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創意的理解,必須要更新了

最近,圈內開始討論未來創意的新可能,我談談我的看法。​

當我們談創意的未來時,單純說“創意人員會被AI取替”、“創意產業要擁抱技術”,都是正確的廢話。

關鍵是要弄明白:創意領域最大的劇變是什麼?AI將如何破譯創意?科技到底會如何改造創意?只有弄懂這些基本邏輯,我們才能擺脫當下的焦慮。

今天,我們更新一下對「創意」的認識。


一、創意領域,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創意,正在從藝術品變成快消品

在過往的很多年裡,我們都把廣告創意視為藝術。電影有奧斯卡,廣告也有戛納廣告節。廣告人把創意稱之為“作品”,而不是“產品”,從中就可以看出創意在廣告人心中的地位。

近兩年,雖然廣告業依然不斷奉獻出更鮮活的創意,但創意的藝術性正在漸漸遠離這個行業。

和你想象的不一樣的是:

創意之所以不再是藝術品,不是市場不需要創意了,反而是市場對創意的需求在急速膨脹!

我們先來看一個數據,這個數據是2019-2020年,視頻廣告生命週期的變化圖。

你對創意的理解,必須要更新了

(備註:某媒體程序化廣告系統,2019.3-2020.1)


在1年時間裡,視頻廣告的生命週期從30天,縮減到了15天,整整“減壽”了50%!也就是說,用戶對一個廣告的“耐性”越來越低了,以前能用30天的廣告片,現在就只能用15天了。

這樣會造成什麼結果呢?廣告主不得不加速生產更多的廣告片,不斷刺激消費者的神經。

目前,市場對廣告素材的需求,已經到了十分誇張的地步。

  • 某在線教育客戶,一天上新的廣告素材有266條;
  • 某工具類廣告主,一天上新的素材數量是868條;
  • 某電商客戶更誇張,一天的上新數量可以達到1532條!

    (備註:某媒體程序化廣告系統,2020.5.13-14)

所有的媒體平臺,越來越像一個黑洞,不斷吞噬更多的廣告素材,去填補市場的胃口。

為什麼會這樣呢?

市場對素材需求的激增,其實是媒體算法的“副產品”。

因為有了算法,廣告可以做到“千人千面”,讓合適的信息去找到合適的人。

假設我們廣告要觸達1000個人,傳統做法會先做人群上的分層,比如一個化妝品,會把消費者分成大學生、白領、和家庭主婦三個圈層,然後用三隻不同的廣告創意去觸達。

但其實,更好的做法是1000個人,每個人都應該看到屬於他的廣告,因為在這1000個人裡,即便有300人都是北京國貿寫字樓裡的女白領,她們的購物習慣依然有巨大差異。

其實“千人千面”的叫法還不精準,更精準的叫法是“千人千時千面”。

以前,1000人=1-3套素材

現在,1000人=1000×1000套素材(注意!“千時”只是指代數量多,真實的數量要遠大於1000)

而且,不要以為1000條+/日的素材的上新,就已經到了極限。我認為未來一定會有1萬條/日、甚至10萬條/日的一天。

為什麼我會如此肯定這件事呢?因為算法的力量,大部分還只停留在手機APP上,還有很多用戶觸點沒有被“算法化”。

比如說,戶外廣告牌。我們現在投放分眾和新潮,大部分的廣告位置都是按周去售賣,而不是按算法精準分發廣告。

物聯網之後,戶外廣告牌也會依靠大數據、熱感技術,實現線下廣告的千人千面。

假如老人鞋品牌投了電梯廣告,如果電梯裡進來一位老人,廣告會講老人鞋的功能;如果進來一對年輕人,廣告就講述如何孝敬父母;如果進來一群人,就播放品牌定位的通用型廣告。

5G時代後,可以被算法化的媒介觸點還有很多。比如說客廳的電視機、出租車後座的電視屏、公交車上的電視屏、甚至麥當勞的餐桌都有可能是一塊“看人下菜碟”的廣告牌。

每天1萬條的廣告產出量很多嗎?也許過不了多久,這就是一家企業最基本的創意KPI。

面對日益爆炸的創意需求,90%的企業並不需要一個100分的創意,但他們可能需要1萬個70分的創意。

在未來的廣告領域,創意只有變成一種標準化的產品,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問題來了,當創意變成“快消品”之後,會引起哪些變化呢?我認為最大的變化就是:當創意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平庸時,創意的功能將徹底改變。


二、創意到底有什麼用?

