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一切人,终被所有人抛弃

为了达到目的,我们也会丢掉没有实际价值的尊严,谄媚地说一下违心的话,高调地点下对方的投票链接,然而,我们这些卑微的示好并没有换取别人的另眼相看。

也许你可能会说,难道我们孤傲地冷眼旁观就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得到想要的东西?

哼哼!也不会!

讨好一切人,终被所有人抛弃

原因并不在于你的表现,而在于你的地位和影响力与他们的不匹敌。他们是磁铁,吸引你过去,不管你情愿不情愿,而你自己的力量太微弱,不能形成自己的引力圈,所以你的各种表现都是透明的、无意义的。

是人都很难做到洒脱,做到顺其自然,所以在这个摇摆的路上,我们认识不清自己的重量,时不时会做一些自己不乐意的事情,过后又后悔——我太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了!

唐朝中期,公元769年,杜甫刚刚来到岳阳,春天,万物复苏,受到当地乡绅热情接待,天真而渴求知遇的杜甫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写了

《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湖阔兼云涌,楼孤属晚晴。

礼加徐孺子,诗接谢宣城。

雪岸丛梅发,春泥百草生。

敢违渔父问,从此更南征。

讨好一切人,终被所有人抛弃

在诗句中他赞美裴使君是能礼贤下士的陈藩,是有才情的宣称太守谢朓,最后他还委婉表达自己的意图,如果您能留下我,劝我随波逐流,进入官场,那我就不再流浪,结束南征之旅。裴使君是谁我们不知道,他也只留在杜甫的诗句里,因为他的确不是陈藩,不是谢朓,没有让杜甫留下来为国家出力,杜甫无奈,继续南征,所以在之后的《南征》一诗里,杜甫满是幽怨。

《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讨好一切人,终被所有人抛弃

他年少时聪明超群,早年诗作已经闻名乡里,天赋高可以有更多时间去到处走走,所以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他去的地方的确很多。但是人到暮年,虽然他不想承认,但又不得不承认——我没有知音!他本着“乐道人之善”的态度高度评价别人的诗文、品德、才情,他成了他们的知音。然而很少有人谈论到他的诗。天宝末,殷璠编的《河岳英灵集》,高适、岑参、薛据等还有一些实在不高明的作家都入了选,独杜甫“名落孙山”。

回到开头,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无人能超越,那是后人对他公允的评价。但是杜甫存在的彼时,他渴求、强烈地期望别人对待他青眼以加,但是他太弱小了,他只是一个没落的官员家的孤儿,无依无靠,没有家族势力作靠背,没有强大的文化氛围,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各种不平等,才情与时代的不匹配,地位与期望的不匹配……

所以很多人不喜欢杜甫,除了他满满的怨气,可能也因为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一个憋屈的现状造就的不舒坦的气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