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掌權47年,歷經無數失敗仍能控制權力,這也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文 | 孟慶祥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葉赫那拉氏隨咸豐帝逃往熱河。

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又給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貴妃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咸豐帝死後,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葉赫那拉氏與皇后鈕祜祿氏(當時的中宮皇后慈安)並尊為皇太后。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慈禧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慈禧掌權47年,歷經無數失敗仍能控制權力,這也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 1861年12月2日,改年號“同治”,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
  • 1864年,剿滅太平天國(1851~1864)。
  • 1875年1月,19歲的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 1894年,慈禧六十壽辰(虛歲)擬在頤和園受賀。同年,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署《馬關條約》。
  •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百日維新結束。
  •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支持義和團抗擊外國侵略者。
  • 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內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於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慈禧作出要立憲的姿態。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佈預備立憲,1908年頒佈《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大行皇帝無嗣,經她命,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其子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
  • 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葉赫那拉氏於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

寫這篇文章之前,本來的題目是《慈禧太后:有權謀之術,無治國之才》,這句話是很多年前我從一個評論上看到的,但已經找不到出處。

這幾天翻看琢磨這段歷史,覺得慈禧有權謀之術是真的,1861年,慈禧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解除了肅順、載垣等八個顧命大臣的權力,1884年,解除了恭親王奕欣的權力(1894年又重新啟用),1898年挫敗戊戌變法,軟禁光緒。

在47年的執政生涯中,雖然歷經各種挫敗,一直牢牢的掌握權力,沒有高超的權謀手段是很難做到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作為一個專制者,慈禧並不兇殘,在歷次政治鬥爭中,很少使用非常殘忍的手段擊退政敵。即是在辛酉政變成功後,八個顧命大臣,也只弄死兩個,留下六個。與歷史上的獨裁者相比,慈禧相當仁慈。而專制制度下的仁慈並不是掌握權力的好方法,甚至與權力的邏輯相悖,因為專制就是你死我活的鬥爭,政敵活著就是最大的隱患。

慈禧掌權47年,歷經無數失敗仍能控制權力,這也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說慈禧太后無治國之才論據不足,真正有權謀之術,無治國之才的代表人物是趙高、王莽之流。

從乾隆皇帝開始,嘉慶、道光、咸豐都缺乏對世界大趨勢的洞察,慈禧也不例外,慈禧本來就是一個相對保守的性格,她也不可能有洞悉世界的見識。但慈禧有一個對統治者來說很可貴的品質——對於不懂的事情,她不輕易否定,讓下屬去嘗試。洋務運動其實就是範圍比較小的經濟改革,慈禧雖然不是發起者,她的支持卻很重要。

日本是1868年開始明治維新的,比洋務運動還晚了好幾年。從成果來看,日本未必比中國更強,只是在1882年,日本做了一個最重要的決定——全力發展軍備,12年後,甲午戰爭戰勝了大清,大清失去了最後的機遇。甲午海戰的決勝之戰,大清的裝備相當於日本的七成,最主要的決戰結果雙方損失慘重,日本並沒有明顯的優勢。倘若大清早幾年用力發展軍力,歷史很可能改寫。

由於甲午戰爭失敗,洋務運動結束了,經濟改革終止。就像當代史一樣,經濟改革一旦失敗,人們就會認為只有政治改革才是根本出路,於是就有了戊戌變法。

慈禧掌權47年,歷經無數失敗仍能控制權力,這也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也意識到再固守原來的規矩、制度,帝國已無力生存。1901年之後,實施了涉及面廣泛的新政,開啟了全面社會改革。但慈禧已經風燭殘年,帝國已經腐爛透了。

趙烈文在1867年對曾國藩所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分剖離析。然而主德隸重,風氣未開,若無抽心一爛, 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我估計,異日之禍,必先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曾國藩說出了那句千古絕望的“吾日夜望死,憂見宗祏之隕”。

1912年,慈禧去世四年後,清帝遜位,結束了其268年的統治,進入“方州無主,人自為政”的時代。

儘管把慈禧描繪成各種汙濁的形象,如果考證一下歷史,就會發現她是一個讓人恨不起來的政治人物,慈禧有決斷但不武斷,她不懂的事不亂下結論允許別人去嘗試,對於獨裁者而言,這很可能是最重要的品質。

慈禧的問題在於她確實比較自私,做不到犧牲個人成全國家。一個對比是明治天皇為了推動軍備,拿出了自己的30萬日元,而甲午戰爭開始之前,慈禧卻不肯停修頤和園,據說,還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的名言。

慈禧很可能也移到她的侷限性,她把這種侷限於延伸到女人這個性別,這才有了她讓女人不得干政的遺言。

慈禧掌權47年,歷經無數失敗仍能控制權力,這也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在專制制度下,歷史的偶然性特別大。假如當年道光讓六子奕欣接班而不是奕詝(咸豐)接班,就不會有慈禧太后這件事。且不說奕欣和奕詝在才能上的差別,咸豐1861年去世,只有30歲。恭親王又活來 37年。清朝末期每個皇帝的壽命都很短,同治活了19歲,光緒活了37歲(在慈禧去世前一天去世,可靠證據顯示是被害)。清朝末代的皇上都體弱多病,生育能力差,據考證這是不斷的近親結婚導致的退化現象。

如果提前幾年有更強的具備思想,甲午戰爭是可能打贏的,經濟改革還能持續……

《獨裁者手冊》發現專制者上臺前三年是危險期,一旦過了這個時期,權力基本趨於穩固,一般不會下臺。慈禧掌權47年,歷經無數次巨大的失敗,仍能牢牢的控制權力,有高明的權術,也是一種權力邏輯的必然。

一般而言,民主制度下,執政失敗會導致下課,權力擁有者可以平穩降落。但在專制模式下,執政一旦失敗,獨裁者會想盡一切辦法維持權力,除了殘酷的鎮壓,還有用各種倒行逆施、悖逆社會發展的手段維持統治。

慈禧掌權47年,歷經無數失敗仍能控制權力,這也是權力邏輯的必然

托克維爾詳細地研究了法國大革命前後法國社會經濟、制度、稅收等狀況,得出一個被稱為托爾維爾定律的結論: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彷彿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要好些。

據說恭親王在1898年去世前的囑咐也是讓慈禧不能變法,要維持祖宗成法。成熟的政治家都有這種敏感性,不需要考到托克維爾定律也知道如何做。

從歷史上看,沒有證據顯示專制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兼容。卻有很多證據顯示,專制一旦失敗,就會用更加失敗的方式維持其統治,比如閉塞言論、愚民政策、製造無底線的個人崇拜等等。

也就是說,不怕專制,怕的是成熟政治家的專制的失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