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膠:從被“卡脖子”到成為“壓艙石”

橡膠樹所產的天然橡膠,與鋼鐵、煤炭、石油並稱為四大工業原料,也是其中唯一的可再生資源,有很強的彈性和良好的絕緣性、可塑性、隔水隔氣、抗拉和耐磨等特點,廣泛應用於國防、交通運輸、機械製造、醫藥衛生等領域,下游產品多達7萬餘種。此外,橡膠種子榨油可作為製造油漆和肥皂的原料,橡膠果殼可制優質纖維,如活性炭、糠醛等。橡膠木材質輕、花紋美觀,加工性能好,經化學處理後可製作高級傢俱、纖維板、膠合板、紙漿等。橡膠樹對生長環境要求苛刻,原本僅生長在熱帶地區,如今,已育出一些優質耐寒高產品種。

橡膠樹又名三葉橡膠樹、巴西橡膠樹,原產於南美亞馬孫河流域,屬大戟科,落葉喬木,高可達30米,三葉橡膠樹喜高溫、高溼、肥沃的酸性砂壤土,根系淺,不耐風、不耐寒。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的熱帶地區。我國橡膠種植主要分佈在雲南、廣東、海南。

林草科普|橡膠:從被“卡脖子”到成為“壓艙石”

海南瓊中發放電動割膠刀,助農民提高割膠效率。 新華社記者 郭程攝

橡膠樹一詞,來源於印第安語,意為“流淚的樹”。這裡的“淚”,指的是植物受創傷之後所流出的乳膠類物質。工業上應用廣泛的天然橡膠就是由橡膠樹割膠時流出的膠乳經凝固及乾燥而製得的。

“黑色黃金”,激活工業

我們如今的社會中,橡膠製品隨處可見,例如交通中的輪胎,生活中的乳膠枕頭、床墊、雨鞋、暖水袋、乳膠玩具、鬆緊帶,學習中用到的橡皮擦,醫療衛生行業所用的外科醫生手套、輸血管等都是由橡膠加工而成。

然而,橡膠這種物質,走進人類生活的歷史並不長。

其實,許多植物體內都有被稱為乳液的白汁,其中有的或多或少含有橡膠。自然界中這種體內能產生類似乳膠的物質雙子葉植物有成千上萬種,而現實中,用來大規模生產天然橡膠的植物卻只有三葉橡膠樹一種。這是因為它體型巨大,體內分佈著一種被稱為“乳管”的組織。乳管與動物體內的乳腺有幾分相似,專門負責製造和貯藏膠乳,因此,三葉橡膠樹產膠量巨大,而且膠乳中橡膠的含量可以高達50%,在所有產生膠乳的植物中名列前茅。此外,三葉橡膠樹的壽命很長,可以用於橡膠生產的階段長達三四十年。這些優勢使得三葉橡膠樹幾乎成了天然橡膠的唯一來源,人們通常所說的橡膠樹指的就是三葉橡膠樹。

這種高大的喬木,掌狀複葉具三小葉,因此被稱為三葉橡膠樹,原本生活在巴西境內的熱帶雨林地區,也被稱為巴西橡膠樹。哥倫布在探索美洲大陸時發現,當地人在玩一種由植物汁液製作成的彈性小球,他們還把這種植物的汁液塗在身上、腳上,用於防水,於是將橡膠帶回了歐洲。經過3個世紀的橡膠知識探索、沉澱與推廣,直到19世紀初,天然橡膠才開始工業研究和應用。由於當時的人們還沒有能力製造出塑料或者其他合成材料,集有彈性、可塑、輕巧和防水幾大優點於一身的天然橡膠便成了最理想的防水材料,先後被加工成雨衣、雨鞋、橡皮擦、膠帶等產品。美國發明家固特異開發出橡膠硫化技術後,天然橡膠克服了橡膠製品冷天變硬熱天變軟的頑疾,更是成為真正實用化的工業產品,橡膠充氣輪胎成了自行車、汽車、輪船的標準配置,在工業革命興起的時代裡充當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進入20世紀後,汽車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橡膠輪胎的產量也不斷攀升,隨之而來的便是對天然橡膠的需求量大增,天然橡膠甚至被人們稱為“黑色黃金”。 

林草科普|橡膠:從被“卡脖子”到成為“壓艙石”

割膠知青老照片

經濟封鎖,被“卡脖子”

在天然橡膠成為“黑色黃金”的同時,橡膠樹的產地也開始變成了名副其實的“黑色金礦”。然而,橡膠樹對於生長環境頗為挑剔,它原產於亞馬孫河流域,喜愛高溼度的環境。生長區域必須降水既豐富又均勻,年降水量不能少於1200毫米,雨水天氣要在100天以上。除了雨水,橡膠樹還需要充足的光照,每年的陽光照射時間需要在2000小時以上。當氣溫低於10攝氏度時,橡膠樹的生長會受到嚴重抑制。而一旦出現霜凍,橡膠樹則會迅速死亡。它的樹冠龐大但枝條並不堅韌,根系又淺,因此,對風災的抵禦能力也很差。世界上能滿足橡膠樹生長氣候條件的土地主要集中在低緯度的熱帶或者亞熱帶地區。為了獲得“黑色金礦”資源,即便歷史上間諜、探險者紛紛登場,也無法改變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限制,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無法種植橡膠樹,只得望“膠”興嘆。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對我國實行經濟封鎖,作為一種世界性的戰略物資和重要工業原料的天然橡膠被禁運。

