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行業,陽光城是一個非常值得學習的案例。
從過去8年增長20倍的行業黑馬,到今天穩健發展,產品力、管理能力、人才培養越來越好。
特別在人才方面,濤哥之前寫過,陽光城為行業輸出了很多高管,內部人才培養愈發紮實,已經從外部招聘轉為人才內生。
今天濤哥分享陽光城高級合夥人、副總裁饒俊,在百銳學堂的一次演講,一起看看陽光城人才戰略的發展和實踐。
一、2012-2015:集團統籌,從0到1
今年是陽光城25週年,我們真正發展起來,是從2012年到現在的8年。
2011年底的時候,陽光城開了個會,明確聚焦房地產行業。
2012年我們引進了一些高端職業經理人,陽光城的高速發展,就從那個時候開始。
這8年中,陽光城經歷了三個階段,恰好對應三位總裁,他們對人才要求的不同,帶來人力資源戰略上的變化。
第一個階段,是2012年到2015年。
2012年,我們引進了明星經理人陳凱,他是浙大建築系本碩,畢業之後在華潤龍湖等房企幹了很多年。
陳凱給陽光城帶來了非常大的變化,給大家說幾個數字:
2011年陽光城27億,2012年約100個億,2013年約200億,2014年300億,2015年400億,2016年近500億,去年我們已經超過2000億,實現了幾何性增長。
2012年陳凱剛加入時,陽光城還非常小,董事會希望到2015年能做到300億到500億,差不多是10多倍增長。
接受挑戰後,我們提出高週轉低成本戰略。後來很多閩系房企都跟著學習高週轉低成本,我一直認為這是陽光首先提出來的。
2012年的時候,陽光城也就7個區域公司,福州是大本營,最遠到西安,華東項目不多,華南基本上沒有。所以當時的管理半徑還不算大,管理範圍也不算太多。
在人才戰略上,當時我們希望集團層面是方法論的高手。
在集團人員的招聘方面,我們會注重他的學識、學歷、視野、格局,會要求比較高。
當時我們從
中海、華潤、萬科、龍湖,邀請了多位在這些頭部企業當中,做得非常好的職業經理人加入陽光城。那時候我們是以集團為主,各個區域拿地是集團統一拿,融資集團統一融資,拿地之後的方案全部是集團來做,目標就是為了達成業績增長。
記得當年我們在廈門拿了一塊地,是陽光城歷史上第一次招拍掛拿地。拿地之後,集團所有人員,營銷、設計、工程全部鋪在廈門上。
當時定了一個政策叫快速開盤獎,在180天之內開盤,獎勵100萬。於是所有的設計、營銷全衝出去,在180天的時候,那個項目200多棟別墅,兩小時一銷而空,7個億的回款回來了。
這是我們第一次向董事會證明,這一群職業經理人,是有本事把陽光城帶到一個新的高度的。
所以,那時候我們的人力戰略,集團是高手、是方法論,是規則的制定者。
而區域層面,我們對區域總要求是執行力要強,要不折不扣地執行這個區域的、執行集團的政策,在那個時候是這樣的管理模式。
有時想想,陳凱是把陽光城從0帶到1的一個總裁,我經常這麼形容他,他改變了陽光城非常多的東西,留下了很多有價值的烙印。
二、2015-2017:逐步授權,積極拓展
第二任總裁,是我們集團副總裁兼福建區域總裁張海民。
當時陽光城最大的困擾,是土儲不夠。2015年初,土儲大概就剩八百多億。所以海民總廣開合作之門,廣開合作之路。
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區域公司從7個發展到17個。
因為區域增多,集團管理範圍增大,所以我們
開始往區域授權,對區域的要求更高了。對區域公司負責人,我們開始要求他要有更多的戰略能力、統籌能力,還有拓展能力。
所以,那時候招聘人才,我們要求集團層面上仍是方法論的高手。
但區域層面有了變化,我們要招聘的是,不光有強執行力,還要有拓展能力、有發展能力的人。
那時候我們也換了一些區域總,有些發展的好的也得到了進一步提拔,這是第二個階段。
三、2017-至今:區域分級,管理放權
2017年,朱榮斌總裁上任。坦率說,朱總也是在業內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
他也是清華大學本碩,而且15歲就考入清華,21歲就清華本碩畢業,在中海工作了很多年,後來他到碧桂園、到富力,再到陽光城。
2017年他來的那一年,我們從500億做到900億。2018年我們首次跨入千億,而且是在2018年9月份就跨入千億。而2019年我們又拿到了第二個千億,2000億。
朱總來了之後,疆土的擴大非常大。2017年半年時間,我們從17個區域公司發展了30個區域公司。
由於疆土的擴大,我們在管理方面的授權也開始增大。
2017年我們開始對區域公司分級,根據他的能力、業績等,分成A類、B類和C類區域公司。
這時我們對區域公司的領導的要求更高了,不光要有拓展精神,還要有統籌管理能力。
舉個例子,我們在A類區域,給他的授權等同於董事會給集團的授權。
董事會給集團授權2000萬,A類區域我們給他授權也是2000萬,一張合同2000萬以下不需要報集團批准。
還有他做的東西,集團在流程上做好審核,但實際上我們更多的不會去幹預他的決定,除非發現有風險才會干預。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對區域的人才整體就變得更高了,這也體現出房企在不同發展階段,對人才的不同需求。
