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抱殘守古韻,不如新韻與時進

明清科舉士,早罵十三元。

未知E時代,竟有陳腐酸。

有人作詩嘲諷現代人寫詩填詞仍舊抱殘守缺,守著800年前的平水韻不放的現象。

更有甚者把懂得平水韻入聲字(還不知道是否真懂)作為學問的象徵或炫耀的資本,那就不僅僅是“陳腐酸”,而是老硬臭了。

與其抱殘守古韻,不如新韻與時進

據說平水韻是根據唐初許敬宗奏議合併的韻,唐人用韻,實際上用的是平水韻。也就是說,平水韻是1000多年前人們作詩的用韻規則。

而入聲字早在元代就分化到了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當中。

所以,即使是明清時代的人,以平水韻寫作就已經不大習慣了,更何況是當代人!

上面詩句“早罵十三元”,說的就是元代科舉士人一個典故。

據說元代一個叫高心夔的進士,在兩次例行考績中(每年一次),都因為限韻十三元,但用了別一韻部的字,被列入四等,不及格。一個叫王闓運的就作了副“兩年雙四等,該死十三元”的對聯來調侃他。

與其抱殘守古韻,不如新韻與時進

四百多年前就有人覺得死守平水韻荒唐,那現代人便是“更向荒唐演大荒”。

與其抱殘守古韻,不如新韻與時進。

新韻何在?《新華字典》裡。

現代文章則應與時俱進,遵循現代普通話聲韻規則。

2005年中華詩詞學會頒佈了《中華新韻簡表》。新韻韻部的劃分以普通話為讀音的依據,以《新華字典》的注音為讀音的依據,將漢語拼音的35個韻母,劃分為14個韻部:麻波皆開微豪尤,寒文唐庚支齊姑。

新韻又以“同身同韻”(韻母可分為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韻母中開頭的i、u、ü,稱為韻頭;韻頭後面的元音部分稱為韻腹,它是韻母發音的主要部分;韻腹後面的輔音部分,即n、ng,稱為韻尾。韻腹和韻尾合稱韻身)為韻部劃分的標準,即是將韻身相同的字,歸於同一韻部。

與其抱殘守古韻,不如新韻與時進

本人認為《中華新韻簡表》也還有值得靈活處理的地方,如o和e韻在《中華新韻簡表》裡屬同一韻部,但o和e的實際讀音差別還是較為明顯的,最好將e歸入到ie、ue 的韻部之中。另外,un和en本是同韻,但實際運用中最好可分可合,便宜處之。

這便是:

古音今多變,攸忽幾千年。

新韻與時進,為人去腐酸。

清華大學入學考試中的一道怪題,你能輕鬆搞定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