從需求驅動創意,到創意驅動需求

創意到底有什麼用?

也許你每天都和創意打交道,但你很可能回答不了這個問題。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幫你理解這個問題。

你對創意的理解,必須要更新了

也許她們賣的是同一個果園的桔子,但是老奶奶的桔子,因為一句“甜過初戀”的文案,很可能比其他人都好。

這就是創意的功能:創意可以迅速捕捉消費者的注意力,並降低廣告的傳播成本。

現在,讓我們換個方式去運用這條創意。

老奶奶跑遍了整條街道,在每個路口都放了一塊廣告牌,告訴路人去大柳樹下買“甜過初戀”桔子。那麼,老奶奶多掛一塊廣告牌,可能就多引來1位顧客。

過了一段時間,老奶奶發現:有些路口的人,即便看到自己的廣告牌也不來買桔子。例如,第三個路口旁的衚衕就一直沒有顧客。

老奶奶就特意去那裡看了一眼,發現這裡住的都是和她同齡的大爺大媽,這些大爺大媽們和年輕人不一樣,對“甜過初戀”這種話根本不感冒。

那天,老奶奶給這個路口重新寫了一條文案:“大柳樹下‘甜過初戀’桔子,每天5-7點,買一斤送半斤。”

自從改了這條文案後,很多大爺大媽都趕在5-7點之間,來老奶奶這買桔子。

於是,老奶奶發現:針對不同路口的街坊,定製不同風格的創意,更容易吸引那裡的顧客。

再過一段時間,老奶奶發現買桔子的人一點點變少了,大家對牆上的廣告牌似乎習以為常、視而不見了。

於是,老奶奶又做了一次創新,她僱了幾個孩子探聽每個路口行人特徵、各家的新鮮事,隨時向她彙報。老奶奶再根據這些“小道消息”,隨時修改廣告創意。

比如,最近李老爺子咳嗽了,他家門口的文案就成了“桔子皮熬水止咳,桔子肉給娃打牙祭。來買大柳樹下‘甜過初戀’桔子!”

以上,我用老奶奶賣“甜過初戀”桔子的故事,解釋了當下廣告「創意」的真實功能。

這個故事的前半段,創意的主要目的是:幫消費者更好地認知品牌。“甜過初戀”這四個字,生動地傳遞了老奶奶桔子的賣點——甜。

但是故事的後半段,創意在發揮什麼作用?

在這個故事的後半段,老奶奶是在用創意驅動用戶需求!創意的功能已經從廣告的放大器,變成了生意的助推器!

簡單說:當下的創意的主要功能,不是為廣告服務,而是為生意增長服務。(關於增長型創意的方法論,我們留在「番外內容」裡去分享。)

這跟以往的市場是相反的。

過去,企業要推廣一個品牌,才會找廣告公司做創意,做創意是為了滿足甲方需求。

現在呢?是企業通過生產大量的創意,去挖掘消費者的需求,刺激消費者的購物慾望。我們可以說,現在的創意是為了驅動需求。

「從需求驅動創意,到創意驅動需求」,創意的功能發生了一次反轉。

創意的功能變了,是因為信息環境變了。我們再次回到老奶奶的故事裡,如果老奶奶想依靠創意去賣出更多的桔子,她必須掌握幾種能力。

第一,她必須有能力產出大量的創意。因為只靠“甜過初戀”這一條創意,她沒法贏得更多類型的顧客;

第二,創意的波及面一定要大、要廣。因為她的廣告能滲透多少個路口,理論上就能轉化多少個路口的顧客;

第三,要有及時的信息反饋和信息處理能力。因為要根據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人群的狀況去產出文案,所以老奶奶必須有能力拿到消息,並作出正確的反應。

以上這三個條件,如果我們對應到當下的傳播環境裡,就是:內容生產力、媒介滲透率、和大數據應用。

所以,代表人文主義的創意,將必然要和代表科學主義的算法、大數據、AI這些技術詞彙共生、共榮,科技將成為創意的新土壤。

那麼,創意+技術的新CP,會將廣告引向何處呢?我認為,目前大部分公司的理解,尤其是廣告公司的理解都是錯的。


三、技術到底在把創意引向哪裡?

