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房产知识分享官#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幸福里BANNER

熊猫贝贝专栏内容:地产话题第三百零六期(NO.306)

专栏内容提要:

时代变局大背景之下,关于未来财富的深度思考:如何在未来具备获取财富的竞争力?

资深地产人,凭良心写作,讲人话,结善缘,有态度。

客观行文,理性看事。 还请各位读者朋友多多支持。

拒绝标题党,坚持耕耘深度专业内容。

(独家内容,侵权摘抄必究,首发头条号)

我是@熊猫贝贝小可爱 ,地产行业策略研究者,房产楼市观察者,欢迎关注。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这篇文章,可能改变和颠覆你对当下收入和未来财富的认知和理解。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读者通过文字选择作者,作者也在通过文字选择受众。


如有帮助,欢迎关注,每天看点有深度的房产和楼市的内容,帮助您更好的认知中国房地产的那些事儿。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楔子:


在中国,一夜暴富总是被当做最吸引人的话题,被广泛传播和备受关注。

因为在现实之中,人与人,家庭与家庭的差距,一旦拉开,是非常难以追赶和超越的。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低人一等必然长期被折磨,不是物质上的攀比,就是心理上的抑郁。

我并不知道屏幕前的你,是一个什么年龄情况,差不离,大概就是以下三种结构:

第一种,20出头30不到,这是最幸福的一群人,这个年龄段在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烦恼最少,对于未来和生活都充满希望的阶段,当然对应的也是牢骚愤青,抱怨吐槽最为集中的年龄段。

这样的文章对于这个群体来说,可能有些刺耳,也可能有些扎心,但是人到了一定阶段就知道,在这个社会中,最重要的不是自己以为就能改变什么的,最实际的,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来自社会和现实的毒打和教育,能温和一点,面对即将到来的下一阶段,多做准备,才是正道。

如果这个基调接受不了,那这样的文章就不太适合你,网络上大把的娱乐开心内容和短效刺激的短视频内容,看那个很爽很开心,就像我以前文章里面写过:

喝酒作乐,过程是开心的,结果是痛苦的。

运动思考,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开心的。

完全看自己如何选择,不作强求。

第二种,刚刚跨过,或即将跨过30岁这道门槛,开始发现“35岁”的玄学门槛,给自己的职场和收入带来若隐若现又无处不在的威胁和压力。

35岁,在中国,在这个时代,是一个非常微妙的临界点,也是大部分人下半辈子人生走向的分水岭,至于现状趋势,走向如何,在下面的文章中会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是一个营造和勾起所有人内心焦虑集中爆发的关键点。

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因为每一个人都要经历和面对这个节点。

不管焦虑与否,不管是否正好在这个节点,问问自己,准备好了吗?

谁都不可能预见,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35岁魔咒”,就是今天文章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关键节点。

如果屏幕前的你,正好处于这个阶段,那这篇文章就值得你花点心思,好好看一看。

第三种,是40岁以后,生活稳定平淡,波澜不惊,或许还有些愤青,或许踌躇满志,但是大部分只有想法而没有行动力的人。

到了这个阶段的人,现实中不免有一种“木已成舟”的无力感,心中虽然可能奋斗努力的梦想之火尚未完全熄灭,疾世愤俗,针砭时弊的念头和行为也偶然为止,说到底,还是一种不甘心和不承认,在内心长期折磨和激励着自己。

但是岁月不饶人,时代不等人,即使曾经风光高调,也难逃时间的冲刷和考验。

成年人的体面,要么是权柄,要么就是财富,要么就是名声,但是落到最后,都是一个“钱”字。

就是这么现实。特别人到中年,输不起。

所以,这篇文章,对于中年群体来说,或许只能当做一次思想和认知上的激励,人生未了,就有可能,不到最后一刻,不能盖棺定论,有梦想,有追求,有理想,总要试试。

当然这个年龄对于笔者来说都是长辈兄长级别的,谈不上什么启发和指导,权当交流。

就算要抨击指责,也请各位老先生,各位前辈,口下留情,文明表达。


今天这篇文章,就从中国财富运行的逻辑认知作为基础,和各位读者朋友,有深度,有思考的聊一聊:在中国,在当下时代,如何把握财富长期稳定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一、中国财富的运行现状


