的咖啡店的咖啡師會問:“你好嗎?”

你回答:“我很好,謝謝。”

你的回答既禮貌又得體。它很容易從你的舌頭上跳出來,勾掉一些與社會規範相關的方框,而且是事務性的。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表面的交流佔了我們言語交流的大部分,但這是最不令人滿意的。事實上,如果我們無法實現更有意義的交流,我們就有麻煩了。

連接的需要

這是因為,作為人類,我們渴望聯繫--也就是說,一種被看到、理解和感受的感覺。這種連接是通過親密交流.

不像表面的溝通,本質上是事務性的,親密的溝通驅動有意義的聯繫。這是溝通的層次,有利於一個人真誠地表達思想和感情。

雖然表達想法和感覺聽起來很簡單,但現實是,這是相當困難的,特別是當這些想法和感覺引起不適時。例如,想象一個場景,在這個場景中,你對一個親密朋友的行為感到失望。失望的感覺是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

儘管你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失望,但你似乎找不到一種方法與你親近的人分享你的經驗。你可能會得出結論,表達你的失望是“太混亂”,“不值得麻煩”,或者“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想要避免脆弱對話中潛在的不適感會壓倒你被人看到和理解的慾望。所以,與其冒著親密交流的風險,你還是默認了膚淺的交流。

也就是說,你默認為“好吧”。

想象一下那個讓你失望的朋友伸出手來問:“嘿,一切還好嗎?恐怕我讓你不高興了。”

你回答說,“不用擔心,我很好。”

你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嗎?麻煩。

這種麻煩是以行為交流的形式出現的。當一個人無法通過表達脆弱的思想和感受來體驗相互聯繫的親密交流時,他反而會表現出這些想法和感受。

未經治療的傷口上的創可貼

事情是這樣的:思想和感情不會消失。盡你所能,“把他們藏起來”、“放他們走”或“忘記他們”都是行不通的。事實上,這樣做就像在未經治療的傷口上貼上創可貼。

傷口看起來好多了-你看不到它凌亂的張大嘴巴-但它還在那裡。只是現在,它還在那裡潰爛。思想和感情是一樣的。它們可以被掩蓋,但除非你把它們弄清楚,否則感染的風險很高。

為了讓這個概念回到前面的例子,避免易受攻擊的談話帶來的不適是一種創可貼。然而,這種體驗所產生的不言而喻的想法和感受會化膿成你行動起來的行為,通常甚至沒有意識到這種聯繫。

例如,你失望的感覺可能會轉化為你不太可能回朋友的電話。最初的失望感演變成怨恨,侵蝕著友誼的根基。

那麼,該怎麼辦?親密交流是一種需要練習的技巧。它需要你走出舒適區一步。你必須敢於對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進行好奇和無偏見的審視。

這可以從咖啡店開始。 下次有人問你的情況時,請給他們你最舒服的答案。

也許你正經歷著比你所意識到的更多的快樂…也許分享這些會給你的一天帶來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