四、光合工程人才戰略
剛才介紹了陽光城的成長階段,接下來也系統性的講講我們的人才發展。
首先是五圓模型,這是朱榮斌總上任之後提出來的,核心是人等地,地等錢,錢催人,很多媒體都報道過。
同時,2017年我們系統性地進行了人才發展規劃。取名光合工程,因為萬物生長都靠陽光的光合作用。
光合工程目的是為了快速培養人才 ,建立四大人才庫,對人才進行盤點,加速培養。
我們的四大人才,第一類是做光之子,我們每年都會從高校去招聘一批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是公司的新鮮血液。
第二層是光之翼,然後是光之耀、光之輝,分別對應不同層級的關鍵人才。
建立人才庫後,就要做全面的人才盤點。
首先定苗,定苗是看每一個崗位,我們都定出他的BCD角。每一個崗位都有一個BCD角,每一個條線都有BCD角。
通過盤點把優秀人才找出來,我們內部的目標是,每年有1000位員工進入管理層的視野。
定苗之後就是量苗,我們要對這些苗進行全面的衡量和評估。
我們用了360度評估工具,也用了管理潛質評估工具,目標就是找到他們的優勢、劣勢,然後對他們進行分門別類的選拔。
經過這樣一輪盤點,我們就畫出了陽光城的人才地圖,每一條線、每個區域都有它的人才地圖。
有了人才地圖,我們在後面用光合工程育苗,就開始了對於核心人才的培養和發展。
在光合工程中,我們要求人才要具備陽光基因。
第一是要懂業務,每個人都要熟悉業務,每個人都是業務高手。
第二是要高敬業,我們每年會做敬業度評比,要求人才高敬業。
最後就是講情懷,講情懷當中就包含著我們對公司的忠誠度和敬業度。
所以我們說要有三個輸入,光,是講情懷;水,是懂業務;土壤,是敬業度。
那麼輸出什麼?通過培訓認證和文化認證,輸出來之即戰、戰之必勝、有陽光基因的管理人才。
朱總特別強調陽光基因,我們希望陽光城的人才,都有這種高敬業、講情懷的基因。
人才盤點建立人才庫之後,我們會根據他們的不同需求,從陽光基因、專業賦能和領導能力這三個方面制定詳細的培養方案,不詳細展開了。
我們還有一些支持平臺,例如人人為師、橙知學堂。
橙知學堂是網上課堂,人人為師是我們希望在公司內部只要願意奉獻的員工,都希望他成為我們的導師。
在陽光城,每位光之子是有兩位導師的。一位是他的專業導師,一位是他的職業導師。
所以他在職業發展方面,碰到任何困擾,我們有職業導師幫助他。在專業上碰到任何困擾,他的專業老師會幫助他。
而在培訓方面,我們有“五個一”,打造虛擬商學院的模式:一份入學通知,一張選課表,有一份學習護照,一張排課表,一張結業通知。
讓光合工程的人才有一種儀式感、尊重感和敬畏感。我們會告訴他,你終於經過篩選,列入光合工程的一員,未來發展可期,會給他一個期望。
例如學習護照,會跟著他未來三年、五年,他所有學習過程都會有跟蹤,也都會在護照上給他寫清楚他未來的發展道路和他未來的學習過程。
前些天,我們剛剛新的一期結業,董事長林騰蛟先生親自講課,來給這些學員結業 ,來給他們一個引導。
這是我們人才發展體系的簡單介紹。
五、文化傳承 人才內生
我們為人才打上陽光烙印,懂業務、高敬業、講情懷,希望能培養自己的人才出來。
現在我們內部要求,所有的經理級員工必須是內部培養,未來希望所有項目總和職能部門負責人都是從內部培養。
而且,必須經過我們的光合工程,經過一年或者兩年培養之後,我們對他有了瞭解,才能到新的區域或者新的部門去做負責人。
坦率說,在發展早期,我們的人才積累不夠,所以那幾年是都在疲於奔命地、不斷從外面招人,沒有沉下心來好好去培養人才。
從2017年起,我們開始沉下來做人才的發展。所以這幾年我們也有了一些積蓄,也有一些人才的沉澱。
所以我們開始規定,在未來的項目總、區域部門負責人如果不是經過光合工程的培養,堅決不能用。這是董事會的要求,也是老闆的要求。
在光合工程中的千人之中,我們又精挑細選,挑出了100人,我後來給他取名叫百子良將。
這100人是說,能在一年內或半年內,或者現在馬上就能夠去做區域的部門負責人,甚至區域高管,比如區域副總裁、助理總裁這個級別的人。
一旦我們有空缺,一旦有新區域或新城市開發出來的時候,我們這100個人會立刻去補充上去。
舉個例子,我們開新疆公司的時候,大家知道新疆招人很困難。所以當時我們的上海公司,做了一個對口支援。
由上海公司光合工程當中的人員去對口支援新疆公司,我們一下派了15個員工到新疆,在半年內把新疆公司發展起來,讓他能夠出貨,同時半年內開始培養新疆當地的一些人才。
為什麼新公司一定要派人過去?就是為了陽光的文化的傳承。新公司如果在文化方面跟不上,可能會離開陽光城越來越遠,也不是公司所需要的公司了。
所以,光合工程、百子良將,都為陽光城的文化傳承,以及事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於時間關係,大致介紹了陽光城的人才發展。未來也希望各位同行,如果有機會,更多交流在人才發展方面的一些心得體會或者經驗。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