在世界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社会体制背景之下,有着不同的财富运行逻辑:

(不建议戴着有色眼镜阅读以下内容)

在印度,是国家传统种姓制度决定了社会财富。

也就是绝大多数印度人,在娘胎里面就决定了大概率人生的财富等级,姓婆罗门还是刹帝利,和天生的达利特(最低级),对于财富和社会阶层起到了决定性的意义。

而且这种模式是自上至下,从每一个细节都严格决定好的,特定职业,只能由特定种姓级别的人来做,从政治权利,社会分红,到教育,婚姻,甚至连食物分配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在印度低级种姓群体想要在这种制度下创造财富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教育走出国门,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劳务输出,当职业经理人,或者学术研究创造价值(也算知识打工),当然这就是另外国家的财富运行模式了。

在美国,财富模式是资本对口为前提的平等对话。

美国的财富等级是一种门当户对,用钱说话的运作模式,从儿童教育就开始了,公立小学基本免费,学习内容少,管理松散,私立小学价格高昂,教育强度比中国还高。

对应到美国社会的财富运行也是一样,不同的财富背景,对应不同的财富阶层,对应不同的收获财富的模式。

赚钱的生意,都以垄断和寡头的形式,在大资本家手上和固定圈子里面运转,普通民众如果没有认知财富(能变现的财富)和资产财富(不动产),基本上就和在公司里面打工一样,用劳动收入实现生存发展,创造出来的财富被上层阶级剥削。

用一个成熟稳定,结构健全的公司来看待美国的财富运作模式,最为合适。

要想在美国通过创造财富实现阶层上升,要么有权力,要么有核心竞争力,要么有资产托底。

在日本,财富模式是“家长式”运行的。

日本的社会阶层已经高度稳定,基本上一个人一辈子在什么位置能赚多少钱,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甚至几代人在同一个公司,坐同一张桌子,任同一个职位的情况非常常见,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常态。

完善的社会财富分配模式决定了在日本想发财,通过财富积累实现阶层跃升,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六大财团(包括三菱财团、三井财团、住友财团、富士财团、劝银财团和三和财团,这些财团几乎掌控了全日本60%以上的资产)早已掌控了日本的财富方方面面。

对于日本人来说,对于财富是没有想象力的,按部就班的人生。


回到我们中国来看,无疑是最幸福,最幸运的!

虽然中国的财富模式在不同城市和地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通过创造财富,实现阶层跃升,甚至是财富积累,每一天都在上演。

在中国,不会因为你是哪里人,而影响你通过教育实现迁移;

在中国,不会因为你姓什么,而决定你的社会地位;

在中国,不会因为你的出身,而决定未来你的财富创造机遇。

即使有父辈爷辈的家底传承,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充满机遇挑战的中国来说,白手起家,平民逆袭绝对不是什么小说里面的情节,而是每一天都在发生和实现的事。

所以,中国的财富模式,是最有想象力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就是最基层的老百姓,不依不靠的背景之下,想要发家致富,财富跃升,只有两条路:

第一条,是认知财富,所有的认知财富,都是显性财富。

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到写作收入,知识传授,独家手艺等等,大到创业成功(比如你现在看的今日头条),独门专利(比如老干妈),甚至是模式创新(阿里巴巴,京东小米这样的企业)。

第二条,是资产财富,大部分都是隐性财富。

这样的财富代表很难通过表象看出来,小到前段时间走红网络几栋楼收租的业主还摆摊卖烧鸭饭,大到名下房产数额惊人的平安保险,都算资产财富。

为什么不说勤奋劳动工作和固定常态生意经营创造的财富呢?不好意思,这样的收入最多只能维持生计,最多能吃喝好一点,通过这样的模式,是不可能实现财富积累和财富增长,进一步提升阶层的。

在知识产权尚未成熟的中国,认知财富其实是在资本的支持之下才有价值的,不然老干妈打假,腾讯盗版没有过硬的资金支持,也难以保住财富。

农业文明为基础的中国,最硬核的财富,还是土地和房产。

古代中国的富裕阶层,都是地主老财,今天拥有社会财富最多的,还是和土地房产关联的人。

时代虽然不停的在改变,但是本质的东西,是很难发生改变的。


回到文章开头那个话题,大家想过这么一个问题没有:为什么在中国,35岁会出现中年危机?