不是改變創意內容,而是改變生產方式

未來的廣告長什麼樣?很多廣告人給到的答案是:內容+技術。

比如,海外創意公司FCB Brazil曾為妮維雅製作了一些“高科技”玩偶,這些玩偶皮膚上用了紫外線感光材料,在陽光的照射下會發紅。

但厲害的是,一抹防曬霜,娃娃們的皮膚就會恢復正常。這下子,熊孩子們再也不敢不塗防曬啦。

你對創意的理解,必須要更新了

將科技融入創意,是眾多廣告公司堅信的未來,有很多信奉此道的數字化創意團隊在崛起。

比如,日本的Teamlab,這是個由藝術家、工程師、設計師、數學家和程序員組成的數字藝術團隊,他們擅長用科技去打造一個未來感的藝術空間。

你對創意的理解,必須要更新了

(日本數字美術館TeamLab的藝術展作品)

但這種“科技化的創意廣告”就是未來廣告創意的最終面目嗎?我認為不是,這只是面紗下一角。

對於創意產業而言,未來要顛覆的不是「創意的內容」,而是「創意的生產方式」。

我們在朋友圈,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文章:《未來不會被AI替代的職業》、《人工智能時代的職業選擇》。

這類文章普遍認為:所有機械勞動都很容易被AI取代,比如會計、快遞員;而所有創造型的技能都很難被AI取代,比如藝術家、設計師。

但我覺得,人類低估了AI。對於內容型、創意型的工作,AI一樣是可以征服的,只是更慢一點罷了。

對於一個廣告創意而言,人類靠的是直覺,但AI從不相信純粹的直覺,AI的直覺同樣來自於對事實的量化計算。

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我拿出一瓶葡萄酒,同樣讓AI和一位品酒師去鑑定哪一款品質更好。

品酒師只會靠自己味蕾,靠那條品評了無數款葡萄酒的舌頭,給出一個直覺上的判斷。而AI呢?AI先會去大量嘗試多款葡萄酒,然後根據過往的數據,編寫一套有關葡萄酒品質的算法。

你可能覺得這是扯淡,葡萄酒的“品質”可不是圍棋中的勝負,可以被一眼判定,虛無縹緲的品質靠什麼來計算?但這件事就真的有先例。

上世紀8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出了一位經濟學家,叫Orley Ashenfelter,他在研究了1952年—1980年期間波爾多地區的氣象資料後,又對照了拍賣行的波爾多葡萄酒的價格波動,然後用經濟學原理推導出一條葡萄酒品質公式:

葡萄酒品質=12.145+0.00117×冬季降水量+0.0614×生長期平均氣溫-0.00386×採收期降水量

通過這個公式,Orley Ashenfelter預測:1989年的波爾多葡萄酒比1986年的品質更好。後來的資料顯示:1989年份的葡萄酒賣價是1986年份的兩倍多。

你對創意的理解,必須要更新了

內容創意和葡萄酒品質很像,在我們常人看來,似乎都是隻能靠直覺,難以用數理計算的東西。但事實上,創意生產也可以被“算法化”,只不過這套算法裡,包含了更多的動態的、隨機的元素。

最關鍵的是:AI一旦學會創意,它的創意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可以不斷迭代、不斷進化的。

AI會全網抓取熱詞、從而判斷流行走向,再結合過往的受眾反饋數據,不斷生成新的、大量的創意。

在海量的創意裡,對的創意被保留、錯的創意被淘汰,不斷逼近最好的創意水準,永遠維持最佳的創意才華。

最後,大家不要以為這一天還很遠,這幾年我一個的感觸是字跳、阿里和騰訊的廣告系統越發智能,內容創意是這些程序化廣告平臺要攻克的最後一塊堡壘。

這些程序化廣告平臺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 第一階段

過去幾年,程序廣告平臺解決了「廣告分發」問題,它讓合適的廣告展現給在合適的用戶;

  • 第二階段

當下,程序廣告平臺正在解決掉了「廣告決策」問題。

它正試圖脫離人的擺佈,自行糾錯、自行決策。比如,現在運營人員已經不用手動調價格,機器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可以自己判斷。

