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霸歐洲的羅馬軍團,奧古斯都“立國立威”的磐石

古羅馬軍團,是西羅馬帝國雄霸歐洲,抵抗北方蠻族的鎮國柱石。

早期,軍團的徵兵資格,僅限榮譽感強烈的羅馬公民。共和國時代,每個軍團士兵的服役年限為6年,馬略軍事改革以後,服役年限猛增到20年, 100年後,奧古斯都屋大維更是將士兵在軍隊中的服役時間再次提高到26年,由此,古羅馬軍團完成了從義務兵向職業軍的過渡。

雄霸歐洲的羅馬軍團,奧古斯都“立國立威”的磐石

軍隊是穩定的基石

服役時間的一再延長,是帝國對軍人地位的認可。共和國時期,士兵的效忠是為保家衛國,進入帝國時代,由於皇帝對軍人的看重,從第一任西羅馬皇帝屋大維開始,軍人的效忠對象,由國家變成了個人,軍團也成為了皇帝,鎮壓叛亂、遠征伐敵、維護穩定的重要籠絡目標。

籠絡,意味著待遇的提升,馬略軍事改革以前,羅馬士兵沒有工資,士兵務農種地,收入穩定與否,時不時得看老天爺心情,運氣好,能在戰場搶點戰利品,無仗可打,靠天的收成就難說了。窘迫潦倒的底層士兵,迫切期盼“鐵血強人”的出現,終於,他來了。

他就是第一任羅馬帝國皇帝,奧古斯都屋大維的親舅舅——凱撒,凱撒掌權時期,史無前例的將原本沒有穩定待遇的士兵,突然提高到,每年高達900塞斯特的青銅幣,900塞斯特相當於現在的多少人民幣呢?羅馬帝國剛建立時,財力雄厚,不管是金幣,還是青銅幣,幣值都相當穩定,很值錢,按1比60的價值計算,初期羅馬帝國的900塞斯特,大約相當於現在5.5萬人民幣的購買力,當然,這僅僅代表帝國早期財力雄厚的時候,如果換成國庫空虛,財政吃緊,通貨膨脹的帝國沒落期,這點錢可以忽略不計。

言歸正傳,除了重裝步兵900塞斯特的年薪以外,甚至作為輔兵的海軍,也能領到750塞斯特的工資,這一點很了不起。 等到屋大維接替舅舅,登上權力高峰,士兵待遇被他再次提高,由900塞斯特變成了1200塞斯特,另外,他還規定,士兵退伍後,可以一次性獲得他個人獎勵的12000塞斯特,也就是說一名服役期滿26年的士兵,退休後能獲得大約70萬人民幣的津貼,這個數目非常高,而且,士兵退役,除了大額津貼,還會無償獲得一塊土地,甚至還有奴隸。因此,屋大維在位的幾十年,軍人無比支持,這或許就是他被封奧古斯都偉大稱號的真正原因。

雄霸歐洲的羅馬軍團,奧古斯都“立國立威”的磐石

以稅養兵,重整軍備

屋大維接手古羅馬時,剛剛經歷五十多年的大規模內戰,當時的軍團編制混亂,人員混雜,不算輔兵的海軍、輕步兵、梭鏢手,屋大維早期的軍團總數,就有約50個,按照一個標準軍團5000的人數計算,帝國至少需要每年穩定供養25萬人。屋大維鞏固權位以後,著手整頓軍團的冗兵問題,他將原有的50個軍團,簡單粗暴,裁軍一半,在減少數量的同時,穩固了戰鬥質量,這支軍隊也成為了帝國南征北戰的頂樑柱。

屋大維很聰明,面對難以為繼的軍餉開支,他想出了一個一勞永逸的辦法——開新稅,為軍隊供養提供長穩財源。別說,這招“以稅養兵”,還真有奇效,因為成功,此後也被各國軍隊效仿。