带着这个问题,先说说中国赚钱的几个现象。

首先是机会,如果告诉你一个行业,一个阶段,一个门道,保证让你赚的到钱,你会不会进去参与?

答案绝对是肯定的,利之所向,万人所往。

但是任何的行业只要参与者多了,必然会导致利润无限下降,直至没有利润。

这就是中国所有行业和机会的特点,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之下,产生高度内卷化的竞争环境。

不管你的行业,职业,事业,还是产品,只要有利润,在中国,就永远不可能缺少竞争对手和被利润刺激入场的新人和资本。

当下大部分中国人的工作劳动经营产出模式,本质上和我们的工业现状是高度契合的,那就是没有什么价值增量的重复工作和基础产出。

不是没有创意,也不是没有人才,你刚想出一个好点子,好创意,好发明,甚至是新模式,马上就会被席卷而来的竞争和资本所淹没,等价值榨取完毕,留下一地鸡毛。

35岁的人,拼体力是拼不过后进年轻人的,35岁,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连降维去做基础性,服务性的工作都会有很多麻烦,不是心理上的,就是生理上的。

35岁,不需要失业,只要继续是做着重复低效的工作,遇到危机是迟早的事情。

不管是管理,还是技术,可替代性太强了,35岁,上有老下有小,又遇到了人生财富创造的瓶颈,这种状态,想让人不焦虑都不行,这不是个人的问题,是环境和结构的问题。

但是,没有人可以避免,遇到这样迟早要面对的危机,只能从自己出发,做好准备。

除此以外,别无他法,除非你愿意放弃眼前拥有的一切,依靠政府救济度过余生。

这不是一个好选择吧?

35岁焦虑,早已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也是无数这个年龄段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所以,在关键节点,需要懂得中国的财富逻辑和时代特征,才能未雨绸缪,应对危机。

在中国的财富模式之下,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方式,人,不可能在没有适应环境以前,就能改变环境。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二、艰难的突破之路和启示


有没有办法,能解决这种焦虑?

能用钱解决的,就是赚钱的问题,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虽然钱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是这个焦虑绝对可以用钱解决,只要财富自由,或许还会有烦恼,但是一定不会是35岁中年危机了。

如何实现财富自由?

其实很简单,三个选择:

一个是自己当老板,自己创业,在风险环境下实现财富自由。

一个是增加收入,劳动收入开源节流,赚钱的速度超过通货膨胀的速度,直至财富自由。

一个是积累可以自我增值的资产,慢慢的转换自己的收入结构,最终实现财富自由。

只要是在法制健全,安全稳定,公平开发的任何国家和城市里面,想要实现财富自由,只有上面这三条路,适用于绝大部分人。

大家发现了没有,没有一条是轻松简单的,没有一条是短周期立竿见影的。

真正的通过财富实现阶层跃升,人生提升,永远没有一夜暴富的模式,也没有轻而易举的方式方法。

财富自由之路,永远不会是平坦大道。

我们分开来看:

创业,很多时候,运气和实力的博弈,说不上谁更重要,就存在了很大的变数和风险,一个成功的公司,企业,品牌,甚至是商人的背后,都是浮尸遍野,不见血肉的商业战场。

创业短期成功又如何?在中国平均小微企业只有2.5年生命周期的环境下,有几个人能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一时意气风发,一朝输掉底裤的大有人在!

创业成功,不是口号鸡汤精神,不是努力坚持奋斗就能看的到结果的付出,任何的创业成功案例,都是小概率事件。

而且小概率事件还有大概率被时代和现实所教育。

就算有十足把握,创业失败也是常态,所以创业对于财富自由来说,最多只能算一个风险极高的选项。

不建议盲目创业,尤其不建议抱着情怀怀着梦想一头扎进去。

创业发家,不是理性选择。很多成功的商人,最初开始的时候,其实只是维持生计。

你拿赚钱的逻辑和别人赖以为生的本能去对抗,商业市场总量是固定的,不是你死就他亡,业余对专业,欲望对本能,简直是地狱难度。


然后再说说增加收入,这个方法是可行的,但是想要产生质变,很难。

因为对于普通人,工薪阶层来说,收入的核心模式还是出卖时间,通过劳动和脑力创造价值的模式换取回报,今天在格子间里面做报表,码代码,写PPT,剪辑视频还有各种各样内容产出的现代白领,本质上和工厂里面流水线上的计件工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

产业升级,社会升级,形式也升级了而已,劳动价值剥削的本质可没有办法升级。无非效率和多少的问题而已。

也就是说,白天上班,晚上跑滴滴,送外卖,摆地摊……业余时间搞点副业?