當時,國外植膠權威已將橡膠樹種植地區限於赤道以南10°到赤道以北15°之間的地帶。而我國位於非傳統植膠區,據調查,當時我國僅有的天然橡膠均為20世紀之初陸續引種,由於橡膠原本不適合在我國氣候環境下生長,又屢經燒燬破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全國的植膠面積為2800公頃,僅有約120萬株橡膠樹,其中開割樹約64萬株,年產橡膠僅有199噸,這與我國天然橡膠的需求量之間存在著巨大的缺口,可以說,我國的天然橡膠供給已經到了被“卡脖子”的地步,嚴重影響到相關工業的發展。

林草科普|橡膠:從被“卡脖子”到成為“壓艙石”

橡膠樹在滴乳膠

艱苦創業,曲折發展

為了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禁運,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100次會議作出“關於擴大培植橡膠樹的決定”,決定指出:“橡膠為主要戰略物資,美帝國主義對我進行經濟封鎖,為保證國防及工業建設的需要,必須爭取橡膠自給。”同時,確定此項建設事業由副總理兼財經委員會主任陳雲主持,中共中央華南分局第一書記葉劍英直接指揮。葉劍英親自帶領林業、橡膠專家和蘇聯專家組到廣東省的高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調查20余天,一幅發展華南地區天然橡膠生產的藍圖在他腦海中逐漸醞釀成熟。

葉劍英十分重視發揮知識分子的作用,建議中央號召“橡膠專家和技術專家前來工作,到北緯二十二度來站隊”,於是,以中國人民解放軍官兵、翻身農民、高等院校師生和東南亞歸僑等組成的第一代農墾人,在粵西雷州半島等地開始了大規模的墾荒植膠工作。歷史上這裡是“瘴癘之地”,解放初期這裡荒山阻隔,交通不便,生活條件極其艱苦,還時有土匪或國民黨軍隊殘部出沒。墾荒植膠隊伍在這種環境下,頭頂烈日,腳踏荊棘,披星戴月,風餐露宿;“與天鬥,其樂無窮”,他們抗颱風,驅虎狼,冒酷暑,鬥嚴寒,用捨生忘死的革命精神,硬是用自己的勤勞、勇敢和智慧挑戰著橡膠樹的生長地理極限。

這一過程中,有過低潮、震動和調整。幾代墾膠人在創業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付出的艱辛是難以想象的,最終,他們成功地將亙古蠻荒的粵西雷州半島變成了千里沃土,萬頃碧綠的橡膠園,創造了人間奇蹟!從實踐到理論論證橡膠樹能夠在中國土地上生長,批駁了洋專家“中國不能種膠”的斷言。

著名農墾詩人洪三泰,曾揮筆寫下了《橡膠樹》讚歌,是讚揚橡膠樹,更是讚揚無私奉獻的墾膠人:

你在古代的流放地紮根,

一代一代,代代成林。

你向山巒要的是紅土、赤石,

你給山巒披的是青衣、綠雲。

寒暑帶給你陣陣創痛,

風暴留下的是累累傷痕。

枝葉掃除茫茫煙霧,

軀幹抗擊萬鈞雷霆。

呵,南國堅強、無私的膠林,

你勇敢地生存,卻為民獻身。

膠乳是你的汗和血,

為了祖國,寧可流盡……

林草科普|橡膠:從被“卡脖子”到成為“壓艙石”

橡膠製品——輪胎

成就輝煌,挺直腰桿

經過幾十年的不斷努力,我國橡膠工作者經過生產實踐和科學試驗,進行大量開創性的工作,創造出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橡膠栽培技術和初加工方法,成功地在北緯18°-24°、東經100°-120°地區大面積植膠。1982年10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農墾局舉行了一次特別記者招待會,農墾局局長趙凡充滿自豪地宣佈:“被世界植膠界公認為在北半球只適宜在北緯17度線以南生長的三葉橡膠樹,已經在我國大面積北移種植成功,最高種植緯度到達北緯24度,這是世界橡膠種植史上的奇蹟。這項成果,將由國家授予科學發明一等獎。”

橡膠樹在我國的大規模墾殖,為世界天然橡膠的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中國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舉。而橡膠樹優良無性系的引種、選育與大面積推廣應用,則是中國橡膠科研的另一力作。我國在特色橡膠樹種質資源鑑定評價、豐產栽培技術體系、早期產量預測等關鍵技術領域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抗逆育種技術和新品種選育水平在國際領先。

目前,我國植膠面積1700萬畝以上,年產量80萬噸左右,分別位居世界第三、第四位,躋身世界產膠大國行列,海南、雲南、廣東省建立了三大生產基地,綜合生產能力不斷提高,為保障國民經濟運行和國防戰略安全,促進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邊疆繁榮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如今,我國已成為天然橡膠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天然橡膠作為一種重要的工業原料和戰略物資,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天然橡膠的每日報價牽動著無數生產者的心,目前,國內生產的天然橡膠已能保障部分供給,在日益複雜多變的國際競爭中,起到了“壓艙石”的作用。此時,我們更應該牢記墾荒植膠人的光榮與夢想,不斷開拓,不斷奮鬥。(作者 李璽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林木遺傳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編輯 王強)

林草科普|橡膠:從被“卡脖子”到成為“壓艙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