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二胎,中國可以向新加坡學學這兩招

長期潛伏在各種媽媽群、育兒群,我發現國內的很多媽媽們似乎都把生二胎看成非常艱鉅的挑戰,說起生二胎,心情就是這樣的:

鼓勵二胎,中國可以向新加坡學學這兩招

作為生了兩猴的媽媽,實話實說,老二出生的頭幾個月,我的心情確實是崩潰的。但生二胎是我自己的決定,所以也沒法炸死誰,只能原地爆炸?

但是漸漸的,當看到兩個孩子玩(打)成一片時,當看到老大日漸增長的責任心時,當看到老二自帶的高情商(見風使舵)時,我的心情,就像汪培珽的書名:還好,我們生了兩個孩子。

其實,如同其它發達國家,新加坡的生育率也是非常低的,因此,政府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生育的政策福利,比如:

  • 每個新出生的嬰兒(新加坡公民),政府都給父母一筆現金獎勵。第一、二個孩子每個獎$8000(約4萬人民幣),第三、四個獎$10000(約¥5萬)。數額還在逐年增加

  • 為了鼓勵家長為孩子存教育基金,你往孩子的教育賬戶存多少錢,政府就幫你存等值的錢進去。第一、二個孩子每個最高可得

    $6000,第三、四個孩子可得$12000,第五及之後的孩子可得$18000(約9萬rmb)!

  • 除了上面這些嬰兒花紅(獎金),新加坡還在教育、醫療等各方面給予公民身份的孩子各種減免、減稅、現金補貼等

坡縣雖小,人均GDP卻超過美國,政府可謂有錢任性。而天朝呢,剛剛鬆綁計劃生育,這廂才給超生的罰完款,那廂又給生二胎的直接發錢,估計有些人會哭暈在廁所吧......所以,現金獎勵這招在目前的中國不太可能實行。

但乃們知道嗎?若干年前,新加坡也曾鼓勵只生兩個好(Stop at Two),生了三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會承受一些經濟損失(比如第三個及之後的孩子入學優先級低、沒有政府補貼、母親沒有帶薪產假等)。然而隨著政府對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視,政策逐步轉向、變成了鼓勵多生。所以中國10年、20年後會不會也給每個新生兒發獎金?客官,你說呢?

鼓勵二胎,中國可以向新加坡學學這兩招新加坡的一張舊海報:宣傳兩個孩子正好(來自wiki)

眼光拉回現在。以下兩個方面,是我覺得當下的中國,值得向新加坡借鑑學習,可以切實改善大家養娃壓力的。

第一招: 超長待機的幼兒園

在國內媽媽群裡,除了聊孩子的吃喝拉撒,很大一部分,是在吐槽婆婆。可是在坡縣生活,朋友同事鄰居,卻極少有聽說婆媳矛盾的。難道新加坡的婆婆們天賦異稟嗎?

非也非也,大部分新加坡人,只要經濟條件允許,結婚生子後,就不再和自己的父母同住(當然這點也要歸功於新加坡政府控制房地產價格有一套),都是核心家庭的結構(父母+孩子)。不在同一屋簷下,而是一碗湯的距離,那是最理想的婆媳相處模式啦,遠香近臭嘛。

但每當我和國內那些吐槽婆婆的朋友建議:既然那麼多矛盾,那乾脆就別和婆婆住一起啊?得到的一律回答都是:那誰來帶孩子呢?誰來接送孩子呢?說到這兒,就要隆重推出新加坡一大特色:

超長待機、全年無休的幼兒園!

在新加坡,哪怕幾個月大的嬰兒,都可以送入托兒所。而且很多託兒所的開放時間,是全年無休早7點-晚7點

新加坡的學前教育機構,大致分兩大類:Child care和Kindergaten。

1)Child Care Centres (託兒所)

這是坡島最常見的一類學前教育機構,也是我重點要聊的。招收從2個月大到6歲的孩子。全年開放,沒有寒暑假。一週開5天半(週一到週五全天,週六半天)。每天的開放時間,早7點到晚7點。提供早餐、午餐和下午點心。

也有公立和私立之分,公立的一般價格在$700-1000,私立的價格通常在$1000-2000,上不封頂。無論上公立還是私立,只要孩子是新加坡公民,媽媽有工作的話,每個月還能得到政府$300的補貼。所以如果上公立園,一個月最低只需$400的學費(約¥2000)。而對比工資,新加坡2016年的家庭月收入中位數,大約是$8000(約¥40000)。

幼兒園開銷僅佔家庭收入的5%

比較特殊的是嬰兒託管(infant care),接收2-18個月的嬰兒,價格相對較貴,但是條件也好很多。同樣早七點開到晚七點,嬰兒託管班的存在,讓媽媽們休完產假就可以回去上班了。