说句不客气的,只要赚钱的核心模式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和提升,也就不要想着财富增长能产生质的飞跃,别人一天500元,你一天1000元,500元的收入差距放一年也就是15万,别说追赶经济效率和通货膨胀了,说不定对自己赖以为生的基础工作还会产生影响,别人深耕自己的工作,升职加薪说不定比这样盲目埋头苦干来的靠谱。

不能从搬砖上升到工头,搬再多的砖,也不可能改变收入模式,总有一天搬不动,到时候就是手停口停,攒的那点钱够不够治病还不好说。


最后说收入结构转变,这个就是从模式上对收入进行转变改革,按照现有的收入,缓慢的进行转变。

对于中国现阶段的中产阶层和富裕群体来说,这是必由之路。

个人和家庭有超过社会平均标准的收入和积蓄,就是中产阶层了吗?

失个业,生个病,甚至收入断档几个月,马上就能打回原形,中国的很多中产,是没有稳定性的,极度脆弱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一旦脱离工作,收入断流,马上就会阶层掉落。

说白了就是收入太过于单一,抗风险能力太差。

八九十年代的万元户,从当时的货币财富来看妥妥的富翁,但是现金和资产不一样,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双管齐下,现金很快就被稀释,由富返贫,只在朝夕。

和时间做朋友,就是要有能够伴随时间,和货币长期博弈的资产,才能保障财富。

劳动收入都是当下的,资产收入才是长久的。

很多人讥笑房奴什么不敢生病不敢辞职,不敢请假,抗风险能力差等等。

没有房子,也是手停口停。

当然这里只是举个例子,没有鼓励大家买房子的意思。

美国中产买股票,日本中产买债券,韩国中产买企业债,模式因人而异,房子只是中国比较吃香。

只有转换收入结构,让自己和资产捆绑在一起,才能在时间长河里面,和不同时间的货币价值进行博弈,没有资产,就是用自己的劳动资本和时代博弈,

财富的建立,永远不会是突然的,随机的,所有的财富集中和爆发现象,都是有自身原因和规律的。

不求一战成名,因为一战大败的可能性也很大,人生不是赌局,大起大落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

只有积小胜成大胜,财富的增长是阶梯级别的,再大的雪球,都需要初始的滚动时间。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三、关于财富的底层逻辑


在财富之路上,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有且只有三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和困难,一个是成本,一个是认知,还有一个,就是勇气。

消费主义盛行的环境,个人和家庭拿出一大笔钱的难度不小。

拿出一大笔钱的问题好解决,有没有这个心理承受能力,把这个钱放一年,甚至更长,能不能承受这一大笔钱的资金成本?

最后,就算有百分百的把握,临门一脚,又有谁敢做到果断坚决的投入?

每一个,都是障碍,每个障碍,都难胜天堑。

回顾中国房地产刚刚过去的22年里面,全国几轮行情过去了,全国普涨,特别是大城市,房价是几倍几十倍的增长,2000年的时候上海内环房价5000元,2020年的时候涨到了100000元,整整20倍。

在这个事情上没有什么合理不合理的:条条大路通罗马,有人就出生在罗马。

上海本地人也好,新上海人也好,在过去22年里面任何一天买了房子,放到今天都是大赚特赚,身价翻倍绝对轻轻松松,但是就能说他们的财富来的很容易吗?

这就是第一个错误的逻辑,不说上海,在房价高升的城市和地区,本地人都是苦不堪言的。

有多少个人和家庭能反应过来,卖掉自己的老房子,换成新房子,涨价了再裂变,一套变两套,两套变四套?

