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團圓多艱苦,詩家誰不話中秋

忘記在誰的文章裡看到了,作者要去上大學了,從小把他帶大的奶奶拉著他的手不捨得。作者很奇怪,告訴奶奶,只是去上學,假期還會回來的。奶奶輕聲說:“假如我還能活三十年,你這三十年每年都能抽空陪我十天,那麼也就是說你就只有一年的時間陪我了”。早已忘記了作者的反應是什麼,讀到這句話,我這個心思粗糙的人淚水卻止不住地下來了。

自古團圓多艱苦,詩家誰不話中秋

中秋月


人生是一場別離,這是必然的,沒有人可以跟你從頭走到尾。但是,人總是在與天鬥,既然蒼天註定一切終將別離,那我們便以各種理由團圓、歡聚,清明——祭奠親人,我們應該相聚;端午——臨江懷古,我們應該相聚;重陽——登高懷遠,我們應該相聚;元宵——花燈開春,我們應該相聚……如果可能,我們每個人都不願意錯過任何一個節日相聚的機會,那麼中秋,我們就更有理由相聚了,以為這個節日就是為了相聚。

中秋的由來已無可考證,只知道《周禮》中已有明確的記載中秋祭祀的傳統,到了隋唐就是真正的在當作一個節日過了,值得一提的是,唐時的中秋節可不只是漢人在過,很多胡人也會藉著中秋佳節感懷家鄉,比如我們中秋節吃的月餅最早就叫做胡餅。到了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和春節一樣是中國人民最重要的節日了。至於“嫦娥奔月”的典故,明顯是一個傳說,這也從側面證明了中秋這個節日的年代之久遠。

自古團圓多艱苦,詩家誰不話中秋

蘇軾


人生自古多別離,何況古代交通不發達,一次別離說不定就是永別,但是,人生不幸詩家幸,越是傷感,越是相思,越是離別苦,就有越多的傳世名篇流傳古今。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的這首《陽關曲》寫在他顛沛流離的貶謫生涯中,一年換一個地方,誰也不知道他明年會被髮配到哪裡,既是對自己遭遇的吐槽,也是對人生的一種傷感憂懷。

自古團圓多艱苦,詩家誰不話中秋

蘇轍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首《水調歌頭》則一語道出了人們最美好的期望,只願我們都活的長長久久一點,這樣團圓的日子也會多一點,蘇轍也答覆了哥哥“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

其實今天這篇文章與本意不太符合,隨手寫下,只因時近中秋,思念的人太多,家鄉的呼喚彷彿就在耳邊,思緒有些亂,自古以來幾年中秋的文章太多,且容筆者日後細細道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