  • 第三階段

下一步,程序廣告平臺已經開始瞄準內容!算法嘗試把創意生產——這個最為複雜的環節也“程序化”。

雖然現在只能做出簡單的圖文素材創意,簡易的視頻內容剪輯、模塊化的落地頁,但是幾年之後呢?也許算法可以像破譯葡萄酒品質一樣,打開創意的黑盒子。

技術不是在解決創意的表現力,而是在試圖提高創意的生產力。

技術核心要解決的是如何滿足10萬條/天的素材需求,而不僅是製造一個沉浸式的互動創意。

所以,算法會推動創意產業進入大生產時代。在這個時代下,還會發生什麼樣的演變呢?


四、創意的“斷代史”會如何書寫?

創意的工業化、多元化、工具化、中臺化

當創意進入大生產時代後,我們推演一下未來的變化。

未來,廣告行業的主要矛盾一定是:日益增長的創意需求,和落後的創意生產方式之間的矛盾。

所以,未來的創意的“斷代史”會這麼書寫:

1 創意生產的工業化

我們說:創意正在從藝術品,變成快消品

對藝術品而言,這個行業需更多的「創意匠人」;而對於快消品而言,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創意工廠」。

目前,廣告市場上做信息流的廣告公司,設計、拍攝、剪輯、編導等這類創意工作者大約在100人+。

以往我們一條廣告TVC要前前後後折騰2個月,現在他們平均一天要產出8條40秒以上的視頻廣告。

這些廣告從業者還是創意人嗎?不,他們只能算是“創意民工”,他們的工作性質和富士康工人沒有太大區別。

2 創意產業的多元化

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創意生產,才能滿足越來越多的創意需求。

以往的創意是被4A、創意熱店把持的,現在的創意的“供給側”非常複雜。

創意生產商:有甲方in house 團隊、有大量的自媒體網紅、有很多的freelancer,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斜槓青年”入場。

創意供需平臺:比如特贊、星圖、新榜等

創意工具服務:

快速剪輯工具、落地頁服務商、免費字體庫等

創意這盤生意,未來還會出現很多新的商機,遠遠不止於創意生產這麼一個環節。


3 創意生產的工具化

當一個客戶一天產出1萬條素材時,上百人的廣告團隊也會捉襟見肘。

那怎麼辦?再搭建一個幾萬人的視頻團隊嗎?不會的。當人力不足時,人類的解決方案不是招聘更多的人,而是用工具代替人力。

比如,像順豐這樣的公司,不可能隨著業務發展無限招聘客服。正確的做法是,想辦法用機器代替一部分人工客服。創意生意也會如此。

創意工具服務商,還是一塊創業藍海。靈感、腳本、手繪、剪輯、演員庫、音樂版權庫、字體庫等等,都會誕生出相應的工具應用。

我們套用工具,先解決70%的問題。餘下30%更復雜的事,靠人工去校正。

4 創意管理的中臺化

5年前,我們拍攝一個品牌TVC,市場部要折騰一兩個月去盯創意和執行;現在,一個雙11大促,電商部每天要盯著幾百套的創意素材;

未來,當我們一天需要1萬套創意素材時,光審核一項就不是人力能完成的,更別提分析創意的表現了。

批量的創意,只能用軟件去管理。

未來,每家企業的創意內容,都會大數據、業務板塊一樣被“中臺化”,通過設定精細的KPI,去管理海量的創意內容。

在創意大生產時代,好創意≠質量,好創意=質量×數量。

總結一下:

01 創意正從藝術品,變成快消品

02 從需求驅動創意,到創意驅動需求

03 技術不止是改變創意內容,而是改變創意的生產方式

04 創意進入大生產時代:工業化、多元化、工具化、中臺化


結語

目前,創意行業對洶湧而來的變化,還處在一種半懵的狀態。

傳統創意人還把大量的增長型創意視為流量垃圾,殊不知這些粗糙的創意已經是廣告主的命根子;

知名行業媒體們,還停留在宣傳戛納大獎、刷屏案例上,對新創意市場的邏輯視而不見;

大學校園裡的課堂上,老師們還只是講述大衛奧格威時代的創意法則。廣告畢業生進入社會後就會發現,四年所學已經是“非主流”知識。

你對創意的理解,必須更新一下了。​​

來源:梁將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