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什麼是倖存者偏差?

滿是彈痕的戰機

倖存者偏差,是一種常見的邏輯錯誤,是指獲取信息時,只能看到經過某種篩選而產生的結果,而沒有意識到篩選的過程,此信息可能會存在與實際情況不同的偏差。因此忽略了被篩選掉的關鍵信息。

此規律廣泛存在於生活,工作,商業,經濟等領域。由於每個人受到的成長環境、教育背景、成長經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認知偏差。

最常見的例子,莫過於“讀書無用論”了。相信我們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

如果身邊某個人文化程度很低,卻混的風生水起,甚至比許多讀了很多書的同齡人都過的好,這時就有人出來說了,讀書有什麼用,人家沒上過幾天學,沒念幾本書,不照樣掙大錢,開好車,比你們這些讀幾十年書的人有用多了,所以別浪費那麼多錢讀書了。

我們往往也只看到了別人風光的一面,殊不知他能有今天的成績,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過多少罪,必定少不了一番拼搏而來的。

同時,我們看到他賺了大錢,卻忽略了許多和他一樣沒讀過多少書,混跡於社會最底層的那群人。他們可能正悔恨自己文化水平低,沒有專業技能,只能做最基層的勞動者。

對於低學歷者,普通人往往只關注成功者,忽視了廣大學歷低又沒成功的人。正是因為忽視了這些“沉默的數據”,才產生“讀書無用”這種錯誤結論。

那麼,該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呢?

湖畔大學開學典禮時,馬雲發表致辭時指出,湖畔大學跟MBA巨大的差異就在於,我們在這兒學習別人是怎麼失敗的。

聽起來毫無道理,細品起來,卻蘊含了最樸素的智慧。

在生活中,能踐行“逆向思考”的人卻屈指可數。

二戰期間,為了加強對戰機的防護,英美軍方調查了作戰後倖存飛機上彈痕的分佈,決定哪裡彈痕多就加強哪裡,因為覺得中彈多的地方,被攻擊到的幾率更大,需要更大的保護起來。然而有人卻覺得更應該注意彈痕少的部位,因為這些部位受到重創的戰機,很難有機會返航,而彈痕多的地方,並不是致命的。事實證明,他是正確的。

出現倖存者偏差,原因也不過是以偏概全,忽視了更多的信息源。逆向思考能讓你打開你的視野,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瞭解到別人沒有接觸過的事物,所以不妨試試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