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集團“騎手眾包”模式存管理隱患 持續虧損“最後一公里”何時扭虧?

中國網科技9月7日訊(記者 解絢)“即時零售第一股”達達集團近日發佈2020年第二季度財務報告,這也是達達集團上市以來發布的首份財務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第二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3.23億元,同比增長93.1%;非通用會計準則下的淨虧損為3.9億元,同比上年4.5億元虧損有所收窄。

中國網科技記者發現,達達集團雖然近年來營收增長明顯,但持續虧損的狀況一直未有實質改變。據二季度財報數據顯示,達達集團的業務主要由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兩部分組成,其中達達快送二季度的營收同比增長90.4%,京東到家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97.9%。然而,達達集團二季度的經營虧損為2.44億元,去年同期為2.76億元,營收的大幅增長只換來虧損的小幅收窄。

此外,由於達達採用的是騎手眾包模式,騎手與公司之間是非僱傭的鬆散關係,公司對騎手的管理難度大,通過騎手的服務去建立公司品牌美譽度比較困難,而騎手也同樣難以按照勞動法的規定,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眾包模式凸顯管理隱患:難度大、問題多

據介紹,達達集團的“騎手”主要採用的是“眾包”和“代理商”模式,這種模式容易規模化,且靈活性強;但缺點在於,騎手並非公司的正式員工,管理難度高,在建立品牌信譽度等層面也比較困難。同時,這種非僱傭關係的眾包模式本身存在各種風險隱患,而如果監管政策發生變化,要求公司將騎手納入公司員工範疇,則又會產生福利、社會保障金、住房公積金在內的各種人力成本。

達達集團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達達集團淨虧損分別為14.49億元、18.78億元、16.7億元。虧損的主要原因來自支付給騎手的工資支出和獎勵,2017年至2019年的騎手支付成本分別為15.27億元、19.18億元、26.79億元。此外,受新冠疫情刺激,今年一季度騎手成本支出為8.75億元,二季度騎手成本支出為11.01億元,同比上漲78.84%。

對於騎手的眾包模式,達達集團對中國網科技解釋稱,“其實用‘眾包管理’(這個詞)不是很合適。我們是響應政府對靈活就業的號召,依託我們平臺的業務創造更多靈活就業機會”。

但事實上,這種模式在“靈活”的同時,也在產生各種“不便”。

近期,中國網科技就接到多名達達騎手投訴稱,在退出達達時,遭遇到無法退還入駐平臺時的押金問題,他們多次聯繫平臺客服,都未獲處理。

記者查閱第三方投訴平臺發現,類似問題的投訴在近兩個月出現了集中爆發。

達達集團“騎手眾包”模式存管理隱患 持續虧損“最後一公里”何時扭虧?

圖片來源:騎手投訴

此外,同樣的投訴也再現在“達達騎士版”的下載評論區,中國網科技記者發現,還有騎手用戶評論稱“達達平臺單子少,註冊需要購置平臺專供衣服工具,交納一定額度押金等”,並提及平臺單價較低,亂扣錢現象普遍。

達達集團“騎手眾包”模式存管理隱患 持續虧損“最後一公里”何時扭虧?

圖片來源:APP下載評論區

對此,中國網科技向達達公司求證,達達表示,騎手在無應付欠款額的情況下,可通過App操作隨時申請押金退回,押金將在10天內退回原充值賬戶。

從二季度報來看,達達集團營銷費用為3.86億元,同比上漲24.5%,其主要原因為廣告和市場營銷費用的增加。員工股權激勵支出費用為1.65億元,研發費用為1.29億元。面對這居高不下的運營成本,達達集團將何時才能迎來收益值得關注。

即時配送市場份額低 增長恐遇瓶頸

從業務層面上看,達達集團的兩大業務板塊:達達快送和京東到家。前者收入主要包括最後一公里和同城配送服務的收入,以及向騎手出售配送設備的收入。後者收入主要包括向零售商收取的佣金;向品牌所有者提供在線營銷服務的收入;向零售商提供包裝提供服務的收入。

二季度報顯示,達達快送仍作為達達集團營收的核心主力,二季度營收佔總營收的63.3%,京東到家在總營收中的佔比36.7%。

據相關資料顯示,在中國的即時配送市場,美團配送和蜂鳥配送日均可以實現2180萬與1200萬的訂單量。相比之下,達達快送日均訂單量約在220萬左右。從市場佔有率來看,美團配送、蜂鳥配送、達達快送分別佔即時配送市場份額43%、24%、4.3%,達達快送相對佔比最少。

在京東到家業務領域,在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Q1,Q2淨收入分別為佔達達集團淨收入的56.7%、49.1%、50.5%、37.8%和36.7%。

達達集團向中國網科技表示,疫情加速了消費者教育和習慣的培養,受疫情影響,中國消費者大幅減少了餐館消費和線下購物,紛紛轉向了線上電商,尤其是本地即時零售和即時配送。第一季度正處疫情爆發期,線上購物需求旺盛,刺激京東到家營收大幅增長;第二季度疫情平緩,營收稍有回落。

有評論指出,達達集團的業務還相對薄弱,抗風險能力較低,依賴性比較強。此外,達達集團在2020年的淨收入大幅增長受益於疫情居家造成的部分營收業績增長,疫情之後兩大業務增長可能會遭遇瓶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