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背景:20世紀90年代起,西方不同領域學者展開了對病恥感現象的科學研究,病恥感的概念開始多樣化,內容也更加豐富,具有代表性的是Link等人對於病恥感的新限定。他認為病恥感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是“標記、刻板印象、隔離、情感反應、地位喪失及歧視”五大因素的聚合體。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病恥感

什麼是病恥感?

病恥感一詞譯自英文stigma,目前國內不同的領域翻譯並不統一,在精神衛生領域則多采用病恥感的譯法。
病恥感原意為“烙印”,即烙在奴隸或囚犯身上的標記,是一種外界加在個體身上恥辱的標誌。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被歧視

1963年,Goffman將病恥感定義為“極大地玷汙某人名譽的特徵”。此後,病恥感的概念被廣泛應用到各個健康領域,如艾滋病、精神疾病、癌症等。

1984年,Jones等人認為被羞辱者是有“標記”的人,當某人具有某些令人感到羞恥、令人不快的特徵時,人們便會對他加上標籤,這種標籤表明此人是不正常、有缺陷、低能、品德敗壞或令人討厭的人。

精神病人的病恥感

當某個人群的共同特徵被社會一致認為不可接納時,就對這類人群產生恥辱,即對之產生刻板印象。

由於隔著距離,人們很容易根據對精神疾病的消極認知給精神疾病患者貼上標籤,把精神疾病患者從一般人群中劃分出去,對“他們”產生貶低和歧視的信念。

當公眾普遍採用一種貶低或歧視的態度看待精神疾病患者時,患者便會相信人們的貶低或歧視信念,將外部的負性態度內在化,感到羞恥或相信自己與別人不同,病恥感隨之形成。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羞辱

精神病人的病恥感大致有兩類:自我感知病恥感和實際病恥感。

自我感知的病恥感是指妨礙精神疾病患者談論自身經歷、尋求幫助的羞恥感和對歧視的預期感受;

另外,實際的病恥感是指精神疾病患者遭受他人不公平對待的經歷,即受到的歧視。

思考精神病人有病恥感的社會原因

隨著對此問題的深入關注和思考,研究者雖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病恥感的原因,但其核心思想認為社會歧視是病恥感產生的重要部分。

而產生歧視的根源就是社會公眾對於精神疾病的刻板印象,即片面的消極認知態度。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片面

刻板印象,就是指人們對某一類人或事物產生的比較固定、概括而籠統的看法,是人在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一種普遍現象。

很常見的一種刻板印象是:人們普遍認為精神疾病患者能力低下、工作難以勝任,性格脆弱,具有危險性、有暴力傾向。

由於刻板印象,則使得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產生負性偏激的情感反應,如對精神疾病患者感到生氣、憤怒、害怕、憐憫等。

最後,這些導致了歧視產生,也最終讓精神病患者受到不公平對待。

精神病人病恥感的危害

病恥感對精神病人的工作、住房、婚姻、家庭、治療依從性、尋求治療的行為、自尊和社會適應功能等都有消極影響,並且這些影響是持久的,對其康復造成危害。

甚至有專家預測,病恥感是未來精神衛生領域工作中最大的障礙。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障礙

1.精神病人病恥感妨礙了社會交往

患者擔心社交被拒絕而退縮、迴避社會,而實際上大眾對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存在的偏見、歧視態度和迴避行為,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很多機會受到限制,如:不願意把房子租給精神分裂症患者,拒絕與患者或其家庭人員結婚,拒絕僱傭他們做員工,拒絕為他們推薦工作等。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社交

2.精神病人病恥感影響了治療

最簡單的一個現象可以說明最複雜的問題——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首診選擇精神病院的不足四分之一。這主要是因為人們把精神病醫院和精神治療當作精神疾病的符號,尋求精神科的專業幫助讓人們感到窘迫。歸根結底,主要原因還是標籤效應,患者擔心進入精神病院或接受治療後,從此被貼上精神疾病的標籤,受到歧視,便通過不參與治療試圖避免病恥感問題。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精神病院

3.精神病人病恥感影響服藥依從性

有時候患者害怕藥物的名稱暴露自己的疾病,或者服藥後身體表現出的各種不自然暴露自己的精神疾病,為避免尷尬而減藥或停藥。

患者對於病恥感採用退縮的應對心理機制,不依從服藥既可以避免藥物的副作用,又可以獲得自己不再是受歧視群體一分子的信念——我不吃抗精神病藥,我就不再是精神病人!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拒絕治療

寫在最後,碎碎念

精神病人普遍存在病恥感。

無論於疾病的初期,還是中期還是康復期,其實患者對貶低和歧視是能夠感知的。

至今,社會對精神病人依舊還是存在汙名化,這不僅僅是在我們國家,西方發達國家一樣存在這樣的問題。

希望在媒體信息如此發達的今天,藉助此力能夠逐漸化解……

這,依然是一條很長的路……

病恥感、歧視、汙名化——精神病人有這些現實的問題

路很長

#青雲計劃##頭條健康##擺脫“病恥感”,面對現實是自我救助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張寶山, 俞國良. 汙名現象及其心理效應. 心理科學發展. 2007. 15(6): 993-1001.

2.楊翌. 艾滋病相關恥辱和歧視的現狀及其影響的探索性研究.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2004.

3.管健. 汙名: 研究現狀於靜態—動態模型構念. 湖南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報. 2007. 6(4): 80-84.

4.陳熠. 精神病患者家屬病恥感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 上海精神醫學. 2000. 12(3): 153-155.

5.Chung KF, Wong MC. Experience of stigma among Chinese mental health patients in Hong Kong. Psychiatric Bulletin. 2004. 28: 451-454.

6.管健. 汙名研究: 基於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互視角分析. 江淮論壇. 2007. 5: 110-115.

7.Major B, O'brien L.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stigma.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2005. 56: 393-4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