嬰兒託管班最低要求:師生配比1:5,每個孩子平均5平米以上活動空間

2)Kindergartens (幼兒園)

這是以教學為主的幼兒園,一般接受2-6歲的孩子,每年和中小學生一樣有兩次長假、兩次短假,每天上課的時間較短,2-5小時不等。適合有充足人手照顧孩子的家庭。和childcare比,主要的優勢就是便宜,一般每月$200-400。

總之,每次看到國內的朋友們因為孩子幼兒園放寒暑假而各種頭大,或者因為接送孩子而不得不依賴老人時,我真心感謝坡縣提供了child care這麼一個遍佈全島、超長待機、全年無休的神奇所在,為雙職工家庭解決了許多的後顧之憂。每天上班前把孩子送去,下班後把孩子接回家,週六如果想喘口氣,還能把孩子送去半天。離開老人,夫妻倆自己也可以帶好孩子。

如果天朝想鼓勵民眾多生,是不是首先得學學這招,延長幼兒園的開放時間呢?一個老師上12小時班不行,可以讓老師輪班(比如分成7點到16點的,10點到19點的),可以適當擴招老師(我想大部分家長也願意為延長的時間多掏些學費吧),還解決了一部分就業問題呢是不?

第二招: “奇葩”的小學入學制度

和中國捧紅學區房、讓房產商賺得盆滿缽滿的“就近入學”制度不同,新加坡的小學招生程序非常之複雜,簡直讓我們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看的腦殼疼。總體說來,這裡的小學招生是按不同條件分批次錄取的,有如下這幾個批次:

第一批:

錄取有兄弟姐妹正在本小學就讀的孩子

第二批:

這批比較複雜,又分如下幾個小階段:

A1:錄取校友會成員及校董的子女

A2:錄取父母或兄弟姐妹從該小學畢業,或該校普通教職工的子女

B:錄取父母完成學校義工、或社區義工,或與學校掛鉤的教會、宗鄉組織的成員的子女

C:錄取以上條件均不滿足的孩子

第三批:

錄取外國人

是不是和學區一點關係都沒有呢?倒也不是,每個錄取階段內,如果報名人數超出了學額,那麼學校就會按照孩子家庭住址離學校的距離遠近來錄取(先錄取1公里以內的,然後1-2公里的,然後2公里以外的)。而且,國內剛興起的“租售同權”,新加坡早就實現了,小學錄取以實際住址為標準,至於你的房子是買的還是租的,學校不care。

雖然本地人對如此複雜的小學入學制度也有抱怨,但總體來說,這個報名制度還是比較公平的。比如美國金融大鱷索羅斯,看中新加坡的教育而移民,併為女兒選擇了新加坡傳統名校南洋小學。但是有再多的錢、買再貴的學區房也不頂用,為了讓女兒順利入學,他太太也是乖乖報名學校義工做了一年,才把孩子送進該校。

說到這兒,又不得不提新加坡的社區組織(這個也可以另寫一篇),有些名校因為太牛,學校義工報不上名,家長就得去學校所在的社區報名做義工,雖然需要服務的時間更長(一般需要3年),但是以時間換取名校的一個學位,你說值不值?這種錄取方式,非但不會抬高學區房價,還讓社區裡多了很多義工,為大家的日常生活服務,簡直就是多贏啊。

新加坡有學區房嗎?我有個朋友在本地大學做科研,他提到曾經做過的一個數據分析,是研究新加坡排名前10的小學名校和周邊房地產價格的關聯度,結果竟是:沒!有!關!聯!

不知道這點,能不能給陷在學區房問題裡水深火熱的天朝人民,以及決策者們,一點啟示呢?

而我想敲黑板說的重點,就是每所小學的第一批錄取名額,是給有兄弟姐妹在本校讀書的孩子,那絕對是穩進。這意味著,只要解決了老大的入學問題,就能順帶把老二(老三老四...)的入學問題一起解決了,這難道不是給猶豫要不要生二胎、為幼升小奔走著的家長們的一顆定心丸嗎?

以上便是我在坡島生活育兒,同時和國內的朋友們一起“雲養娃”交流多年後,得到的一些感悟。其實,新加坡還有個核心家庭育兒的利器:菲傭。目前,中國已經在一些城市試點引進菲傭了,不過聽說市場指導價竟是新加坡菲傭的兩倍,無力吐槽,不談也罷。

未富先老,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而單單開放二胎政策,卻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跟上,是缺乏說服力的。而強化幼兒園服務,改善小學招生機制,都能切實幫助家長們減輕育兒焦慮和壓力。

其實,在朋友圈兒裡,我是經常安利二胎大法好的。身在海外,心繫祖國,說的就是咱啊。政策下來了,配套上去了,大家才會更積極的為革命添磚加瓦是不是?哈哈哈哈~

鼓勵二胎,中國可以向新加坡學學這兩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