今天去这样的城市看看,守着老破小,守着老房子,等拆迁的穷苦代表,是不是大部分都是本地土著?房价高了,和本地人关系基本没有,反而备受排斥。

买房投资,门槛高,杠杆长,很逆人性的。

反而是低门槛,急功近利的投资和骗局,颇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中国没有什么投资文化和传统,老百姓只对自己买的起的东西感兴趣。

也就是高度厌恶风险,买房对于很多人来说,纯粹是需要,而谈不上投资眼光。

风险越低,收益越低。

在中国,除了买房子喜欢买房子,歪打正着吃到时代红利的,其他的投资都不太靠谱。

所以这是第二个底层逻辑: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环境,至少目前没有。

对于工薪阶层,普通大众来说,其实距离真正的投资和资本博弈,目前来说,是事实存在距离的。

只有100元,收益翻倍也就200元,对于突破社会阶层,产生财富差距来说其实太远太远。

为什么P2P进入市场如此火爆?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在通胀面前的选择实在太少太少了。

买不起房子,总要买点看得见收益的理财产品吧?

当然结果不是那么美好,因为你图人家的利息,结果人家图你的本金。

很多P2P公司不是没有想过赚钱,只是在中国,有啥能比房子更能对抗通胀的?

如果这些公司不折腾,拿了用户投资人的跑去北上广深买成房子,到今天来开,说不定还活的好好的。

小资金没有去处,大资金又没有可行回报,P2P想不倒都难。

换成房子资金又被固化,也不行。

从金融市场的表现,就能看出中国的财富重要逻辑,那就是核心房产的地位了。

还是那句话,中国是房子,美国是股票,日本是债券。

在不同的国家也好,只要是小资金筹集起步,利用杠杆进行投资,对抗资本洗劫和通胀稀释,这是最基本的思维,也是实现财富自由最可行的方向。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四、资本不够,知识来凑,机遇不够,认知来凑,学历不够,资产来凑。


资本,就是手头可调用的现金吗?

不是,如果是资本置换的资产的价值增长能够覆盖杠杆成本,就要加杠杆。

杠杆就是知识,就是工具,不能理解杠杆,就不要想财富能从量变上升到质变。

一个是步行,一个是坐车,这个不多做解释,坐车要花点钱的。

机遇,就是赚钱的机会,就是投资的方向。

大家都能看见的不是机会,对于信息来说,只有两种,一种是镰刀信息,一种是韭菜信息。

一把镰刀足够收割所有韭菜,所以大部分人听到的是什么,就不多解释了。

真正的投资都是逆人性的,富人永远比穷人多就是这个原因。

所以真正的机遇都很少,提升认知是发现机遇,创造机遇的前提。

学历,不是那张纸,而是一种竞争力。

知识不一定能够创造令人满意的财富,但是知识一定能改变命运,提供机会。

如果你有学历竞争力,就要尽快变现固化成财富。

如果你没有学历竞争力,就需要通过绑定资产,让资产收入帮助你实现弯道超车。

最后,要说的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逻辑,那就是对趋势的认知,只要是看好中国,认定中国和自己所在城市未来的经济是一个向好的稳定趋势,那就要对自己的财富管理,进行调整。

经济放缓,经济下行,其实对于普通人来说,绝对是实现逆袭,弯道超车的最佳机遇。

毕竟只要这个这个车开起来了,想追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未来,其实在今天就已经决定了。


这篇文章从“道”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深度的思考和分析,下一个阶段,会对“术”的层面进行解读和诠释,至于形式我还在研究和考虑。

开启了思考之门,未来对于读者的选择会越来越慎重,认知不足,三观不一致,我也很累。

最近写的文章下面就有这样的情况,阴阳怪气,粗俗不雅,有碍观瞻。

所以“道”广发,有缘者得见,“术”慎传,只传志同道合的朋友。

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见!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思考,是对世界的尊重。探索,是对未来的准备。

每个人,都没有选择时代的权力,但是时代绝对可以选择人。

这是一个长期主义的时代,是一个眼界和思维决定的未来。

希望能与有伟大格局和理念的群体同行。

做时间的朋友,做时代的弄潮儿,做命运的主宰,做财富的主人!

仅以此文,与各位读者朋友,分享。

「观点」深度思考:把握好中国未来财富长期向好趋势的底层逻辑

图片来源:网络

关于这个话题,大家如果还有什么意见和看法,欢迎在下面留下您的想法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