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枣”

古人云:"德,律己者为德,律他人者无异于私刑"。道德是规范自身行为的"戒尺",但很多人把它当作推动"己所欲"的"大棒"或是"甜枣"。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枣”

一句"你这么干真是缺德"如同"大棒"来袭,让人浑身不自在;相反的"你这样做实在仁义"犹如"甜枣"奉送,令人欢喜欣慰。说到这,问题也就显露了出来,人们总是习惯拿道德去评判一切,要么拿"道德大棒"去鞭笞、要么用"道德甜枣"去迎合,但很多时候表达的只是自己的情绪,而没有一点逻辑。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枣”

2012年夏季,武汉下了暴雨,华中师范大学有座楼的过道被淹,清洁阿姨背着六名女大学生趟水上课。本来这是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但被放到网上之后,在"有心人"的嘴上变了味道。他们挥舞着"道德大棒",斥责着女大学生们娇气且不独立;他们谴责大学教育的失败,教育出的学生抗压能力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仅在网上通过几张图片、一段消息就判定事情的真相,就从道德上大加指责,这只是在宣泄情绪。这些人想着自己在为弱势群体发言、想着自己是在为正义呐喊,可这只是自以为然,只是虚伪的自我美化。自他们拿起"道德大棒"鞭笞无辜女同学之时开始,他们只是在借道德之名宣泄自身愤懑,他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事情,根本不在乎这究竟是不是真相。他们忘了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要挟别人的"大棒"。

2019年2月,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新集镇三门村发生了一起杀人案,凶手张扣扣杀死同村村民王自新及其长子王校军、三子王正军。案发之后,张扣扣其母于1996年在一次冲突中被王正军"故意伤害致死"的往事在网络上被不断提起,为母报仇、报答生育之恩的形象被勾勒出来,张扣扣被打造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隐忍孝子形象。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枣”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一些人给张扣扣杀人事件披上"为母报仇,奉天理、重人伦"的外衣,建立了杀害仇人=孝敬母亲的等式。他们要在道德上为张扣扣献上"甜枣",标榜着杀害王自新父子三人的合理性。可是法律虽夹杂人情味,但从不讲人情,违法犯罪就要受到应有的惩罚。现在是法治社会,不是快意江湖,如何处理人与人间的是非恩仇,决定权在法律而不是个人。

为什么很多人极力批判让清洁阿姨背着趟水上课的女同学们,却反过来赞美以复仇名义杀害三人的张扣扣?他们只是在宣泄情绪,选择性、主观性地看待事情的发展。他们觉得凡事"顺我心者",我皆赞美;凡事"逆我心者",我皆诋毁。

因为女大学生让清洁工趟水上学看起来不公平,所以以"道德大棒"极力诋毁;因为张扣扣为母报仇,感觉孝心天地可鉴,所以用"道德甜枣"尽心赞美。

但事实是清洁阿姨得知网上都在骂女大学生后说“那我岂不是做坏事了”?张扣扣22年后到仇家屠杀,可任何人都没有私刑权利。

以道德之名的“大棒”和“甜枣”

我们皆是"局外人",根本不可能透过事情的只鳞片甲看清全部真相,你愿意相信的事情不一定是事实,不要活在自己的臆想里,也不要情绪化看待事情。轻易挥出的"大棒"传递着你的态度,诱导着社会戾气。轻易给予的"甜枣"诉说着你的取向,传达着错误的观念。

我们要以德律己,但不要以德看人。道德不能评判一切,尤其是在我们不了解真相之前。看待问题不要轻易地以对错一分为二,人物也不能简单地分为红脸白脸。凡事要讲逻辑,不要单单表达情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