養兵最大的稅源是【遺產稅】,其中,最高等級的羅馬公民,遺產稅率5%,帝國境內,沒有公民權的下轄行省居民,遺產稅率再翻一倍,是10%,看來蒙古人在中原搞的等級劃分,早在1000多年前的歐洲就已經出現。當然,屋大維也沒做的那麼絕,他將徵繳遺產稅的對象,限定在非直系親屬的範圍,而饋贈人的父母、兒女,如果繼承饋贈人財產,帝國並不會徵稅。

其次,屋大維還向來自東方的奢侈品,比如胡椒、珠寶、絲綢等徵收25%的關稅,另外,行省居民中不是羅馬公民的人,要從每年土地收穫的糧食中,拿出10%上繳國庫。同時,羅馬境內所有的金礦、銀礦、銅礦,全部收歸國有,冶煉鍛造的金銀收入,直接進入國庫重新分配,隨著帝國疆域的擴大,收稅的魚塘也越來越大,皇帝有錢了,除了養兵,還會給市民發發福利,修修大樓基建什麼的,比如羅馬人特別喜愛的公共洗浴池,還有被稱為競技場的露天拳擊廣場,時不時他就會給觀眾發放門票補貼。

屋大維是古羅馬從共和國邁向帝國的關鍵人物,此時軍團士兵的收入,遠遠超過了內戰前的窘迫,屋大維麾下的服役士兵,戰時有穩定軍餉,退役後,能一次性拿到等同於10年軍餉的大額退役津貼,上戰場,能分戰利品,俘虜敵人,能獲得奴隸,回家後,能分到土地。屋大維的慷慨,換來了軍團的絕對效忠,也換來了帝國的璀璨前程。

雄霸歐洲的羅馬軍團,奧古斯都“立國立威”的磐石

劍盾兵的臂力不一般

伴隨古羅馬的崛起,軍團也一路開掛,從王政時代,蝸居意大利北部的2萬人,再到屋大維時代的數十萬規模,人數增加的同時,武備也在穩步提升,最初士兵使用長矛攻擊敵人,經過戰爭實踐,步兵上戰場,改成了左手持方盾,右手握短劍,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劍盾兵”。

劍盾兵的短劍,長度60釐米,寬度5釐米,劍身沉重,劍頭尖銳,短劍的作用並不是用於砍殺,而是在方形盾牌的配合下,轉身劈刺,擊殺敵人。從古羅馬的驕人戰績來看,短劍在近距離,貼身肉搏上的優勢很明顯。

當時,古羅馬的敵人,普遍使用長劍,以北方蠻族之一的日耳曼人為例,日耳曼人用75釐米的重劍,劈砍和進擊動作皆有,而古羅馬士兵,在打鬥時,通常是用方盾抵擋日耳曼人的上方劈砍,然後手持短劍側翼刺殺敵人腹部。從左手持盾單臂抵抗敵人重劍劈砍,能看出古羅馬士兵的臂力,強勁有力,不確定時不時和長期吃肉有關係。要知道當時的日耳曼人,可比意大利的羅馬士兵高大威猛。

雄霸歐洲的羅馬軍團,奧古斯都“立國立威”的磐石

盾牌不光是防禦,更能橫衝直撞

早期,古羅馬士兵使用的盾牌,一點類似中國古代的方形盾,外形相似,但作用不一樣。我們的春秋戰國,大致相當於同期的羅馬時代,我們用盾,是為了避免被投石機,或漫天的箭矢所傷,更多的時候,還為了節省力氣,士兵喜歡將方形盾牌,直接架在地面上使用。而羅馬士兵用盾,是在進攻時,配合短劍,將盾牌當作衝撞武器,使用更為靈活。

羅馬軍團,歷來重視盾牌作用,大名鼎鼎的龜甲陣,就是依靠羅馬盾實現,在戰場上,除了高級軍官沒有盾牌,普通士兵幾乎人手一塊,羅馬盾牌的高度約1.2米,寬度60釐米,主體材料用木頭,四周用金屬條加固包邊,盾牌中間,蒙個獸皮,冬暖夏涼,還能嚇唬敵人。帝國初期,財力強盛,盾牌是方形,帝國後期,財力枯竭,或許為了降低軍費支出,他們將盾牌形狀,由方形改成了表面積更小的圓形,雖然重量減輕,靈活了不少,但也犧牲了大面積的防護功能。

雄霸歐洲的羅馬軍團,奧古斯都“立國立威”的磐石

長槍齊射,擲彈兵的宗師楷模

當然,古代打仗,也不是一上來就抱在死磕,近身戰之前,羅馬人習慣先來幾輪列隊遠射,然後再貼身肉搏,為此,羅馬人專門準備了長槍輔兵。他們將古希臘人的方陣長矛做了改進,原本6.3米的古希臘長矛,從手握突刺,改為了遠距離標槍投擲,標槍的杆身,金屬一半,木製一半,金屬桿居前,木杆居後,槍頭加固在金屬桿前方,整個標槍前半身沉,後半身輕,總長度約2.1米,尺寸雖短於希臘的長矛,但遠射帶來的殺傷力更大。這種被稱之為“重標槍”的武器,在靠近敵人以前,往往多輪齊射,攻擊射程18米,方陣齊射的數千長槍,瞬間落入敵陣,這對敵人的震懾,比短劍更可怕。

古羅馬帝國前期的標準軍團,滿編人數約5000到6000左右,每個軍團分10個大隊,每個大隊又分4~5個小隊,軍團內大部分是重裝步兵,另外配備了專門投擲攻擊的梭鏢兵,還有輕裝步兵,以及少量的弓箭手和騎兵。進攻時,採用橫隊陣型,前隊與後隊之間間隔2米,橫隊行進距離敵人約20米時,重標槍集體投射,緊接著,位於隊伍最前方的第一排,第二排重裝步兵,一手持盾牌,一手拿短劍,靠近敵人,貼身肉搏,後隊的士兵,則繼續投射標槍,保持對對方的攻勢壓力。為了保護軍團的安全,他們還在陣型的兩側,安排輕裝輔兵掩護,以免對方騎兵衝殺,打亂己方隊形,減弱自己的殺傷力。

雄霸歐洲的羅馬軍團,奧古斯都“立國立威”的磐石

古羅馬時期,將軍們再三向士兵灌輸進攻的作戰理念,在士兵的意識裡,永遠進攻是主流。當然,他們很注意自上而下的地形優勢,因為這樣可以站在高處,讓重標槍投射更遠。後期,古羅馬為了提升投射的威力,在步兵中配備梭鏢手,每個梭鏢手隨身攜帶6根鉛頭梭鏢,射程比重標槍的18米更遠,梭鏢射程能達到30米。同時,古羅馬士兵發明了將梭鏢放在盾牌背面的行軍箭袋中,這一點小小的改進,可以將原本掛在身上的武器,改放到盾牌外掛上,即減少體力,又增加了攜帶彈藥數。

結語

歷經數百年輝煌,古羅馬軍團由早期只能由高貴羅馬公民參加,變成了亂兵橫行,行省居民來了,蠻族僱傭兵也來了,傳統的丟失,導致軍團不能團結對外,從公元3世紀開始,帝國進入沒落期,外有蠻族入侵,內有軍中腐敗橫行,軍團的戰鬥力,在金錢和意志的雙重腐蝕下,嚴重下滑。此後帝國不得不倚重“以蠻族制約蠻族”的策略,繼續苟延殘喘。可惜,強盜從不講理,公元476年,作為帝國曾經的盟友——日耳曼僱傭兵,見財起意,攻佔帝國首都,西羅馬帝國就此滅亡,從此,歐洲進入了一千年的黑暗中世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